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35-01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将从课程功能转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诸多方面着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比,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在新的审视过程中逐步更新。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这关键时刻,努力学习,积极创新,“以人为本”, 育人育才。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传统的地理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学在改革,“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寸讲台说春秋”只会让老师厌教、学生厌学。 “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面貌,就要大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分低能的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要创新,要发展,要进步,就要有高素质创新思想的人才,而这人才就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所以中学教学就要与时俱进,教是为了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或者说,学者,思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与学,诱与思,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为此在教学实践时,要精心设问,引发求知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我是这样诱思的:(1)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表是均一的,北半球会形成什么样的环流?(2)地球会自转,不公转,地表均一,又怎么形成?(3)地球既自转,也公转,地表均一,又怎么形成?(4)地球既自转公转运动,地表又不均一,有海洋有陆地之分,那么环流有没有一样?就这样一步步,层层深入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思考,比较。再比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澳大利亚》时,我先根据考纲要求结合学习的三维目标,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读提纲,诱导学生自学,并要求当场完成基础过关,老师只精讲学生不会的、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部分。
一、导读提纲
1.定位:南回归线和120°E、150°E
2.三大地形区(填下图)
3.结合下图分析澳大利亚大陆的气候、植被分布特点及成因。
4.理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含义?
5.分析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与农牧业的关系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特点及限制条件?
二、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
读图,回答1—2题。
1.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
A. T B. Q C. R D. S
2.P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草原气候
读下图,完成3、4题。
3.从上图可知,该国人口主要分布在( )
A. 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
B. 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
C. 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
D. 大陆中部平原地区
4.该国大部分居民所属的人种为( )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種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5.读大洋洲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
(1)字母A代表的城市____是该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字母B代表的城市____是该国的政治中心。该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该国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其国土的____和____。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印度尼西亚一艘油轮欲驶往A城市,途经该国东北部海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自学、讨论后,我再引入新课:大家知道哪个国家单独占一个大陆呢?——澳大利亚,没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紧扣课题的引入,很快地带领学生进入澳大利亚。
在学习必修2人口的增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世界每分钟新增153人,大家一起算一算,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世界人口又增加了多少人?这样的诱导,让学生建立世界人口多而且增长快的概念,并有人口危机感。我试着把传统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说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精解或指导。这样,通过自学、讨论,不但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还使得课堂效率高效化。
叶圣陶先生用诗歌的形式以导儿学步为比喻,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诱和思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转化,“扶着走——护着走——放手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诱思探究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在迁移中学会运用。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将从课程功能转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诸多方面着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比,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在新的审视过程中逐步更新。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这关键时刻,努力学习,积极创新,“以人为本”, 育人育才。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传统的地理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学在改革,“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寸讲台说春秋”只会让老师厌教、学生厌学。 “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面貌,就要大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分低能的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要创新,要发展,要进步,就要有高素质创新思想的人才,而这人才就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所以中学教学就要与时俱进,教是为了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或者说,学者,思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与学,诱与思,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为此在教学实践时,要精心设问,引发求知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我是这样诱思的:(1)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表是均一的,北半球会形成什么样的环流?(2)地球会自转,不公转,地表均一,又怎么形成?(3)地球既自转,也公转,地表均一,又怎么形成?(4)地球既自转公转运动,地表又不均一,有海洋有陆地之分,那么环流有没有一样?就这样一步步,层层深入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思考,比较。再比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澳大利亚》时,我先根据考纲要求结合学习的三维目标,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读提纲,诱导学生自学,并要求当场完成基础过关,老师只精讲学生不会的、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部分。
一、导读提纲
1.定位:南回归线和120°E、150°E
2.三大地形区(填下图)
3.结合下图分析澳大利亚大陆的气候、植被分布特点及成因。
4.理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含义?
5.分析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与农牧业的关系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特点及限制条件?
二、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
读图,回答1—2题。
1.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
A. T B. Q C. R D. S
2.P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草原气候
读下图,完成3、4题。
3.从上图可知,该国人口主要分布在( )
A. 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
B. 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
C. 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
D. 大陆中部平原地区
4.该国大部分居民所属的人种为( )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種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5.读大洋洲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
(1)字母A代表的城市____是该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字母B代表的城市____是该国的政治中心。该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该国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其国土的____和____。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印度尼西亚一艘油轮欲驶往A城市,途经该国东北部海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自学、讨论后,我再引入新课:大家知道哪个国家单独占一个大陆呢?——澳大利亚,没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紧扣课题的引入,很快地带领学生进入澳大利亚。
在学习必修2人口的增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世界每分钟新增153人,大家一起算一算,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世界人口又增加了多少人?这样的诱导,让学生建立世界人口多而且增长快的概念,并有人口危机感。我试着把传统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说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精解或指导。这样,通过自学、讨论,不但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还使得课堂效率高效化。
叶圣陶先生用诗歌的形式以导儿学步为比喻,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诱和思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转化,“扶着走——护着走——放手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诱思探究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在迁移中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