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在我国内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课程改革,多元文化渐渐被人们所关注及讨论。多元文化即包容整合各种文化,各国家民族间应相互理解与尊重,正视其之间的差异性等。本文主要围绕多元文化展开,结合我国内地语文教材具体版本苏教版的各年级教材分析多元文化的主要分类和性质及其具体的表现。要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认识其渗透的利与弊,从而更好地掌握它、应用它贡献教育。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我国内地教材 苏教版 小学语文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就发起了一个关于消除对少数民族在教育、公共场所、就业、住房、经济等方面存在偏见的运动,运动的成果就是“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产生[1],后来多元文化概念及思想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再逐步被中国特色化,各文化间表现出它们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当多个文化融入到一个国家中成为一个共同体,文化间就必不可避免产生差异性和冲突,这时就需要文化群体间相互融合,人们相互包容、理解及认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以“和平”为主题,多元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思想化是必然趋势。多元文化的融入,充分体现文化的平等性、交往性、差异性和内聚性。经过一段磨合期,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文化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本文研究教材中多元文化的渗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具体分析各文化分类所占比重,根据数据比重权衡利与弊,对教材的分析和编写有积极意义。
  二、多元文化的分类
  多元文化可以在多个领域中比如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国籍进行分类,可分为: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地域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群体文化等[2]。为了方便以下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地域、社会和年龄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多元文化就地域方面可就广义狭义地分为外来文化和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农村与城市文化;社会文化主要是指阶级、阶层文化,主要分为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阶层文化[3];年龄文化主要分为成人文化和同辈文化[3],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对多元文化进行分类,以此为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
  三、在苏教版中所占比例及具体例子
  1.苏教版各种文化的分布
  本文选取苏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共12本教材进行分析,明显以地域(国内外、民族、城乡)为主题的归为地域文化,反之为非地域文化;各册苏教版教材中明显以人物(伟人、名人、普通群众等各阶层劳动人民)为主题,一般情况均归为阶层文化,反之不属于阶层文化;各年级苏教版教材中明确以儿童生活为主题属于同辈文化即年龄文化,明确描述成人生活,同样归为年龄文化。总结三方面文化在苏教版一到六年级十二册各年级教材中所占比例和篇数,地域文化约占29%(82篇),社会文化约占31%(88篇),年龄文化约占35%(99篇),以此分析理解各文化渗透状况。
  (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地域文化分析
  本文把各册教材中明显描述祖国或是表达爱国情怀,歌颂祖国大好山河的,如六年级下册(第十二册)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二年级上册中《2008,北京!》、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等归为国家文化一类;把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等有明显外国元素和风格非本国文化的归为外来文化,把明确描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的课文,如六年级上册中的《草原》、二年级下册中《欢乐的泼水节》等文章归为民族文化;把清晰描绘城市风光,人们生活习惯的文章如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年级上册的《东方明珠》等课文归为城市文化;把明确描述乡村生活,有乡土气息的课文如二年级上册《乡下孩子》、《水乡歌》等归为农村文化,通过对各年级教材中地域文化具体分类进行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284篇课文中,地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占了16%(40篇),外来文化9%(26篇),民族文化有6篇,所占比例为2%,城市文化1%(1篇),农村文化2%(7篇)。由此可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渗透较少,特别是中国多元文化渗透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文化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元文化的渗透,重点在于民族文化的渗透,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尤其应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为了改变民族歧视,适应中国现有国情发展,培养民族间相互理解包容平等相处的意识。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渗透上有所欠缺,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受教育者认识彼此的生活,并理解和认知。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社会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确描述各阶层人民生活状态,歌颂赞扬某阶层人民事迹及品德之类的归为社会文化,其中以领导人、名人等为主人公的课文归为精英文化,如四年级下册中的《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宋庆龄的故居》,六年级上册的《郑成功》、《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一年级下册的《司马光》,二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孔繁森》、《梅兰芳学艺》,等等,这些均归属与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把明确以劳动人民阶层作为主人公描述的课文归类为大众文化,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永远的白衣战士》、《黄河的主人》,六年级上册的《最后的姿势》、《船长》,五年级上册中的《艾滋病小斗士》、《师恩难忘》,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等等。通过归类与统计,苏教版一到十二册教材中明确关于社会文化即阶层文化(大众和精英文化)共88篇,所占比例约为31%,其中精英文化共54篇,占总篇數284篇的19%,大众文化34篇,约占总篇数的12%。由此可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家文化和外来文化所占比例较均衡,编写者既注重伟大人物的品德宣传,又注重平凡群众的人物故事描述,以此传颂某些精神或道理鼓舞和教育读者。但在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渗透上还有所欠缺,占各册书籍中几乎平均为1到2篇课文,特别是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年龄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显讲述不同年龄阶段所追求的精神事物,比如友情、爱情、亲情或是某种品质等的课文归为年龄文化,不同年龄层主要分成人与小孩,由此把以同属与小学受教育者阶段的同龄人为主人公及小学生阶段所特有的生活或是思想为主线的课文归类为同龄文化,以孩子即同辈人的角度,带着情感看待问题,如一年级下册中《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鲜花和星星》,三年级上册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字典”》,四年级下册中《走,我们植树去》、《苹果里的五角星》、《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男孩子必读的书》、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这些均归属与同龄文化;把以成人阶段所追求的爱情或是反映某种高尚品质的课文,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爱之链》、《牛郎织女》,五年级上册的《嫦娥奔月》,六年级下册的《三打白骨精》、《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等均属于成人文化。一到六年级十二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年龄文化(成人文化和同辈文化)经统计共有99篇,约占总篇数的35%,其中成人文化有37篇,约占13%,同辈文化数量高达61篇,约占总篇数(284篇)的21%。从比例来看,编写者较注重同辈文化的渗透,同辈间精神思想的熏陶和传递,在成人文化渗透上与同辈文化相比较少,帮助孩子了解感知成人生活,使其对成人世界不陌生。总之,笔者认为,苏教版的年龄文化比例适当,符合小学生发展需求。
  2.总结
  由上述对苏教版一到六年级十二册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见,该版本的地域文化、年龄文化和社会文化三类文化所占比例较为均衡,但在其下各自的文化分类比例分布明显不均,就地域文化而言其下的国家文化比例与地域文化下其他分支的文化分类(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比例相比较大,笔者认为外来文化的比例适当,但应增加民族文化、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比例,阶层文化中精英文化的比例相对大众文化比例高,应适当增加劳动人民阶层即大众文化的比例,年龄文化中的成人文化渗透虽较少,但笔者认为苏教版在年龄文化上的比例安排适当。
  四、利与弊
  目前我国内地主要语文教材都有较普遍地渗透一些文化,这些表明教材的编写和文章选取已经开始重视多元文化的渗透,分析了我国内地国标苏教版这个版本的教材,其中以爱国为主题的地域文化即国家文化和阶层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所占比例较大,这样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从小形成爱国、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强化民主意识,尊重他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各方面的好品德;能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能够从多元角度出发,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向实现教育公平靠拢。
  但苏教版教材中存在某种文化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的大众文化相对所占比例较小。这样不仅容易狭隘并限定了孩子们的思维,思想单一死板,无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和沟通交流,民族间不能相互理解,意识上不平等,国家发展得不到真正的公平与团结,缺乏城市文化、地区文化,孩子们形成不正确的意识,产生偏见甚至歧视,最终导致城乡间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
  五、结语
  我国内地教材的编写与文章选取必须紧跟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应不断关注学生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扬长避短,增加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渗透比例,朝着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共性的目标发展,应符合当今中国发展主题,各民族间相互团结友爱,互相理解,彼此认知认同对方的文化,互相包容,讲和平、促发展,真正做到教育、發展两手抓。
  参考文献:
  [1]王鉴.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13(2).
  [2]陈怡.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探索,2010(7).
  [3]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33-139.
其他文献
摘 要: 传统教学方法受到新型教学模式的挑战,而网络化又是当今各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以EDA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了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介绍了EDA课程的背景与特点并阐述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然后引入了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其在EDA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讨论了该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初步实践过程,最后总结了初步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电子设计自动化 PBL 网络
复习是一个查漏补缺、补差的过程,从教师角度来讲,复习可以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使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选读或选做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的复习资料或练习,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中等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并尝试运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后进生通过老师的面批、课外辅导,有机会尽快赶上来。因此,复习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复习,使所有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智力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
摘 要: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如何有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管理沟通,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改变,是辅导员工作应当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结合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例真实案例,探讨管理沟通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问题学生 沟通策略 管理沟通技术 辅导工作  一、案例背景  笔者所带的学生是建筑大类的学生,男生居多。建筑
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小宝贝、小太阳,多数家长都认为幼儿年龄小,因而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了,由此失去发展机会。这样往往会造成幼儿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弱、不爱劳动、懒惰,等等,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呢?  一、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自我服务内容如单纯的讲解、示范,幼儿学起来就感到枯燥无
小轩自十几个月的时候就失聪了,与此同时,他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的离异,成人的疏远,加上本身性格特别倔强,平时只有奶奶全方面地呵护着他,对他来说,奶奶就是他的全部。经过整整一年的幼儿园生活,每天早晨都能大声地跟我们问早问好,熟练地挑选心爱的玩具,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更是非常适应。可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缺点和不足,何况是带着助听器的小轩呢?由于他的性格很倔强,脾气也不是特别好,在生活中,我
摘 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传统方法,在朗读过程中渗透读者的情感意识,使朗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然而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朗读呈现出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朗读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分析了朗读教学现状、课堂朗读“边缘化”的原因及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改进朗读“边缘化”的有效策略,以期引起人们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视和思考,从而助推语文课堂教
摘 要: 无常观是影响日本许多文学作品走向的观念之一,《方丈记》和《徒然草》更是其重要体现,这两部作品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日本人的无常观。日本学界,历来对这两部作品多有研究。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对无常进行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介绍,侧重对积极的无常观提出看法。  关键词: 无常观 方丈记 徒然草  “无常”属于佛教用语,在传入日本以后逐渐本土化,使得无常观成为日本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更是日本大量的文学作
新课程改革完成了理念和实践双重意义上的跨越:理念上从注重“教”转变成注重“学”,实践上从注重“物”(教学内容)转变成注重“人”(学生)。因此,学生如何学、如何悟、如何得是课堂关注的焦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悟教学是一种传统却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身体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能力素养或情感认知,让学生学习自有所得。这种方法可一扫时下课堂普遍存在的伪讨论、伪思考现象,还原语文教学本义。笔者在教学中坚持让学
摘 要: 本文就中药制剂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完善考试制度,提出中药制剂分析改革方法。中医药教育在不断改革,只有不断发现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中药制剂分析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根据我校中药制剂分析实验
摘 要: 本文以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 Doing housework的单词和句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故事教学 学习能力 英语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