爱与生的颂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奥地利指挥大师古斯塔夫·库恩率领蒂罗尔音乐节原班人马以及全套舞台装置于2015年10月9日、11日在保利剧院上演了两部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以下简称《纽》)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两部分别表现“爱与生”及“爱与死”的传奇巨著为首都的舞台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尤其《纽》在国内演出使中国观(听)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
  《纽》是歌剧大师瓦格纳创作鼎盛时期的一部作品,剧本由作曲家本人根据作家霍夫曼的小说《桶匠老大马丁及其弟子们》和剧作家丹哈特斯坦所写戏剧《汉斯·萨克斯》亲自改编而成,1868年6月21日在慕尼黑宫廷国家剧院首次公演。歌剧讲述的是发生在中世纪德国名镇纽伦堡的一个传奇故事:年轻骑士瓦尔特爱上了金匠的女儿艾娃,但金匠却提出只有在名歌手比赛中夺冠才能迎娶女儿的要求。然而来自乡村的瓦尔特创作演唱的歌曲却与当时名歌手协会的规则格格不入,因此在预赛时即被以贝克梅塞为代表的名歌手们淘汰。后在具有创新意识的名歌手——鞋匠萨克斯的帮助下,最终获得歌唱比赛的桂冠并得到艾娃的爱情。
  在瓦格纳创作的所有乐剧中,笔者认为《纽》是最有“人性”、最具人文气息的一部。首先,故事不是来自神话传说,而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主人公也不再是神仙鬼怪,而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其中的爱情故事真挚感人,“大团圆”式结局给人以满足、喜庆的感觉。其次,音乐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手法,优美的旋律、明确的调式调性、清晰的和声进行等无不透出清新、明亮、温暖的色彩,大量采用的具有巴洛克气息的赋格段手法更使得作品具有一种古色古香味道。第三,歌剧中出现的多处具有喜剧色彩的段落,更使得作品人情味十足。尤为重要的是,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崇高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出一般作品的意义,瓦格纳通过歌剧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出根深蒂固的保守理念与进步艺术思潮之间的>中突(其实是影射了瓦格纳与保守主义的斗争,是瓦格纳针对当时音乐界对他激进的创作观念的批评而做出的回应),也借此剧彰显了德意志民族精神和艺术理想理念,可以说这是一部承载了德国文化及历史的作品。
  对这样一部作品的处理,历史上许多指挥家和制作人可谓见仁见智。此次在北京上演的《纽》剧是2015年蒂罗尔音乐节的最新版本,集指挥、导演、制作人与一身的库恩以简约的舞台制作、张弛有度的音乐及戏剧表演、对歌剧中蕴含的喜剧因素的着重呈现等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几近全新的歌剧演出形式。
  一、简约的舞台制作
  本次演出打破了乐队置于舞台前下方乐池内的惯例,而将其置于舞台上,与演员表演形成前后并列的两个区域。道具更是简单明了,仅仅是大小两类“Z”型木板装置的叠加、组合,从而成为戏剧所需的桌子、凳子、台阶等道具,使得舞台效果灵动多样又整体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的舞台装置,并非为了简约而简约,而是根据戏剧的需要而变化:第一幕Z型木板均匀分布在舞台中,既是对教堂现场的再现,也暗喻着未知的各方力量的存在;第二幕舞台分成左中右三个区域:代表新生代力量的萨克斯在左边,旧势力的代表贝克梅塞在右边,中间是瓦尔特和艾娃的潜伏区域,舞台的两边各自矗立着绿色的树木,暗示新的力量正在成长。同时,在萨克斯与贝克梅塞对唱之际,在每个人身旁各自出现一名少女:萨克斯身边的少女担负敲击小军鼓的职责,取代了萨克斯的敲击铁毡;贝克梅塞身边的少女演奏竖琴,代替了他演奏琉特琴。这种对称的布局起到了一种间离效果,而且增添了舞台美感;第三幕的舞台分为两个区域,代表两大阵营的相遇,在进行到中间的时候,舞台用“Z”型木板围成了一个圆圈,中间留出一个大的空白区域,寓意着矛盾的解决,大团圆的结局。
  二、张弛有度的音乐及
  戏剧表演
  整个歌剧的音乐及戏剧表演库恩处理的理性而有节制,激情而不张扬,体现了德奥学派的典型特征。在近五个小时的演出中,音乐以及戏剧基本在他的掌控之中,三幕之间发展逻辑清晰,戏剧功能明了:第一幕具有呈示功能,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脉络,展示歌剧主要的戏剧冲突点:第二幕是矛盾的展开阶段,各种人物及事件逐渐展开矛盾加剧:第三幕是矛盾的爆发,全剧总高潮出现。从总的趋势来看,整部歌剧处理成一个大的渐强,交响乐队、合唱队以及演员的表演张弛有度,层次清晰。
  (一)交响乐队及合唱队
  交响乐队是瓦格纳歌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不仅仅是为声乐服务的角色,而成为结构歌剧的首要元素,其中“主导动机”的运用更是深入到歌剧的每个角落,成为介绍戏剧场景、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库恩指挥的蒂罗尔州音乐节管弦乐团音色丰富,层次鲜明,力度、音色、节奏(并非仅仅是乐谱的节奏)布局很讲究,无论是全奏的轰鸣,还是如室内乐般的精致交织,抑或独奏时的私语都彼此互照应,紧紧围绕戏剧有序展开。
  序曲是瓦格纳歌剧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歌剧中心思想的概括,一些核心的主导动机都会在其中出现。《纽》序曲采用了较为清晰的奏鸣曲式结构,出现了整部歌剧中的9个“主导动机”。库恩的处理非常恰当:开始的中庸速度,mf的力度奏出“名歌手”的动机;展开部的木管与弦乐的色彩交替,赋格段主题与对题、答题层次分明,情绪既活泼又有度,颤音的部分很均匀,很好地表现了工匠师徒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保守的民歌手的适度嘲讽:再现部三个主题动机的叠置稍微有些层次不清晰;尾声“名歌手”主题再现较之开头无论在力度上还是色彩上都有提升,在序曲的最后一个和弦还未停稳之际,众赞歌响起,两者的衔接可谓天衣无缝,合唱的音色、速度、力度都非常到位,不仅符合宗教的气氛需要,而且与序曲的连接也很自然,对戏剧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在一些纯器乐的段落(如:第二幕萨克斯独处之际,第三幕间奏曲,以及贝克梅塞去找萨克斯时看到桌上的诗歌手稿想窃为己有之时的内心活动轨迹等)中,乐队奏出复杂的代表不同形象的主导动机(有时单独出现,有时用对位方式立体交叉),各个层次有序推进,交织而清晰。有人声参与的段落,乐队也保持了良好的状态,既能有效地烘托歌声,又能恰当地展示自己的存在,揭示器乐中潜在的戏剧内涵,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行展示。如:第二幕萨克斯的大段内心独白,除了他用歌声将自己内心的矛盾唱出来之外,乐队不时奏出的一些动机也将他心中产生矛盾的根源以及他心中的思念对象进行了展示,器乐与人声的比例控制得恰如其分,彼此烘托。   群体形象的塑造是合唱队的一个重要戏剧职能。在《纽》中,合唱的分量很重:赞美诗演唱班,学徒工以及其他群众等都是剧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蒂罗尔州音乐节合唱团的表现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无论是神圣的赞美诗,还是学徒之间的劳动场景,半夜群众纷杂的打架歌直至最后混声合唱对艺术的赞美等都表现得非常动人,声音和谐,色彩斑斓,表现力丰富,为歌剧的演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演员形象塑造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歌剧演出的终极目标,也是判断一部歌剧创作、演出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由于歌剧特有的综合特征,要求演员的音乐形象(歌唱)与戏剧形象(表演)的完整统一。瓦格纳的歌剧素来以难度大而著称,不仅对演员的声音是个挑战,而且对演员的表演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此次来京的演员来自不同的国家,演出过多部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具有丰富的经验,根据库恩的构思较好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虽然萨克斯不是第一男主角,但是他的戏分量却是最重的,不仅是瓦格纳倾力创作的人物,也是观众最关注的角色。这个人物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作为名歌手,他的艺术观念具有超前意识,对当时的一些陈旧的甚至腐朽的规则产生了反感,认为现有规则已经严重制约了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具有一种原始气息,带有新鲜艺术风格的瓦尔特一出现,他顿觉眼前一亮,感到了一个破除陈规陋习的机会已经来临。于是,他决定帮助瓦尔特同旧的艺术观念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他是一个鳏夫,深爱着美丽的艾娃,然而年龄的差距使他裹足不前,尤其是当他发现艾娃深爱着年轻骑士瓦尔特之时,理性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但是这种痛苦的相思却使他备受煎熬。
  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需要演员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扮演萨克斯的男低音歌唱家迈克尔·库普菲尔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发展轨迹,采用了与之匹配的声音及肢体语言对这个人物进行了比较恰当的再创造。第一幕中他的戏份并不多,他的表现也较为一般,没有多大出彩的地方。第二幕,萨克斯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的表现也随之精彩起来,这一幕中要同时面对三个方面的力量:自己深爱着的艾娃:自己欣赏的新生代力量瓦尔特;自己的同僚——固步自封的名歌手贝克梅塞。本幕中显示了他强大的演唱及表演能力,与不同的人物对戏时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对艾娃的绵绵爱意,声音柔和又有韧性;对贝克梅塞的嘲讽,声音生硬而有力,对瓦尔特是一种既有师徒情分又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声音平静中又孕育着激情和力量。第三幕中,萨克斯仍然是主角,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与剧情的结合非常紧密,表演适度,层次分明:在为瓦尔特讲解艺术规则时,声音平稳,具有一种亲和力:在他成全了瓦尔特和艾娃后,唱出了内心的复杂感受——矛盾,烦恼,出现了些许爆发式的发泄情绪;在歌剧结束时,他唱出了对艺术的赞美,声音结实有力,气势恢弘,强弱控制自如,在交响乐队的衬托下极富感染力。
  作为瓦尔特的对立面的书记员贝克梅塞虽然被认为是—个反面人物,但是瓦格纳却没有将其脸谱化,而是将其作为—个有血有肉的“人”进行了多种刻画:一方面他忠于传统艺术的规则,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直至最后人们都接受了瓦尔特的新艺术,只有他还在坚持己见,是一个顽固的守旧分子;同时,作为艾娃的爱慕者,他想尽一切办法获得心上人的爱,这也是人之常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无可厚非,然而他却采用了不恰当的手段阻挠瓦尔特进入歌唱比赛则显示了他内心的狭隘、恶毒的一面。饰演贝克梅塞的男低音歌唱家詹姆斯·罗瑟应该说表现的整体比较丰满,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简单的平面图,而是一个多面体,但有时过分夸张。如:在第一幕中,作为一个名歌手,由于情敌原因他不想让瓦尔特进入歌唱比赛,但是,面对一个对自己构不成什么明显威胁的对手,他更应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有些蔑视、掺杂些许妒忌的心理,然而罗瑟的演唱以及表演则怒气冲天,显得非常粗暴;在第二幕中他的表演较之第一幕更接近这个角色,他拿着琉特琴来到艾娃窗前唱小夜曲以及请萨克斯帮他修改歌曲均是出自真心,因此,尽管他是个很令人讨厌的家伙,但此刻应是人性的本能体现,演唱以及表演很到位,声音经历了由开始的平静到后来的急躁直至忍无可忍的爆发几个层次,给人留下较为强烈的印象;在第三幕开始时的表现部分过分夸张,使得人物形象的转化没有过渡,显得有些不自然,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则越来越精彩,入木三分,不仅将喜剧因素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将人物内心的矛盾、痛苦、愤怒展示得非常充分,如果这两部分之间的过渡再自然些,将是一个非常精彩成功的人物形象。
  作为剧中男一号的瓦尔特的表现总体一般。瓦格纳创作的这个形象难度很大,尤其是声乐部分具有英雄男高音的特征,对演员的技术要求很高。饰演瓦尔特的男高音歌唱家沃尔夫冈·施万宁只有在第一幕“预赛”段落中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演唱的声音松弛自然又不乏色彩,在《在冬日暖和的火炉旁》以及《春天在森林里呼喊》两个唱段的递进关系做得很好,但随后的表现就有些勉强,尤其是第三幕在众人充满期待的目光中,他将那首精彩的《朝霞在玫瑰色的光彩中出现》演唱的声音发闷,而且连续几个高音都不到位,使歌剧人物形象塑造显得美中不足。
  艾娃和大卫作为两个配角,瓦格纳同样给予了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可喜的是当晚两个演员都抓住了机会充分展示了实力:第一幕大卫向瓦尔特介绍歌手规则的段落,罗马尼亚男高音乔巴努演唱质感浓郁,嗓音光泽亮丽,表演也非常细腻,张弛合理,层次分明;饰演艾娃的安妮·比特光彩出现在第三幕:当她得知萨克斯为自己作出的牺牲后唱出了充满感激的唱段,这首作品音程宽广,具有很大的难度,比特的演唱音色纯正,声音收放自如,爱意绵绵,用情绪推动着声音逐渐走向稳稳的高音,将心中的感激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喜剧因素的着重呈现
  严格来说,《纽》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喜剧,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不是一部喜剧能容纳得了的。据库恩介绍,他将歌剧中所蕴含的被别人忽略了的喜剧因素发掘并加以着重呈现。从现场演出看,这种成分在乐队、演员的表演中都有体现,如:序曲中的展开部木管与弦乐的对话中颤音的突出以及跳音的着重,每幕结尾时的群众场面的处理(也是一个逐渐加强的处理方式):第二幕贝克梅塞与萨克斯对唱时演员的歌唱及表演,第二幕结束时群众混战的场面(妇女的喊叫声、大卫的愤怒的打骂声、贝克梅塞痛苦的叫声、瓦尔特愤怒的斥责声以及萨克斯沉稳的劝告声汇成的一个整体,情绪逐渐高涨,将一场闹剧展示得淋漓尽致);第三幕群众上场时手举着鲜艳高跟鞋的走秀式表演,不仅暗喻了他们赞美的师傅级名歌手萨克斯的鞋匠身份,而且增添了节日欢乐情调……这些较为恰当的喜剧化处理并没有脱离戏剧,而且调节了现场气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得五个小时的歌剧不显得过分冗长。
  作为资深的瓦格纳专家,古斯塔夫·库恩倾力打造的这部《纽》剧在中国的演出无疑是成功的,其简洁的舞台装置、张弛有度的音乐以及戏剧表演、对喜剧元素的着重体现等特点,使得这部歌剧具有了一种新颖的诠释,为我们展示了新艺术观念与旧艺术观念之间的较量,奉上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与生”颂歌。
其他文献
音乐艺术院校普遍扩招的背景下,学生声乐演唱技能总体水平滑坡已是公然的秘密。不敢妄言相当部分的学生不适合于学习声乐,但至少入学后的学生中出现的白声、挤卡、喉颤、空泛等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诸如:因变声期保护不当出现的声带闭合问题,新生入校后军训的超负荷用嗓,发声方法不当导致的喉肌过劳所引起的声门严重漏气、声带水肿、声带小结等,这些不容回避的客观情况摆在声乐教师面前。而一个普通的声乐教师或许能够解决常规的
一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绚烂多彩的音乐盛宴席卷城,于2012年11月2日圆满落下帷幕。作为这届音乐节重头戏之一,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Rudolfuchbinder)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系列音乐会无疑带观众以巨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这套被誉为音乐中“新全书”的旷世之作由钢琴家在10月13—20日分7场音乐演奏。在完成最后一个音符后,观众纷纷起立报以经久息的掌声。随后,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执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书面交际工具。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密切相关。中学生要不要学文言文,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怎样考……对此类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效率    现在的古文教学,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的死,觉得学古文枯燥,很难开发学生智能。因此,要走出课堂沉闷、学生厌学的困境
2017年11月3日至5日,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这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歌剧艺术研究院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二百余名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会议分为主题发言、“中国美声”——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讨论、高校原创艺术精品共享联盟讨论三个部分。  一、中国歌剧民族性的  现代呈现及创作走向  北大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主持了主题论坛,
近年来,国内有关“钢琴乐谱版本”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①,表明了我们在钢琴演奏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逐渐深入。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大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特定钢琴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分析,研究者大多持当代史学研究所提倡的“遵循作曲家原意”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版本加以评判;2.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少数几位作曲家,其中尤以巴赫最多;3.研
为了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钢琴演奏和教学水平,“‘海伦钢琴’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钢琴专业教师演奏邀请赛”于2011年10月28-30日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艺术学院隆重举行。这一汇集了全国高校钢琴教师的盛会是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宁波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和苏州大学共同承办、《钢琴艺术》编辑部协办。邀请赛共有来自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1
摘要:大家都知道,以往“严师出高徒”的信条,“权威论”的古训,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了。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微笑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关爱和激励;教师的关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爱学生的同时,巧妙地运用语言对学生采取激励措施,以此激发学生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学知识,学做人。  关键词:微笑;师爱;激励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恰逢其时。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思
年来各类媒体选秀栏目不断刷新观众视听,体现出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特质。2015年12月5日,歌手谭维维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选秀栏目中演唱了《给你一点颜色》,打破了当下流行音乐舞台的沉寂和诸多选秀节目给人们带来的审美疲劳,瞬间征服众多歌迷、获得极高赞誉。盛赞之余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在当今已经到来的新媒体环境下,各类选秀节目纷纷登场为何单就《给你一点颜色》产生了如此大的社会影响。笔者从美民通融合与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除了语言教学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有效地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提升课堂品味,让课堂
3月26日晚,浙江民族乐团为首都观众奉上了一台富有浓郁浙江地方特色的音乐会,这是该团继2007年和2008年以来第三次成功举办为出席全国两会代表演出的音乐会。以传统曲目为基础、突出地方色彩、扩展新作品(尤其是一些新创作的现代作品)、注重可听性是该团近几年演出的特点,这充分显示了浙江民族乐团在演奏的视野上的扩展和演奏水平上的实力,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的话来说就是“一年上一个台阶”,当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