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因势利导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阅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去积累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更多地清晰的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速度;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总结与表达能力。可以说,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我认为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的一个过程,是读者感情升华的一个过程。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觉得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做到:
  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作者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我们不只是为读懂一篇文章,看懂一个故事,了解一个人物而读,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阅读的时候,要把心放到文章之中去,设身处地的想,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就要想到自己仿佛也置身于大年夜的晚上,亲眼看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当读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时,引导孩子想想自己大年夜的情景,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体会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这一切都为后面小女孩的死做了铺垫。当读到“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时,孩子们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虽然这只是小女孩美好的幻觉,但是只要她活在世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她别无选择,这可谓最完美的结局了。引导孩子们用心读,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读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无比憎恨。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洗礼与震撼。
  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又一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尤为重要。同样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与她美丽的幻想紧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至深。在指导朗读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幻想部分(美好而甜蜜),读的欢快、高昂些,现实部分(悲惨可怜),读的低沉、缓慢些。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去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从各种方式的朗读中,引导孩子们入情入境,我时而看到孩子们眼中闪亮的泪花,时而看到他们舒心的的笑脸。是呀!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多么悲惨的小女孩,多么让人同情的小女孩!竟然在合家团圆、万家欢乐的大年夜里,冻死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墙角,我们生活在这样幸福的生活里,就让我们体味幸福、珍惜幸福吧!
  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篇好的文章,作者会有灵活多样的表达方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作者的表达方法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间在我们的眼里,看不见,摸不着,而在朱自清的笔下,时间不仅看得见,还可以触摸得到,它就在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一连串的对比,突出了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一连串的追问突出了时间一旦失去就再无踪迹。“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联想到学生自己度过的四千多个日日夜夜,感悟到过去日子的无声无息。“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一连串的日常生活小事,让我们感悟到时间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时光就在我们身边,时光就在我们眼前默默的消失。非常简单,易懂的语言,却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失的“匆匆”。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阅读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不仅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感情,还能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及作文水平。
  三、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文章,不仅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练习自己实际生活和思想内容想开去。同样,在教学《匆匆》时,学生读懂了作者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悟出一些道理,作者从“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感悟时间的“匆匆”,同学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聊天时,走路时,喝水时……”感悟时间的匆匆。
  阅读永无止境,让阅读洗涤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情感。让我们畅游在阅读的海洋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行为是当前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教师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较好的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内容以及反思方式进行重点探讨,以望对后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内容;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基本特征,提出“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期刊
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曾就语文教师的使命指出:“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感于斯,我想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文课堂,想到了我们站于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想到了那些流露着期待和信任眼神的孩子,我不禁想:我们的师者在语文神
期刊
【摘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本文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
期刊
【摘要】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篇、章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阅读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
期刊
【摘要】本文中作者根据几年的工作经验和不断积累,谈一下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探究  一、问题提出  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呢?是我从教这几年来一直苦苦思索和探寻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对于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学软件下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永远不变的是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都应该孜孜不倦地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能不一定能够找到十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广大教师也已耳熟能详。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很难走出传统误区,也没有建构起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也制约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动态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从而实现课堂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探究能力和
期刊
小时候,老师问我:“你长大了有什么理想?”我一脸憧憬的回答:“当老师。”转眼,我走上教师岗位已经五年多了,担任班主任工作也已五年多了,这期间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这份职业的艰辛和快乐。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情况比较特殊,有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要么与隔辈人生活,要么自己生活。是一群令社会关注、家长头疼、老师费心的“留守儿童”或 “半留守儿童”。这群孩子成长中缺
期刊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以及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下,小学四至六级《信息与技术》新课程的开设,促使山里的穷孩子也对电脑有了全所未有的新认识。课上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述,课后同学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对电脑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条件差的学生就到网吧上网,家庭宽裕的则在自家的电脑里上网,感受新鲜而又新奇的事物。这样一来,势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  先说说电脑对学生的弊端吧!电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知的直接通道,但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渗透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都颇为头疼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已初中语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积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之魂。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照射到孩子的心灵。教师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师生才能彼此尊重、理解、信任,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