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曲是诗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二者完美的结合,但这只是诗人与作曲家完成了一首作品,而只有当歌唱家将作品进行演唱之后,歌唱才是完整的艺术。如果把歌唱艺术的创作分为二个阶段,则歌曲创作是它的第一阶段,而歌手的演唱则是第二阶段,也是对歌曲进行第二次加工的阶段。
如何用你的心去歌唱?
一唱情
歌唱它是以抒发人的感情为主要任务的,所以,唱歌也可以说是唱情,也是人们常说的以情带声。如果歌唱时没有感情,歌唱也就失去了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因此唱情、抒情是演唱的头等大事。
我国古代戏剧声乐论著《乐府传声》指出:“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异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又说:“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纱,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蒙然无味矣。”这说明我国传统的演唱中,把唱情和准确地抒发感情看成是演唱中最重要的事。
情来自形象,形象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性,形象逼真,情感也就生动;形象不准确,感情就会产生失误。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象,而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是主观的感情。这就要求歌唱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所歌唱的情景和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具体的意境,在思想上有预想活动,使主观感情与客观想象相吻合,否则演唱者在塑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若过了头,就会没有真实感;如果不够,就会显得呆板而没有生气。
唱情还要讲究“投入”也就是表演中所说的“进入角色”。当歌唱者在对一首歌曲进行演唱时,在思想上要有一定的预想活动,这样才能够获得某种自由和连贯的表情。也就是说,连续贯穿的意念,要在乐句开始之前,以及到它完结时,都是存在的。同时也讲究利用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投入到作品所要求的情境中去。如唱《木兰从军》时你就是花木兰,唱《松花江上》时你就是流亡关内的东北爱国青年,唱《义勇军进行曲》时你就是为民族解放事业斗争的热血青年,唱《码头工人》时你就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码头工人……只有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才有可能有真切的感情产生。但同样要掌握好尺度,有些感情悲切的歌,如果完完全全成了歌曲中的人物,泣声哽咽,声音失控,反而无法正常地抒发感情。演唱者和歌曲中的形象的关系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感心
如果唱情是对演唱才有的要求,则感心不仅是对演唱者本身,也是对演唱对象——广大听众的,感动听众的心是演唱的目的,也同样是“用你的心去歌唱”的目的,也是歌唱艺术的魅力所在。
感心对演唱者是主动的,而对听众来说却是被动的。要使处于被动的听众受到感动,演唱者要先自己感动,而要感动自己则演唱者要投入,只有投入才能进入意境,才能唱出歌曲的情。但也有这种情况,演唱者在演唱时十分投入地进入“角色”,感情表达也很充分,但观众听了之后不但不感动,反而认为演唱者“自作多情”、“自我陶醉”,原因何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演唱者的感情不真切,不可信,不合理。而这个“真”是以作品塑的形象为标准的,演唱者的加工必须服从这个标准。
艺术上讲究夸张,但夸张也要适当和合情合理,过分地夸张就会不真实、不可信、演唱者的感情要贴近生活,因为一首好的歌,不但它的歌词源于生活,就连它的音调、节奏往往也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相近。所以演唱时要打动观众的心,也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三声美
歌唱艺术的语言表达和感情抒发,主要通过声音来完成的。所以,声音的好坏直接对演唱时感情的表达产生影响。人们在对演唱评论时常常会说:“声音动听极了”。动听,就是声音动人好听,所谓动人,即感动人,好听,则是声音很美的意思。声音的动人与好听是两个方面,光是动人而不好听,或仅仅好听而不动人都是不可取的,而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成一体整体,才是歌唱艺术所要求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声美,是指动人的前提下的声音美,而这美又是充满了表现力的。
当然声音的美并不是独立的,更不能绝对化。美不能脱离生活、环境和感情等因素。音乐形象中也包含着声音形象。如聂耳的《大路歌》是反映旧社会筑路工人沉重的劳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其音乐形象和歌词内容紧紧相扣。所以,演唱者演唱时必须用粗犷、沉重有力的声音,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也正是这种粗壮的声音,才符合歌曲声音形象的要求,称得上是美的声音。声音美还得服从歌曲中特定的环境要求,讲究整体格调的统一和色彩的和谐。不能用一种美的标准、一种音色唱多种不同形象,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时,其声音要随着歌曲内容和形象的需要而作适当的调整。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一小)
责任编辑:徐艳兰
如何用你的心去歌唱?
一唱情
歌唱它是以抒发人的感情为主要任务的,所以,唱歌也可以说是唱情,也是人们常说的以情带声。如果歌唱时没有感情,歌唱也就失去了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因此唱情、抒情是演唱的头等大事。
我国古代戏剧声乐论著《乐府传声》指出:“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异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又说:“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纱,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蒙然无味矣。”这说明我国传统的演唱中,把唱情和准确地抒发感情看成是演唱中最重要的事。
情来自形象,形象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性,形象逼真,情感也就生动;形象不准确,感情就会产生失误。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象,而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是主观的感情。这就要求歌唱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所歌唱的情景和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具体的意境,在思想上有预想活动,使主观感情与客观想象相吻合,否则演唱者在塑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若过了头,就会没有真实感;如果不够,就会显得呆板而没有生气。
唱情还要讲究“投入”也就是表演中所说的“进入角色”。当歌唱者在对一首歌曲进行演唱时,在思想上要有一定的预想活动,这样才能够获得某种自由和连贯的表情。也就是说,连续贯穿的意念,要在乐句开始之前,以及到它完结时,都是存在的。同时也讲究利用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投入到作品所要求的情境中去。如唱《木兰从军》时你就是花木兰,唱《松花江上》时你就是流亡关内的东北爱国青年,唱《义勇军进行曲》时你就是为民族解放事业斗争的热血青年,唱《码头工人》时你就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码头工人……只有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才有可能有真切的感情产生。但同样要掌握好尺度,有些感情悲切的歌,如果完完全全成了歌曲中的人物,泣声哽咽,声音失控,反而无法正常地抒发感情。演唱者和歌曲中的形象的关系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感心
如果唱情是对演唱才有的要求,则感心不仅是对演唱者本身,也是对演唱对象——广大听众的,感动听众的心是演唱的目的,也同样是“用你的心去歌唱”的目的,也是歌唱艺术的魅力所在。
感心对演唱者是主动的,而对听众来说却是被动的。要使处于被动的听众受到感动,演唱者要先自己感动,而要感动自己则演唱者要投入,只有投入才能进入意境,才能唱出歌曲的情。但也有这种情况,演唱者在演唱时十分投入地进入“角色”,感情表达也很充分,但观众听了之后不但不感动,反而认为演唱者“自作多情”、“自我陶醉”,原因何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演唱者的感情不真切,不可信,不合理。而这个“真”是以作品塑的形象为标准的,演唱者的加工必须服从这个标准。
艺术上讲究夸张,但夸张也要适当和合情合理,过分地夸张就会不真实、不可信、演唱者的感情要贴近生活,因为一首好的歌,不但它的歌词源于生活,就连它的音调、节奏往往也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相近。所以演唱时要打动观众的心,也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三声美
歌唱艺术的语言表达和感情抒发,主要通过声音来完成的。所以,声音的好坏直接对演唱时感情的表达产生影响。人们在对演唱评论时常常会说:“声音动听极了”。动听,就是声音动人好听,所谓动人,即感动人,好听,则是声音很美的意思。声音的动人与好听是两个方面,光是动人而不好听,或仅仅好听而不动人都是不可取的,而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成一体整体,才是歌唱艺术所要求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声美,是指动人的前提下的声音美,而这美又是充满了表现力的。
当然声音的美并不是独立的,更不能绝对化。美不能脱离生活、环境和感情等因素。音乐形象中也包含着声音形象。如聂耳的《大路歌》是反映旧社会筑路工人沉重的劳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其音乐形象和歌词内容紧紧相扣。所以,演唱者演唱时必须用粗犷、沉重有力的声音,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也正是这种粗壮的声音,才符合歌曲声音形象的要求,称得上是美的声音。声音美还得服从歌曲中特定的环境要求,讲究整体格调的统一和色彩的和谐。不能用一种美的标准、一种音色唱多种不同形象,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时,其声音要随着歌曲内容和形象的需要而作适当的调整。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一小)
责任编辑:徐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