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乡土文化,寻找习作素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f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哀叹:“哎,谁知道这篇作文要写什么。”学生的感叹道出了选材的茫然与无助。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写作资源。但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天地间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写作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独具慧眼,要善于发掘本土独特的资源融进语文课堂教学,以此丰盈学生的习作资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游赏自然景观,描绘美丽画卷
  “东瓯名城”温州,有五潭二井之秀、九狮一象之奇的仙岩;峰险洞幽的百丈漈;“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更拥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楠溪江、南麂山列岛等著名景区。这众多的自然景观都是我们学生习作素材的资源库。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描绘自然山水的课文有很多,如《索溪峪的“野”》《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具体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把这美丽的风景表现出来的,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习得习作的法宝。比如《紫溪峪的“野”》一课,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学就会,教师关键是要学生明白课文在表达、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學习课文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显然《桂林山水》一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的山水特点的描写,也是学生学习仿写景的经典段落;《七月的天山》则是以作者游览顺序的变化“进入天山一再往里走一走进大山深处”这样的先后顺序描绘途中的自然风光。
  学习完描写山水风光的课文后,教师不妨建议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一起走进家乡的青山绿水或名胜古迹,学生在游赏中感受家乡的旖旎风光,既充实了写作素材,也增强了自豪感,在欣赏、赞叹、自豪之中,激发了创作欲望。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以“游览雁荡山”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文学到的方法,既可以按游览路线描写所看到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写山水特点的方法,写一写雁荡山山险、石奇、水秀的特点。教师还可出示新学的描绘山水的词语或句子,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描绘所看、所思、所想。
  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融入本土的自然景观,为作文素材注入新鲜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所难以企及的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二、感悟民俗文化,传承家乡文明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区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实践观念,衔接课外,引进乡土资源。乡土文化进课堂,既丰富了学生习作素材,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厚度。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写的都是民风民俗。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走访、资料查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比如,过年过节的拦街福,二月二吃芥菜饭,清明扫墓缅怀先人做清明团子,端午吃五黄、编蛋袋,八月十五吃月饼举家团圆,冬至节“搓汤圆、滚汤圆”等传统习俗。又如满月对周、乔迁新居、婚寿祝福等日常风俗。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吹糖人、米塑、瓯绣、蓝夹缬制作等。比如,我们镇上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技艺的展馆,在教学中可帮他们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文明欣赏工艺品;了解工艺师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了解工艺品的用料;拍摄照片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学生在调查走访中收集了很多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打包”,并把整理好的材料引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展示课,比如图片展览、图片点评、片段描写、活动感言等生活气息浓厚的活动。展示课上学生自由畅谈,尽情展示,兴致盎然,他们在浓浓的乡土文化中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心中涌起的情感自然流泻笔端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三、挖掘家乡特产,传扬家乡美誉
  各地都有丰富的特产,温州 也不例外,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些特产引进课堂,丰富的特产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在具体的教学中,比如温州茶山杨梅、鸭舌、江蟹生等,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其外形特点,了解它的内在品质(营养方面、经济方面等),及其生长过程(制作方法)或是一些相关的故事等,这期间学生除了观察,还需要向家长或老农请教相关知识,必要的话还需查询资料。之后,教师让学生或用形象生动的解说词来介绍家乡特产,或用贴切优美的广告语向顾客推销产品,或是用朗朗上口的诗歌来歌颂家乡的特产。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引领学生亲近地方资源,扩宽他们的视野,打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实践中捕捉题材,体验情感,激发创作热情,传扬家乡美誉。
  四、了解人文资源,激发家国情怀
  温州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古有刘伯温、孙诒让;今有数学家苏步青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等。众多的人文资源,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深入挖掘、探究。在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查询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学生在眼看、耳听、用心触摸中,引发心中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再来写作,便水到渠成。
  丰富的地域资源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开发、整合乡土资源,引领学生亲近乡土文化,那么脚下这片丰沃的土壤,必将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一片新天地。
其他文献
一、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课堂充满活力  1.设计合理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的精神,更要准备促动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的好奇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浓厚的。  2.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当学生具备了大量该主题的相关知识时, 老师可以故意提出一些难度更大的题目, 这种知识的再度空白会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营造平
期刊
广东省多年前,就把12本名著定为中考篇目,以期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直到今天,各个学校里能把这12本名著认真读完的学生可能还不足一半,偏远地区的名著阅读情况更令人心忧。为何学生们不愿意读名著?  有的同学说:“名著太厚了,还没读呢就让人害怕。”可是据我观察,他看的网络玄幻小说要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厚多了;有的同学说:“名著里的故事,离我们太远了,看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书中故事发生的年代,的确
期刊
案例教学,就是把相关的材料、相关的案例引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锻炼学生能力的方法。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老教师,几乎每一节课都会用上案例进行教学。下面浅析本人对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作用的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
一、学习目标  正确识别命题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并学会运用。  二、问题预设  1.“只要A就B”与“只有A才B”,哪一个是表示A是B的必要条件,哪一个表示A是B的充分条件?试着举例说明。  2.“如果A那么B”和“因为A所以B”可以转化成上面的哪一个?请举例。  三、变脸表述  下面的句子可以转化成“只要A就B”还是“只有A才B”?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可以转化成:只有拿来的
期刊
“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保证自己认知协调或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高的要求。在具体运用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低级目标,适当地引导,逐步提出高層次的目标。受“门坎效应”的启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两步,三步,攀登习作进步的阶梯,感受习作成长的历程。  以写人习作教学为例,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物常常会走进我们的习
期刊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和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学生、家长、学校教师访谈的方式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发现以下特点:  1.学生阅读动机单一,阅读知行不一。  2.阅读时间少,缺乏良好的阅读意志和习惯。  3.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单一。  二、优化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经过对全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充分把握小学生14岁前的阅读饥饿期,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儿童文学为副翼
期刊
多年来,许多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一的、一元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这样的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又沉闷,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导学案教学方法的开展使用也越来越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期刊
作为一名农村一线的教师,我已经工作了19年。在这19年里,我有一大半的时间是担任语文教师。都说语文难教,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哪有什么难教的课呢?就比如今天我要说的“文言文”教学,在小学或者叫做“小古文”教学。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难啃的古文,一样能教出好成绩,学生们也一定能爱上文言文。  近几年来,国学课、阅读课成为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作文、绘本、名著、再到古诗文。每一项的教学都有难度
期刊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
期刊
【摘要】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等诸先贤为了沟通教育与职业,“举例以示人”,兴学办教,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开启现代职教之先河,树立了教育救国、职教兴国的样本和标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创意品牌。2018年,中华职业学校迎来了建校百年华诞,回首百年世纪风华,总结学校办学历史,深感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博大精深、高瞻远瞩。黄炎培职教思想成就了中华职业学校的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