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紀人才培养要求,对幼儿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尊重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幼儿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奠定幼儿思维开发的基础。本文针对幼儿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师;数学;思维能力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
幼儿教师树立什么样的幼儿教育观,对数学教学行为以及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受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那些“好孩子”就应该是听话的、服从的、老实的,而“坏孩子”就是“淘气包”,经常出一些“鬼点子”、时不时会“捅娄子”,敢说、敢想,喜欢争斗。幼儿教师用这样的“思维定势”去看待幼儿,对于幼儿的“出格”行为,他们的感受是“不习惯”,然后用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制止或压制,有的会受到惩罚。其实所谓的“淘气”孩子并不是教师意义上的“坏孩子”,他们的“淘气”实则孕育着可贵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表明他们的突破、创新的意识,他们“不听话”反而是一种有主见的表现;喜欢争斗说明他们有进取心,这些都是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素质。
因此,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到他们,正确认识幼儿的创新型思维和行为,接纳他们所谓的“淘气”,并在其言行上进行指导,将其转化为幼儿的创新活动。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促使其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幼儿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他们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求知欲,就缺乏创新创造的意识,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幼儿会对周围的数量关系比较好奇,会问“这是什么形状?”、“这两边相比,哪边更多?”、“我们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吃点心?”等等。他们对于长短、轻重等概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这一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在讲“现在几点了?”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幼儿展示各种类型和款式的时钟,引导他们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鼓励他们思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看时间。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数学知识所产生的好奇心,积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其开展探究活动,这样他们能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去求知,并在问题解决之后发展新的问题,这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只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将其创造型思维进行物化,才会使其创新思维发挥实际效果。幼儿教师通过为幼儿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在亲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路,试图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实际是其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使其创造的潜在思维得以发挥。
例如,在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设计感的饮料瓶,并装上同等量的水,让幼儿开展测量活动。有的幼儿通过目测就能知道结果;有的幼儿以一个瓶子为标准,将需要测量的瓶子里的水分别倒进去进行测量等等。这样一种实践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性思维得以锻炼。
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对想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假设,从而为进一步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幼儿往往受旧知识的束缚,他们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法上不够大胆,缺乏创新意识。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想象因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如在讲“圆形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对幼儿进行启发,“大家说一说,圆像什么呀?”然后他们纷纷回答“像太阳”、“像向日葵”、“像圆盘”等等,幼儿的这些奇思妙想是其碰撞思维火花的表现,幼儿教师要细心呵护幼儿的想象力,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展开想象。再如,在讲“几何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图形,让他们开展拼图游戏,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小汽车、机器人、动物等等。幼儿教师注重幼儿想象力的激发,能够帮助他们拓宽思维,使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新型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洁梅.适度培养大班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华夏教师,2018(25):65.
[2]庄爱平.幼儿数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儿童发展研究,2018(02):1-6.
关键词:幼儿教师;数学;思维能力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
幼儿教师树立什么样的幼儿教育观,对数学教学行为以及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受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那些“好孩子”就应该是听话的、服从的、老实的,而“坏孩子”就是“淘气包”,经常出一些“鬼点子”、时不时会“捅娄子”,敢说、敢想,喜欢争斗。幼儿教师用这样的“思维定势”去看待幼儿,对于幼儿的“出格”行为,他们的感受是“不习惯”,然后用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制止或压制,有的会受到惩罚。其实所谓的“淘气”孩子并不是教师意义上的“坏孩子”,他们的“淘气”实则孕育着可贵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表明他们的突破、创新的意识,他们“不听话”反而是一种有主见的表现;喜欢争斗说明他们有进取心,这些都是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素质。
因此,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到他们,正确认识幼儿的创新型思维和行为,接纳他们所谓的“淘气”,并在其言行上进行指导,将其转化为幼儿的创新活动。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促使其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幼儿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他们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求知欲,就缺乏创新创造的意识,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幼儿会对周围的数量关系比较好奇,会问“这是什么形状?”、“这两边相比,哪边更多?”、“我们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吃点心?”等等。他们对于长短、轻重等概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这一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在讲“现在几点了?”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幼儿展示各种类型和款式的时钟,引导他们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鼓励他们思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看时间。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数学知识所产生的好奇心,积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其开展探究活动,这样他们能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去求知,并在问题解决之后发展新的问题,这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只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将其创造型思维进行物化,才会使其创新思维发挥实际效果。幼儿教师通过为幼儿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在亲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路,试图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实际是其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使其创造的潜在思维得以发挥。
例如,在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设计感的饮料瓶,并装上同等量的水,让幼儿开展测量活动。有的幼儿通过目测就能知道结果;有的幼儿以一个瓶子为标准,将需要测量的瓶子里的水分别倒进去进行测量等等。这样一种实践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性思维得以锻炼。
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对想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假设,从而为进一步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幼儿往往受旧知识的束缚,他们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法上不够大胆,缺乏创新意识。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想象因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如在讲“圆形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对幼儿进行启发,“大家说一说,圆像什么呀?”然后他们纷纷回答“像太阳”、“像向日葵”、“像圆盘”等等,幼儿的这些奇思妙想是其碰撞思维火花的表现,幼儿教师要细心呵护幼儿的想象力,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展开想象。再如,在讲“几何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图形,让他们开展拼图游戏,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小汽车、机器人、动物等等。幼儿教师注重幼儿想象力的激发,能够帮助他们拓宽思维,使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新型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洁梅.适度培养大班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华夏教师,2018(25):65.
[2]庄爱平.幼儿数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儿童发展研究,201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