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论述。如何落实在教学中,笔者在试卷分析课中作了一些尝试,供同行参考。
1.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理解试卷中错题涉及的知识点。
1.2 能力目标
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教学思路
课内公示错误率最高的5道题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评、激励→教师给出选择题全部答案→学生反思、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教师点评→学生分析简答题→教师点评、拓展→学生变式训练。
3.重点及难点
失分率高的5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
4.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讲解试卷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当老师,让他们去分析自已的错误题,而不是分析自已做对了的题,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充满新奇。具体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下面结合试卷讲评中的一道试题谈谈如何高效拓展:
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恶苗病”。科学家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施到健康的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最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植物激素赤霉素(GA)。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根据恶苗病的症状,科学家做的推测是( )。
(2)为了验证该推测,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的水稻幼苗上,观察现象。该实验还应该设置的对照实验是( )。
(3)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基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此时能肯定赤霉素一定是植物激素吗?为什么?( )
(4)玉米矮化病毒能显著抑制玉米植株的生长,因而感染了这种病毒的玉米植株非常矮小。推测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该实验不能用化学方法测定植株中赤霉素的含量)。
实验步骤:
①( )
②( )
③( )
实验结果及结论:( )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第1—3小题,重点分析第2小题。
生:(1、3答案略)第2小题我填的是“蒸馏水”,错了,我认为应该设置的对照是“将没有接触赤霉菌的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的水稻幼苗上,观察现象”。
师:这样设置有什么好处?
生:排除了培养基中的物质对实验的影响。
师:(拓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什么现象?
生:(略)。
师:第4小题约有一半同学做扣了分,哪位同学能来讲一下设计思路呢?
生: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玉米苗分成数量相等的A、B 2组,2组均用矮化病毒感染。②A组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B组喷洒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都相同,培养一段时间。③测量2组玉米的平均高度。实验结果是:A组正常,B组明显矮于A组。结论: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
师:回答正确。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甲:方法二:①A组用矮化病毒感染植株,B组用正常植株不作任何处理,第②③步与上一个同学相同。结果:A、B两组生长都正常。结论: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理由是矮化植株加入赤霉素后生长正常。
师:很好!该同学说出了另一种思路,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乙:我认为不对,因为A组矮化苗经过赤霉素处理长高了,不用赤霉素处理是否也能长高呢?
(学生举手表决:生乙说法正确。)
师:解这一小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理解实验的前提条件及实验目的,准确地设置对照。方法二出现了多个变量:处理对象有差异,处理手段也不同,实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生:我还有一种设计方法三:①用正常生长的玉米苗设置A、B、C 3组,A、B两组均用矮化病毒处理,C组不作任何处理。②B组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A、C 2组喷洒等量的蒸馏水,③同上。结果:A组为矮化苗,B、C生长正常。结论:同上。
师:回答不错,这样设置对照也是可以的。对于这道题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清楚,同学们有兴趣听一听吗?
生:(齐声回答)有。
师:(延伸拓展)材料中“水稻恶苗病后,结实率大大降低”,这是为什么呢?
生1:赤霉素作用于种子,使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导致结实率降低。
生2:种子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到茎秆,导致结实率降低。
生3:赤霉素作用于茎秆,营养物质向茎秆集中,促进茎秆伸长。
师:(归纳小结)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从而导致茎秆伸长,诱导水稻种子糊粉层产生α-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促进营养物质向茎运输,植株营养生长增强而生殖生长减弱。
师:(引导探究)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还不能人工合成,还有待于将来继续研究。
5.教学点评
5.1 突出了主体性
这是一堂师生都感觉很成功的试卷讲评课,教师给予了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答问、质疑、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能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得以激活,而且有助于生物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5.2加强了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试题特点,在讲评试卷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错误多的题重点分析,中度失分的试题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给出答案,再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只选择学生模糊处点评。
5.3注重了激励性
在试卷讲评时,注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了表扬,激励了学生敢于表达自已的思想,不怕暴露自已的错误,在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教师可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改进教法,切实落实课改理念,让位、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及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完成由课堂的主宰者向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1.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理解试卷中错题涉及的知识点。
1.2 能力目标
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教学思路
课内公示错误率最高的5道题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评、激励→教师给出选择题全部答案→学生反思、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教师点评→学生分析简答题→教师点评、拓展→学生变式训练。
3.重点及难点
失分率高的5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
4.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讲解试卷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当老师,让他们去分析自已的错误题,而不是分析自已做对了的题,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充满新奇。具体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下面结合试卷讲评中的一道试题谈谈如何高效拓展:
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恶苗病”。科学家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施到健康的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最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植物激素赤霉素(GA)。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根据恶苗病的症状,科学家做的推测是( )。
(2)为了验证该推测,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的水稻幼苗上,观察现象。该实验还应该设置的对照实验是( )。
(3)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基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此时能肯定赤霉素一定是植物激素吗?为什么?( )
(4)玉米矮化病毒能显著抑制玉米植株的生长,因而感染了这种病毒的玉米植株非常矮小。推测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该实验不能用化学方法测定植株中赤霉素的含量)。
实验步骤:
①( )
②( )
③( )
实验结果及结论:( )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第1—3小题,重点分析第2小题。
生:(1、3答案略)第2小题我填的是“蒸馏水”,错了,我认为应该设置的对照是“将没有接触赤霉菌的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的水稻幼苗上,观察现象”。
师:这样设置有什么好处?
生:排除了培养基中的物质对实验的影响。
师:(拓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什么现象?
生:(略)。
师:第4小题约有一半同学做扣了分,哪位同学能来讲一下设计思路呢?
生: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玉米苗分成数量相等的A、B 2组,2组均用矮化病毒感染。②A组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B组喷洒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都相同,培养一段时间。③测量2组玉米的平均高度。实验结果是:A组正常,B组明显矮于A组。结论: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
师:回答正确。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甲:方法二:①A组用矮化病毒感染植株,B组用正常植株不作任何处理,第②③步与上一个同学相同。结果:A、B两组生长都正常。结论: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理由是矮化植株加入赤霉素后生长正常。
师:很好!该同学说出了另一种思路,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乙:我认为不对,因为A组矮化苗经过赤霉素处理长高了,不用赤霉素处理是否也能长高呢?
(学生举手表决:生乙说法正确。)
师:解这一小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理解实验的前提条件及实验目的,准确地设置对照。方法二出现了多个变量:处理对象有差异,处理手段也不同,实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生:我还有一种设计方法三:①用正常生长的玉米苗设置A、B、C 3组,A、B两组均用矮化病毒处理,C组不作任何处理。②B组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A、C 2组喷洒等量的蒸馏水,③同上。结果:A组为矮化苗,B、C生长正常。结论:同上。
师:回答不错,这样设置对照也是可以的。对于这道题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清楚,同学们有兴趣听一听吗?
生:(齐声回答)有。
师:(延伸拓展)材料中“水稻恶苗病后,结实率大大降低”,这是为什么呢?
生1:赤霉素作用于种子,使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导致结实率降低。
生2:种子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到茎秆,导致结实率降低。
生3:赤霉素作用于茎秆,营养物质向茎秆集中,促进茎秆伸长。
师:(归纳小结)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从而导致茎秆伸长,诱导水稻种子糊粉层产生α-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促进营养物质向茎运输,植株营养生长增强而生殖生长减弱。
师:(引导探究)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还不能人工合成,还有待于将来继续研究。
5.教学点评
5.1 突出了主体性
这是一堂师生都感觉很成功的试卷讲评课,教师给予了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答问、质疑、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能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得以激活,而且有助于生物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5.2加强了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试题特点,在讲评试卷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错误多的题重点分析,中度失分的试题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给出答案,再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只选择学生模糊处点评。
5.3注重了激励性
在试卷讲评时,注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了表扬,激励了学生敢于表达自已的思想,不怕暴露自已的错误,在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教师可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改进教法,切实落实课改理念,让位、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及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完成由课堂的主宰者向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