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人杨慎有名词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寄语历史无情,声声慨叹;又隐喻历史明鉴,呼唤世人在叹息声中寻觅生命永恒的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衷情纪念孙中山,就在于景仰他的生命价值,在于他还“活”于当下。他“在世”的理由很简单,他开创了共和伟业,留下了不朽精神。毛泽东说: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①
孔子代表历史的中国,孙中山则代表现代的中国。从创新的角度说,孙中山对儒家学说有批判、否定与继承的关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君臣、父子”界限分明;孙中山的思想的核心是平权博爱,揭橥“三民”,归宿平民。从平民学说这一视角去审视孙中山,他所创立的现代文明学说,代表着现代世界潮流。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他的思想、功业与精神已经对中国影响了一百多年,其平民精神已经逐步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孙中山的精神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公仆平民。
审视任何一位历史人物,要从大处着眼,看他对民族的情感有多深,对国家的贡献有多大,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广。孙中山的伟大,缘于为中华民族奋斗毕生,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他的天下为公精神,爱国若命是内蕴(原动力),振兴中华是核心,鞠躬尽瘁是取向。
爱国若命是内蕴:①孙中山说:“爱国心重者,其国必强,反之则弱。”他孩童时代到檀香山(1896年划归美国),“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檀岛接受西式教育,地理、算学、英语;一个“奇怪的箱子”(信筒),没有翅膀,将信从大洋的这边转到那边;洁净的街道、井然的交通、文明的社会——与家乡祖国的反差,是多么的强烈!在香港习医期间,假期回乡,便着手整治村道,设置街灯,倡导乡村文明。大学毕业后从医,收入不菲,自己过上等安逸生活不成问题,但是他只能治愈人们身体上的病痛,解除不了国民政治生命的忧患,于是他从医人转业医国,立志拯救国家和中华民族。他在大学毕业不到两年就完成这一思想转变,可见其爱国心情何等迫切!及至北上求见李鸿章、上书失败,更坚定了其医国报国的决心。于京津考察的同年远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职业救国的道路。孙中山的救国无改良与革命之分,只有时空之别。有学者提出,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即从改良转向革命,赴檀香山采用革命的手段反清,这是值得商榷的。
振兴中华是核心。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誓词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纲领,《兴中会章程》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十年后在日本东京组织具有全国意义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与兴中会的纲领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更加细化、全面了。振兴中华的前提是推翻清朝专制政治,创建民主共和政体。这个共和政治就是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建设美国总统林肯于1863年11月19日演讲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社会。
他的民生理念、实业建设思想,在民元年间体现于对民生思想的宣传和全国铁路建设的谋划。十年建二十万里铁路,在时人看来是难以实现的“空话”,但在实业热潮起步初时,提出民生建设的远大目标,对动员全民参与、激发工商热情,推助实业升温,无疑需要战略的号角!1919年,他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则是将“振兴中华”思想化为宏伟蓝图的展示。他晚年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掠的理念,收回“关余”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情怀。
鞠躬尽瘁是精神取向。孙中山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精神集中体现于他的遗嘱中。他的遗嘱有三份:《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及《致苏联遗书》,于临终前十七天(1925年2月24日)立下。《国事遗嘱》:强调“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家事遗嘱》:阐明“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这里应该指出,他在上海的住宅还是华侨赠送的。在《致苏联遗书》中,“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试问,普天之下,胸怀坦荡、大公无私,心念苍生,振兴中华,造福子孙,关切世界一切受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能有几人?孙中山天下为公,上善博爱,才是人类真爱!
顺潮、开先,是每一位与时俱进的智者引领时代风骚的精神风貌,也是后人衡量他们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尺。孙中山与时俱进精神的铸成,得益于早年的思想积淀。当绝大多数国人还在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孙中山就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了。孙中山领导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对世界来说,是顺潮。因为,那时世界潮流的走向是民主政治:“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发,人智益升,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对中国来说,是开先,因为时人还处于封建向君宪过渡的思索之时,孙中山便提出“三民主义”纲领,在政治取向上远远超越同俦。
孙中山提出创建民主共和的理念是“与时俱进”、追赶潮头的体现。1904年,他在《驳保皇报书》中提出“革命之结果,为民主政体也”。1905年,他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时掷地有声:“若我们今日改革的思想不取法乎上,则不过徒救一时,是万不能永久太平的。”要“把我们中国造起一个二十世纪头等的共和国”,“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其进步方速”!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的奋斗目标之后,继而领导同盟会同仁以《民报》为阵地,对《新民丛报》发起大论战,逐渐在海内外赢得了民主共和的思想阵地,革命风潮由是乘势而起。
以世界的眼光与时俱进,贯穿于孙中山精神的始终。《实业计划》的问世,当可誉为孙中山经济建设取向的辉煌成果。《实业计划》的英文版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计划”),先是由孙中山用英文写成,是为呼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开发中国经济的宣言书。后由朱执信、廖仲恺、马君武、林云陔等译成中文,这几个人都是留学外国回来的,具有敏锐的国际眼光。懂得开放,才能准确认识世界的大变化,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在该书中,最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亮点”的是“和平·发展”。他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萧条的走势,提出“开放”主张,在“不失主权”的前提下,“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借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两种人类进化之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美国学者对此做过高度评价,说孙中山作为一位“民族主义领袖竟有了强烈的国际主义思想意识!在为中国现代化奋斗的过程中,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在达到民族平等的目的后,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想到未来的国际合作是世界和平的基础”。①诚然,《实业计划》在当时缺乏具备实现的条件,却完全没有减弱其中国现代改革开放宏图的成色。将百年来中国建设的成就与孙中山当年的宏图相比鉴,孙中山的与时俱进及远见卓识,委实令人仰止。 苏俄“十月革命”成功,孙中山从苏俄的胜利看到了曙光,又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新生革命力量的涌现,他毅然改组国民党,施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高潮,把其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升华至顶峰。
孙中山与时俱进与世界相互动,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推向世界。他倡导世界人类要树立替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确立“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用新的道德建构世界和平的新秩序。提倡东方“王道”,反对西方“霸道”,联手世界被压迫民族与人民共同奋斗,从帝国主义霸权中解放出来。他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乃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视的精神智慧结晶。
古语云:“多难兴邦。”历史上的伟人无不矢志不移,于风霜磨难之后,成就一番伟业。挫折蕴含机遇,艰险激励前行。孙中山最令人敬仰的精神就是百折不挠。他有一句名言,叫“有志竟成”,也曾经多次说过“忧国之责,未敢稍懈”,“忧国之责,义不敢懈”。孙中山成功的秘诀是“越挫越奋”。他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反过来说,他的一生又是胜利的一生。因为他不怕挫折,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奋斗,所以说他一生都是胜利者。他给人们展示出勇往直前的风貌:不断探索、不断增长见识、不断磨炼心智与毅力、不断前进。
自1894年从事职业革命伊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为了民主革命,在海外整整奔走了16个年头,二次革命失败,又在海外流亡近4载春秋。他吃尽政客的“白眼”,饱饮军阀的委屈。年轻的时候,人们瞧他狂妄无知;流亡的岁月,人们冷眼相送;革命之初,人们视之“洪水猛兽”;晚年壮志,却有令难出“帅门”。举凡艰难顿挫,未能将其置于“死地”,反而使他变得“斗志昂扬”!
辛亥前的16年,他组织过十次反清武装起义,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唤醒了一大批为理想而献身的知识志士。黄花岗起义,林觉民烈士的绝命书,以死报国,舍生取义,可以喻为孙中山精神的化身,读来催人落泪: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以今日时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有几组数字值得归纳:孙中山一生有64个名字(为了革命有34个化名),在海外流亡革命20年,5次“立党”,10次“武装”反清,3次在广东建立政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进行过4次革命,留下近千万字著作,临终嘱托全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些数字应是孙中山百折不挠精神的代名词!
他每遭起义失败又去筹款,他总能筹到款!有人说他是“孙大炮”,问他“孙文,孙文,你说要打倒清朝,请问你用什么兵力去打倒?”孙答:“我们有很多军队。清朝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清朝皇帝在给我们训练军队呢!”孙中山真是太有才了,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医生的“技艺”点中了清朝的脉门——朝廷训练的新军不正是日后推翻清朝的主力军吗!这门大炮的确有“火力!”孙中山讲振兴中华,讲祖国与华侨是父子与儿子的关系,很动人,也很感人,所以他调动了华侨革命的积极性。
阐述孙中山于艰难时期百折不挠,需要对“中日盟约”做出解答。史载:1915年2月5日孙中山、陈其美与日本民间人士犬冢信太郎、山田纯三郎签订《中日盟约》。台湾李敖对此有非议,说:“我们还是要做善意的好的解释,就是孙文为了救国而卖国,不是吗?”关于此约,台湾多人发于情感,认为伟人不可能做出此事,文件是伪造的。但是广东大多学者即认为,从主客观因素考察,可以认为其真,强调:孙中山作为流亡客,在国内无立锥之地,他何来的“国”,又如何卖“国”?孙中山说过“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谋求生存,再图发展,何罪之有?即便是真,亦无损其伟大!一个普通人尚且有复杂的性格,何况是那些纵横驰骋的历史巨人呢!更何况,孙中山是人,不是神。史学研究,应有温情与敬意。
孙中山毕生奋斗,追求平等博爱、高倡公仆平民精神。为此,孙中山言与行俱,率先垂范,令人可佩。
生活律己,是孙中山最高尚的品德和风范。操劳革命期间,他乘船是二等票,从不买一等;经常入住大多坐落于贫民窟华侨的洗衣店;有一次演讲回程,连5分钱的乘车票钱都没有,只好走路,还跌了一跤;他讲究饮食,不喜欢奢华,喜吃家常菜,有次请唐绍仪吃饭,特备了一只囱水鸡,唐氏一下将鸡吃完,孙中山便用咸鱼下饭。
任人不唯亲,孙中山以身作则,警示家人不争权。胞兄孙眉,先后为革命捐资计70万美元,以至倾家荡产。民国成立之际,广东一些革命党人争相提议孙眉出任广东都督。孙中山复函劝说大哥:为大局着想,缺乏从政经验,当了都督,徒增麻烦,不如发挥经商长处,投身实业。最后说服了大哥。
官员是“公仆”。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扬州一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求见总统,问他有何事,说只想看看民主气象。他见了孙中山,行三跪九拜礼节,孙中山连忙将他扶起,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氏问疑:“总统若是离职后呢?”“总统离职之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和老百姓一样。”萧氏听完兴奋异常:“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卸任当“平民”。孙中山卸任后,一次偕友人游览杭州,当地警察厅派人跟随警卫,随行马湘发现后报告孙中山:“有两个警察从车站跟着我们来到这里,说是来保护贵人的。”孙氏随即上前对警察说:“警察职务是维持地方治安,我是一个平民,为何要跟来保护?快回去执行你们的任务吧!”孙中山从革命之初(1897年)自称“余为世界之一平民”伊始,到倡导“平民革命”,再及平民总统、平民品格,卓乎侪辈矣! 要之,在孙中山的血液里、骨髓中都浸润着“平民”的基因,进而升华为平民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平民的“神”!
有人把民元孙中山“让位”说成是高风亮节,这与历史事实相悖。应该说是客观所逼的“让”,不是主观主动的“让”!辛亥革命的迅即成功,乃由各界反清组织的“合力”促成,当各省谘议局为脱离朝廷的“独立”“光复”运动不遗余力的时候,经已为大总统“非袁莫属”埋下伏笔。立宪派与革命派“携手”合作,推助了清朝覆亡的加速,袁世凯“呼之欲出”际遇于时人的民意之中,这种历史的“选择”便变得顺理成章或水到渠成。
公仆平民的精神在于教化,勤于引导,尤其是青年。1912年孙中山视察青岛,有志士求“训言”,孙中山告诫:“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在往后的不同时空,他孜孜不倦地对“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进行阐发和深化。1916年8月,在杭州督军署宴会上演说:
凡职业无论大小,官阶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
1920年7月在《〈新疆游记〉序》强调:“有志之士,当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1923年12月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发表演讲:
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并一再谆谆寄语:“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立志,还要合乎中国国情。”“要诸君立志,要有国民的大志气,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①他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也就是训导祖国的未来要有为国民服务的精神,无论为官为民,都是为国家出力,为人民造福。如是,为开先民气、养育民德、铸造民风,为民国建树道德文明,“让将来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
公仆平民精神,讲的是奉献,而不讲索取。孙中山时时处处榜样垂范。如果要说他也讲索取,那他一生只向书本索取知识,向自然就索取智慧,向民众索取力量,向人生索取精神寄托。他的侄儿孙昌,为革命牺牲,英年37岁。孙中山亲书横幅“为国捐躯”,以表彰侄儿的无私奉献精神。
孙中山的精神,铸造了他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品格,奠立了他赶潮开先的思想基础,支撑着他百折不回的革命意志,成就了他创建民国的革命事业。随着历史的积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通过理想与人格,功业与精神的比鉴,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将会更深刻作用人们的认知,孙中山的形象将会越来越高大、越来越伟大。再过五十年,再过一百年,他在全世界的影响要比今天更广阔、更深远。以邮票的发行为切入,美国于1942年、1961年,苏联1966、1986年,罗马尼亚1966年,阿根廷1966年发行了孙中山的邮票,一个国家印发另一个国家名人的邮票,这需要文化认同,更是对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的肯定与褒扬。
物质不灭,精神尤甚。“人类而失精神,则必非完全独立之人。”——孙中山的话,朴素无华,辩证深刻,理喻永恒!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衷情纪念孙中山,就在于景仰他的生命价值,在于他还“活”于当下。他“在世”的理由很简单,他开创了共和伟业,留下了不朽精神。毛泽东说: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①
孔子代表历史的中国,孙中山则代表现代的中国。从创新的角度说,孙中山对儒家学说有批判、否定与继承的关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君臣、父子”界限分明;孙中山的思想的核心是平权博爱,揭橥“三民”,归宿平民。从平民学说这一视角去审视孙中山,他所创立的现代文明学说,代表着现代世界潮流。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他的思想、功业与精神已经对中国影响了一百多年,其平民精神已经逐步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孙中山的精神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公仆平民。
审视任何一位历史人物,要从大处着眼,看他对民族的情感有多深,对国家的贡献有多大,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广。孙中山的伟大,缘于为中华民族奋斗毕生,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他的天下为公精神,爱国若命是内蕴(原动力),振兴中华是核心,鞠躬尽瘁是取向。
爱国若命是内蕴:①孙中山说:“爱国心重者,其国必强,反之则弱。”他孩童时代到檀香山(1896年划归美国),“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檀岛接受西式教育,地理、算学、英语;一个“奇怪的箱子”(信筒),没有翅膀,将信从大洋的这边转到那边;洁净的街道、井然的交通、文明的社会——与家乡祖国的反差,是多么的强烈!在香港习医期间,假期回乡,便着手整治村道,设置街灯,倡导乡村文明。大学毕业后从医,收入不菲,自己过上等安逸生活不成问题,但是他只能治愈人们身体上的病痛,解除不了国民政治生命的忧患,于是他从医人转业医国,立志拯救国家和中华民族。他在大学毕业不到两年就完成这一思想转变,可见其爱国心情何等迫切!及至北上求见李鸿章、上书失败,更坚定了其医国报国的决心。于京津考察的同年远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职业救国的道路。孙中山的救国无改良与革命之分,只有时空之别。有学者提出,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即从改良转向革命,赴檀香山采用革命的手段反清,这是值得商榷的。
振兴中华是核心。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誓词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纲领,《兴中会章程》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十年后在日本东京组织具有全国意义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与兴中会的纲领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更加细化、全面了。振兴中华的前提是推翻清朝专制政治,创建民主共和政体。这个共和政治就是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建设美国总统林肯于1863年11月19日演讲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社会。
他的民生理念、实业建设思想,在民元年间体现于对民生思想的宣传和全国铁路建设的谋划。十年建二十万里铁路,在时人看来是难以实现的“空话”,但在实业热潮起步初时,提出民生建设的远大目标,对动员全民参与、激发工商热情,推助实业升温,无疑需要战略的号角!1919年,他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则是将“振兴中华”思想化为宏伟蓝图的展示。他晚年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掠的理念,收回“关余”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情怀。
鞠躬尽瘁是精神取向。孙中山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精神集中体现于他的遗嘱中。他的遗嘱有三份:《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及《致苏联遗书》,于临终前十七天(1925年2月24日)立下。《国事遗嘱》:强调“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家事遗嘱》:阐明“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这里应该指出,他在上海的住宅还是华侨赠送的。在《致苏联遗书》中,“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试问,普天之下,胸怀坦荡、大公无私,心念苍生,振兴中华,造福子孙,关切世界一切受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能有几人?孙中山天下为公,上善博爱,才是人类真爱!
顺潮、开先,是每一位与时俱进的智者引领时代风骚的精神风貌,也是后人衡量他们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尺。孙中山与时俱进精神的铸成,得益于早年的思想积淀。当绝大多数国人还在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孙中山就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了。孙中山领导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对世界来说,是顺潮。因为,那时世界潮流的走向是民主政治:“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发,人智益升,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对中国来说,是开先,因为时人还处于封建向君宪过渡的思索之时,孙中山便提出“三民主义”纲领,在政治取向上远远超越同俦。
孙中山提出创建民主共和的理念是“与时俱进”、追赶潮头的体现。1904年,他在《驳保皇报书》中提出“革命之结果,为民主政体也”。1905年,他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时掷地有声:“若我们今日改革的思想不取法乎上,则不过徒救一时,是万不能永久太平的。”要“把我们中国造起一个二十世纪头等的共和国”,“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其进步方速”!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的奋斗目标之后,继而领导同盟会同仁以《民报》为阵地,对《新民丛报》发起大论战,逐渐在海内外赢得了民主共和的思想阵地,革命风潮由是乘势而起。
以世界的眼光与时俱进,贯穿于孙中山精神的始终。《实业计划》的问世,当可誉为孙中山经济建设取向的辉煌成果。《实业计划》的英文版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计划”),先是由孙中山用英文写成,是为呼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开发中国经济的宣言书。后由朱执信、廖仲恺、马君武、林云陔等译成中文,这几个人都是留学外国回来的,具有敏锐的国际眼光。懂得开放,才能准确认识世界的大变化,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在该书中,最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亮点”的是“和平·发展”。他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萧条的走势,提出“开放”主张,在“不失主权”的前提下,“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借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两种人类进化之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美国学者对此做过高度评价,说孙中山作为一位“民族主义领袖竟有了强烈的国际主义思想意识!在为中国现代化奋斗的过程中,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在达到民族平等的目的后,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想到未来的国际合作是世界和平的基础”。①诚然,《实业计划》在当时缺乏具备实现的条件,却完全没有减弱其中国现代改革开放宏图的成色。将百年来中国建设的成就与孙中山当年的宏图相比鉴,孙中山的与时俱进及远见卓识,委实令人仰止。 苏俄“十月革命”成功,孙中山从苏俄的胜利看到了曙光,又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新生革命力量的涌现,他毅然改组国民党,施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高潮,把其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升华至顶峰。
孙中山与时俱进与世界相互动,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推向世界。他倡导世界人类要树立替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确立“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用新的道德建构世界和平的新秩序。提倡东方“王道”,反对西方“霸道”,联手世界被压迫民族与人民共同奋斗,从帝国主义霸权中解放出来。他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乃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视的精神智慧结晶。
古语云:“多难兴邦。”历史上的伟人无不矢志不移,于风霜磨难之后,成就一番伟业。挫折蕴含机遇,艰险激励前行。孙中山最令人敬仰的精神就是百折不挠。他有一句名言,叫“有志竟成”,也曾经多次说过“忧国之责,未敢稍懈”,“忧国之责,义不敢懈”。孙中山成功的秘诀是“越挫越奋”。他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反过来说,他的一生又是胜利的一生。因为他不怕挫折,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奋斗,所以说他一生都是胜利者。他给人们展示出勇往直前的风貌:不断探索、不断增长见识、不断磨炼心智与毅力、不断前进。
自1894年从事职业革命伊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为了民主革命,在海外整整奔走了16个年头,二次革命失败,又在海外流亡近4载春秋。他吃尽政客的“白眼”,饱饮军阀的委屈。年轻的时候,人们瞧他狂妄无知;流亡的岁月,人们冷眼相送;革命之初,人们视之“洪水猛兽”;晚年壮志,却有令难出“帅门”。举凡艰难顿挫,未能将其置于“死地”,反而使他变得“斗志昂扬”!
辛亥前的16年,他组织过十次反清武装起义,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唤醒了一大批为理想而献身的知识志士。黄花岗起义,林觉民烈士的绝命书,以死报国,舍生取义,可以喻为孙中山精神的化身,读来催人落泪: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以今日时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有几组数字值得归纳:孙中山一生有64个名字(为了革命有34个化名),在海外流亡革命20年,5次“立党”,10次“武装”反清,3次在广东建立政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进行过4次革命,留下近千万字著作,临终嘱托全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些数字应是孙中山百折不挠精神的代名词!
他每遭起义失败又去筹款,他总能筹到款!有人说他是“孙大炮”,问他“孙文,孙文,你说要打倒清朝,请问你用什么兵力去打倒?”孙答:“我们有很多军队。清朝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清朝皇帝在给我们训练军队呢!”孙中山真是太有才了,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医生的“技艺”点中了清朝的脉门——朝廷训练的新军不正是日后推翻清朝的主力军吗!这门大炮的确有“火力!”孙中山讲振兴中华,讲祖国与华侨是父子与儿子的关系,很动人,也很感人,所以他调动了华侨革命的积极性。
阐述孙中山于艰难时期百折不挠,需要对“中日盟约”做出解答。史载:1915年2月5日孙中山、陈其美与日本民间人士犬冢信太郎、山田纯三郎签订《中日盟约》。台湾李敖对此有非议,说:“我们还是要做善意的好的解释,就是孙文为了救国而卖国,不是吗?”关于此约,台湾多人发于情感,认为伟人不可能做出此事,文件是伪造的。但是广东大多学者即认为,从主客观因素考察,可以认为其真,强调:孙中山作为流亡客,在国内无立锥之地,他何来的“国”,又如何卖“国”?孙中山说过“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谋求生存,再图发展,何罪之有?即便是真,亦无损其伟大!一个普通人尚且有复杂的性格,何况是那些纵横驰骋的历史巨人呢!更何况,孙中山是人,不是神。史学研究,应有温情与敬意。
孙中山毕生奋斗,追求平等博爱、高倡公仆平民精神。为此,孙中山言与行俱,率先垂范,令人可佩。
生活律己,是孙中山最高尚的品德和风范。操劳革命期间,他乘船是二等票,从不买一等;经常入住大多坐落于贫民窟华侨的洗衣店;有一次演讲回程,连5分钱的乘车票钱都没有,只好走路,还跌了一跤;他讲究饮食,不喜欢奢华,喜吃家常菜,有次请唐绍仪吃饭,特备了一只囱水鸡,唐氏一下将鸡吃完,孙中山便用咸鱼下饭。
任人不唯亲,孙中山以身作则,警示家人不争权。胞兄孙眉,先后为革命捐资计70万美元,以至倾家荡产。民国成立之际,广东一些革命党人争相提议孙眉出任广东都督。孙中山复函劝说大哥:为大局着想,缺乏从政经验,当了都督,徒增麻烦,不如发挥经商长处,投身实业。最后说服了大哥。
官员是“公仆”。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扬州一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求见总统,问他有何事,说只想看看民主气象。他见了孙中山,行三跪九拜礼节,孙中山连忙将他扶起,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萧氏问疑:“总统若是离职后呢?”“总统离职之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和老百姓一样。”萧氏听完兴奋异常:“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卸任当“平民”。孙中山卸任后,一次偕友人游览杭州,当地警察厅派人跟随警卫,随行马湘发现后报告孙中山:“有两个警察从车站跟着我们来到这里,说是来保护贵人的。”孙氏随即上前对警察说:“警察职务是维持地方治安,我是一个平民,为何要跟来保护?快回去执行你们的任务吧!”孙中山从革命之初(1897年)自称“余为世界之一平民”伊始,到倡导“平民革命”,再及平民总统、平民品格,卓乎侪辈矣! 要之,在孙中山的血液里、骨髓中都浸润着“平民”的基因,进而升华为平民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平民的“神”!
有人把民元孙中山“让位”说成是高风亮节,这与历史事实相悖。应该说是客观所逼的“让”,不是主观主动的“让”!辛亥革命的迅即成功,乃由各界反清组织的“合力”促成,当各省谘议局为脱离朝廷的“独立”“光复”运动不遗余力的时候,经已为大总统“非袁莫属”埋下伏笔。立宪派与革命派“携手”合作,推助了清朝覆亡的加速,袁世凯“呼之欲出”际遇于时人的民意之中,这种历史的“选择”便变得顺理成章或水到渠成。
公仆平民的精神在于教化,勤于引导,尤其是青年。1912年孙中山视察青岛,有志士求“训言”,孙中山告诫:“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在往后的不同时空,他孜孜不倦地对“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进行阐发和深化。1916年8月,在杭州督军署宴会上演说:
凡职业无论大小,官阶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
1920年7月在《〈新疆游记〉序》强调:“有志之士,当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1923年12月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发表演讲:
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并一再谆谆寄语:“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立志,还要合乎中国国情。”“要诸君立志,要有国民的大志气,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①他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也就是训导祖国的未来要有为国民服务的精神,无论为官为民,都是为国家出力,为人民造福。如是,为开先民气、养育民德、铸造民风,为民国建树道德文明,“让将来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
公仆平民精神,讲的是奉献,而不讲索取。孙中山时时处处榜样垂范。如果要说他也讲索取,那他一生只向书本索取知识,向自然就索取智慧,向民众索取力量,向人生索取精神寄托。他的侄儿孙昌,为革命牺牲,英年37岁。孙中山亲书横幅“为国捐躯”,以表彰侄儿的无私奉献精神。
孙中山的精神,铸造了他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品格,奠立了他赶潮开先的思想基础,支撑着他百折不回的革命意志,成就了他创建民国的革命事业。随着历史的积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通过理想与人格,功业与精神的比鉴,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将会更深刻作用人们的认知,孙中山的形象将会越来越高大、越来越伟大。再过五十年,再过一百年,他在全世界的影响要比今天更广阔、更深远。以邮票的发行为切入,美国于1942年、1961年,苏联1966、1986年,罗马尼亚1966年,阿根廷1966年发行了孙中山的邮票,一个国家印发另一个国家名人的邮票,这需要文化认同,更是对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的肯定与褒扬。
物质不灭,精神尤甚。“人类而失精神,则必非完全独立之人。”——孙中山的话,朴素无华,辩证深刻,理喻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