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摭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肜,初步建立数感。”所谓“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数的意义,合理地选择算法,灵活地解决问题,并且有能形成对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既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引导观察,建立数感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发展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 序、有规律的知觉过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认识数的意义。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老师可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也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的数列,说说某一个数离哪个数近,离哪个数远,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以后每学一个新的自然数,都与前面学过的数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数是怎样形成的,弄清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对数的大小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样,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加深了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二、体验生活,形成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课堂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有利于建数感。如学“10以内数的认识”中,认识“1”时,请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1”表示的事物。学生举例;如1本书、1只鸟、一枝铅笔、1棵树、1根木棒、1个国家、1串葡萄、1捆小捧……并数数几位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能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渗透“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来学习数学,于动手中做数学、用数学。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1)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2)数一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称,用手掂出重1千克的盒子。通过上述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竹“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亲自感受,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参与学生,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四、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旭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就是形成数感的具体体现。比如,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六(1)班38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6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过计算38÷6=6……2,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6和余2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7条船才可以,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通过分析,有的学生发现,还可以5条船上各乘6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4人;或3条船上各乘6人,另外4条船上各乘5人;或4条船上各乘6人,2条船上各乘5人,另外1条船上乘4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意识活动,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因此,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解决问题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胆结石手术患者的术前焦虑状态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胆结石手术100例,依据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人性化护理组,每
本文以“中国国外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中国银行信贷二部数据转换接口软件的开发为例,探讨了面向用户,实现不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详细介
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以及师幼互动的有效开展紧密相连,并与个体的言语发展、思维能力、情绪理解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师幼互动中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的有效手段。如何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通过习题的解答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结合几个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习题再开发的一些思考。  1.增添厚度  原题:  师(出示第一个纸条):把这个纸条全部涂色用“1”来表示。(接着出示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一份的图)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  生:。  师(出示
本文探讨了依托社区服务站建设疾病控制中心的方法,发展方向以及主要职责和定位.了解了已经做好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中心相关地区的情况,加以借鉴总结.论述了制约疾病控制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能把学生看作一个容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和能力的目的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猜想与验证”在数学课堂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凭借有目的的猜想,学生通过验证,剔除错误的猜想,保留正确的猜想,在此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思考,形成探索的动力。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第34—35页的例5、例6时是这样设计
著名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人的思维活动是由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引发的。正因如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全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达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境界,从而激励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实现随遇通信(即: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以任何方式与其他任何人进行通信)的理想成为可能
目的分析中医特色技术在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出在本院分娩的产妇50了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中常规护理的25例作为对照组,另外实施中医特色技术干预的25例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