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乃至学术创新的基石,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的更远”。学术首先要学会“述”,即要在自己关心的问题上,知道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叙述别人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说,做学问或学术就是先“照着说”,然后再“接着说”。
学术研究具有历史继承性,整体上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是后浪推前浪或前浪推后浪式的,若能踏着前人的足迹向前挺进,或踏着巨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仅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攀得更高、看得更远。与此相反,如果忽视或无视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原地踏步或绕圈子势所难免,甚至是重复前人的研究,把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当作自己的发现和创新。
对学术研究而言,重温前人所做的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研究什么、可以研究什么。批判性文献综述犹如清晰的研究地图,它帮助研究者总结以前的研究信息,指导研究者以后的研究路线,推动研究或知识向更深层次发展。有了批判性文献综述,研究者不必自称专家或著名学者,也会被认为了解所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和争论相关学科领域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状貌,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课题研究是必要的、理性的和有根基的。
从世界范围看,大凡成功的学者都非常重视文献综述,也精于文献综述。为了今天的研究,也为了未来的研究,对过去所作的研究再作一些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不读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不吸纳巨人的气息,不能不汲取先贤的思想精髓。如果对某领域以往的遗产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我们的视野广度和思想深度必然受到限制,会犯本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会忽视那些最有意义、最吸引读者注意的问题
本书是由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编著的,不得不说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写论文有极大的帮助。
首先,本书包含了七部分,分别为前沿文献综述的过程——入门指导,选择主题——从日常兴趣到研究课题,文献搜索——搜索任务和方式,展开论证——为文献综述建立论证方案,文献研究——进行发现式论证,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述以及综述撰写——撰写、审核、修改。
其次,读了这本书之后收获颇丰。本书先介绍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第一步选择主题,第二步文献搜索,第三步展开论证,第四步文献研究,第五步文献批评,第六步综述撰写。通过阅读这六步,我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清晰明了,明白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明白了文献综述的定义和目的。第一步在选择主题时,本书发告诉我要从日常生活中选择研究兴趣,将研究兴趣具体化,根据研究兴趣确定研究课题。第二步确定研究主题之后,要进行文献搜索。笔者要浏览可能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发现要审阅的文献,然后进行文献查询,其次要浏览文献,其目的是辨别可能有价值的资料,比如:书籍、文章、论文、专题论述、报告以及会议记录等。浏览时,我们要快速查阅参考编目或索引,从而确定哪些资料需要包含进来。我们还要学会使用网络,网络已经迅速成为一个必需的信息存储库。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资料管理,快速阅读文献,将资料化为图表,精炼主题以及扩展主题。第三步就要展开论证,为文献综述建立论证方案。建立来论证方案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组织和安排一系列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来证明研究课题中的中心论点。其次要进行论证。论证要具有说服力,有效论据要依据一定的逻辑来证明论点。接下来是评价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检验论证是否有力。最后是形成论断和进行复杂论点的论证。第四步是进行发现式论证,步骤分别为集中收集到的资料,综合信息以及分析资料类型。第五步是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释。最后一步是综述撰写,对形成的文献研究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撰写、审核和修改。
总体来说,通过对本书的研读,我明白了要写好文献综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如丘吉尔所说:“写作是一场冒险。”
放眼当今学界,精于文献综述者确实很多,但拙于文献综述者也委实不少。从众多论文来看,不少论文的文献综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简而不完整,仅用自己查阅到的局部研究代替整体研究,用某个历史片段的研究代替整个历史全景的研究;二是齐全而繁琐,集中表现为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观点的简单罗列,缺乏分析、判断、甄别和选择;三是没有展现研究成果演进的历史生态,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孤立的,缺乏关联论证。
文献综述有其特殊的使命,也是大有讲究的,它不应是对以往研究成果及其内容的简单罗列和机械堆积,而应为读者或研究者本身提供一个相关研究的总体状貌。就某项具体的研究而言,文献综述起码要解决以下基本问题:一是告诉读者哪些人做了微观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观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观研究。这几个层次的研究是齐头并进的,还是分阶段一次递进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还是关联的。二是告诉读者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则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与技巧性研究。如果说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类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没有完成从原理到技巧的系统探索,那么还有哪些区域的研究是缺位的,这些区域是否有待研究或值得研究。三是告诉读者以往的研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那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后期研究是如何继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继续研究的起点或制高点在哪里,未来的研究空间如何拓展。四是告诉读者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优点或取得了哪些可借鉴的成果,整体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在写文献综述时要走出一下几个误区:第一,文献综述要尽可能占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以免“挂一漏万”。文献资料是多类型的,可以是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門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研究者要尽可能地搜集和占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处理,这是做好文献综述的基础。也就是说,真正的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的“文本”或“类文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借鉴、继承和扬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反省中提升自己研究成果的品位。第二,文献综述是为了找到研究的起点,但要力避过度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是逐步推进的,任何新的研究都根基于或有赖于过去研究的积淀。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依赖前人的观点或以往的文献。从历史的长河看,没有哪一个观点能一统天下,也没有哪一种研究成果能逃遁批判、质疑甚或反对。如果今天的研究过分地依赖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种理论与观点,最终将难以实现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创新性成果。第三,文献综述要客观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力避对其局限性大做文章。虽说“一个伟大的真理需要被批判,而不是膜拜”(尼采),但要知道“每一次批判都将为自己的研究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经验告诉我们:过度地热衷或迷恋于批判他人,或过分地夸大自己研究的原创性或填补空白性,最终将会让自己举步维艰, 甚至无路可走。第四,文献综述要着力于学术增值,力避“记流水账”。实现学术增值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最为核心的是找出各种研究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有鉴于此,文献综述要时刻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区分和梳理,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不同阶段关于某个问题的各种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原始材料常常是零乱的、无序的,甚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漏,不同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研究错乱地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往往是没有关联的,研究者很难看出其中的“奥妙”。当我们做文献综述时,首先要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即订正那些错误的材料,补充那些缺漏的材料,区分哪些材料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过时的。其次,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这些原始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诸如今天的研究跟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关联,未来的研究同今天的研究有什么关联。
总而言之,真正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要求解释研究文献的生发过程,展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之研究文献的逻辑历史生态。
学术研究具有历史继承性,整体上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是后浪推前浪或前浪推后浪式的,若能踏着前人的足迹向前挺进,或踏着巨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仅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攀得更高、看得更远。与此相反,如果忽视或无视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原地踏步或绕圈子势所难免,甚至是重复前人的研究,把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当作自己的发现和创新。
对学术研究而言,重温前人所做的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研究什么、可以研究什么。批判性文献综述犹如清晰的研究地图,它帮助研究者总结以前的研究信息,指导研究者以后的研究路线,推动研究或知识向更深层次发展。有了批判性文献综述,研究者不必自称专家或著名学者,也会被认为了解所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和争论相关学科领域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状貌,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课题研究是必要的、理性的和有根基的。
从世界范围看,大凡成功的学者都非常重视文献综述,也精于文献综述。为了今天的研究,也为了未来的研究,对过去所作的研究再作一些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不读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不吸纳巨人的气息,不能不汲取先贤的思想精髓。如果对某领域以往的遗产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我们的视野广度和思想深度必然受到限制,会犯本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会忽视那些最有意义、最吸引读者注意的问题
本书是由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编著的,不得不说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写论文有极大的帮助。
首先,本书包含了七部分,分别为前沿文献综述的过程——入门指导,选择主题——从日常兴趣到研究课题,文献搜索——搜索任务和方式,展开论证——为文献综述建立论证方案,文献研究——进行发现式论证,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述以及综述撰写——撰写、审核、修改。
其次,读了这本书之后收获颇丰。本书先介绍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第一步选择主题,第二步文献搜索,第三步展开论证,第四步文献研究,第五步文献批评,第六步综述撰写。通过阅读这六步,我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清晰明了,明白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明白了文献综述的定义和目的。第一步在选择主题时,本书发告诉我要从日常生活中选择研究兴趣,将研究兴趣具体化,根据研究兴趣确定研究课题。第二步确定研究主题之后,要进行文献搜索。笔者要浏览可能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发现要审阅的文献,然后进行文献查询,其次要浏览文献,其目的是辨别可能有价值的资料,比如:书籍、文章、论文、专题论述、报告以及会议记录等。浏览时,我们要快速查阅参考编目或索引,从而确定哪些资料需要包含进来。我们还要学会使用网络,网络已经迅速成为一个必需的信息存储库。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资料管理,快速阅读文献,将资料化为图表,精炼主题以及扩展主题。第三步就要展开论证,为文献综述建立论证方案。建立来论证方案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组织和安排一系列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来证明研究课题中的中心论点。其次要进行论证。论证要具有说服力,有效论据要依据一定的逻辑来证明论点。接下来是评价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检验论证是否有力。最后是形成论断和进行复杂论点的论证。第四步是进行发现式论证,步骤分别为集中收集到的资料,综合信息以及分析资料类型。第五步是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释。最后一步是综述撰写,对形成的文献研究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撰写、审核和修改。
总体来说,通过对本书的研读,我明白了要写好文献综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如丘吉尔所说:“写作是一场冒险。”
放眼当今学界,精于文献综述者确实很多,但拙于文献综述者也委实不少。从众多论文来看,不少论文的文献综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简而不完整,仅用自己查阅到的局部研究代替整体研究,用某个历史片段的研究代替整个历史全景的研究;二是齐全而繁琐,集中表现为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观点的简单罗列,缺乏分析、判断、甄别和选择;三是没有展现研究成果演进的历史生态,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孤立的,缺乏关联论证。
文献综述有其特殊的使命,也是大有讲究的,它不应是对以往研究成果及其内容的简单罗列和机械堆积,而应为读者或研究者本身提供一个相关研究的总体状貌。就某项具体的研究而言,文献综述起码要解决以下基本问题:一是告诉读者哪些人做了微观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观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观研究。这几个层次的研究是齐头并进的,还是分阶段一次递进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还是关联的。二是告诉读者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则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与技巧性研究。如果说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类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没有完成从原理到技巧的系统探索,那么还有哪些区域的研究是缺位的,这些区域是否有待研究或值得研究。三是告诉读者以往的研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那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后期研究是如何继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继续研究的起点或制高点在哪里,未来的研究空间如何拓展。四是告诉读者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优点或取得了哪些可借鉴的成果,整体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在写文献综述时要走出一下几个误区:第一,文献综述要尽可能占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以免“挂一漏万”。文献资料是多类型的,可以是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門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研究者要尽可能地搜集和占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处理,这是做好文献综述的基础。也就是说,真正的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的“文本”或“类文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借鉴、继承和扬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反省中提升自己研究成果的品位。第二,文献综述是为了找到研究的起点,但要力避过度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是逐步推进的,任何新的研究都根基于或有赖于过去研究的积淀。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依赖前人的观点或以往的文献。从历史的长河看,没有哪一个观点能一统天下,也没有哪一种研究成果能逃遁批判、质疑甚或反对。如果今天的研究过分地依赖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种理论与观点,最终将难以实现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创新性成果。第三,文献综述要客观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力避对其局限性大做文章。虽说“一个伟大的真理需要被批判,而不是膜拜”(尼采),但要知道“每一次批判都将为自己的研究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经验告诉我们:过度地热衷或迷恋于批判他人,或过分地夸大自己研究的原创性或填补空白性,最终将会让自己举步维艰, 甚至无路可走。第四,文献综述要着力于学术增值,力避“记流水账”。实现学术增值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最为核心的是找出各种研究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有鉴于此,文献综述要时刻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区分和梳理,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不同阶段关于某个问题的各种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原始材料常常是零乱的、无序的,甚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漏,不同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研究错乱地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往往是没有关联的,研究者很难看出其中的“奥妙”。当我们做文献综述时,首先要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即订正那些错误的材料,补充那些缺漏的材料,区分哪些材料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过时的。其次,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这些原始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诸如今天的研究跟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关联,未来的研究同今天的研究有什么关联。
总而言之,真正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要求解释研究文献的生发过程,展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之研究文献的逻辑历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