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育者,应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坚守语文教育的根本,才能使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创新;根本
一、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讨论涉及的问题涵盖了语文教育的教材、教法、考试制度和教师等各个方面;众多语文教育者及关心语文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对新世纪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探索和实践,促进了语文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打破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及教学模式。在语文教育各方面的变革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听讲式”“灌輸式”“填鸭式”等千夫所指的课堂已被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新模式所取代。改革无论如何总是让人期待令人欣喜的。然而,我们如果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却不难发现,在改革华丽的外表下,藏着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有些课堂无论怎么改,学生的现状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依然不扎实,读书十几年,到头来不能说不能写,甚至对自己的母语产生深恶痛绝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们所谓的改革课堂很多是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追求形式而忘却了语文课的真意,最终“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一场空”。
二、 “表里归一、固其根本”的理念依据与内涵
语文教育要怎么改革?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不得不让我们再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耳授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叶圣陶先生强调了语文教学“听”和“说”作为工具性的重要性,批评了语文教学一直忽略听说训练的偏颇。他还说:“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写作文”。这里,叶圣陶先生还强调了写作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一语中的地阐明了写作的目的性。
因此,语文课一定要牢记其教育的根本,回归到“听说读写情”这五感的本真上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以“表里归一,固其根本”为理念,一方面强调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就语文教学的要义而言。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形式上借助华丽的外表来包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内容上回归根本,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文技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之体验。
三、基于理念的教学创新
(一)创设大环境的“生活化语文”
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有限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而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在我的课堂里,我首先会让学生明确这个观念,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语文”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一些商店名、广告语、横幅标语、手机或贺卡祝福短信、邀请函、宣传栏等等,无一不能成为学习语文的素材,让学生从中感受“听说读写情”这“五感”的重要性。
(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性语文”
语文教学,也不能拘泥于有限的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五感”能力,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比如,朗诵或演讲、讲名人故事悟人生、成语接龙、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辩论赛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教材内容也可以活动化。我曾设计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活动,请学生为贾府的旅游活动来做策划;组织过古典诗词知识大赛、古典诗词演唱大赛,学生都非常喜欢,积极参与。
(三)设计教学中的“节目化语文”
语文教学,即使是有限的课堂也要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来。新课改新教材,新酒要用新瓶装。新的语文课堂形式,可以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包装。比如,教授小说或者人物传记类文章,可以借央视的“艺术人生”来包装,由学生做主持人,采访小说的主要人物或传主本人谈人生;一些相对比较枯燥的论述文,或者知识总汇之类的内容,,可以采用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节目形式,让学生安排好主持人、嘉宾和准备好问题,把学习内容落实到位。任何一档节目都要精心策划和准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触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只要善于创造,很多语文教材可以用各种黄牌经典节目来包装,华华丽丽地把语文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而有成效、高效。
(四)坚守教学的“根本性语文”
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许多活动课、表演课被业内人士批判,我们也应当给予重视和审视。语文课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热闹就行,还得看实实在在的教会了学生什么。我在实施教学中,始终坚守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真正落实“听说读写情”“五感”训练,让学生每次课都学有所得。只有坚守住这个根本,语文课堂才可以做到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世纪的发展要求使我们的课堂形式再不能回到灌输的老路子上,当然也不能舍本逐末,只追求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如果能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表里归一,固其根本,那语文教育的春天就一定是姹紫嫣红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易.论“真语文”[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16(5)
[3] 余映潮 .走进充满美感的新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4(7).
[4] 顾玲玲.讲出精彩,练出质量——我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之友,2008(8).
[5] 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J].语文建设,2013(01).
[6] 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5).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创新;根本
一、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讨论涉及的问题涵盖了语文教育的教材、教法、考试制度和教师等各个方面;众多语文教育者及关心语文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对新世纪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探索和实践,促进了语文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打破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及教学模式。在语文教育各方面的变革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听讲式”“灌輸式”“填鸭式”等千夫所指的课堂已被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新模式所取代。改革无论如何总是让人期待令人欣喜的。然而,我们如果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却不难发现,在改革华丽的外表下,藏着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有些课堂无论怎么改,学生的现状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依然不扎实,读书十几年,到头来不能说不能写,甚至对自己的母语产生深恶痛绝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们所谓的改革课堂很多是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追求形式而忘却了语文课的真意,最终“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一场空”。
二、 “表里归一、固其根本”的理念依据与内涵
语文教育要怎么改革?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不得不让我们再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耳授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叶圣陶先生强调了语文教学“听”和“说”作为工具性的重要性,批评了语文教学一直忽略听说训练的偏颇。他还说:“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写作文”。这里,叶圣陶先生还强调了写作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一语中的地阐明了写作的目的性。
因此,语文课一定要牢记其教育的根本,回归到“听说读写情”这五感的本真上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以“表里归一,固其根本”为理念,一方面强调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就语文教学的要义而言。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形式上借助华丽的外表来包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内容上回归根本,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文技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之体验。
三、基于理念的教学创新
(一)创设大环境的“生活化语文”
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有限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而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在我的课堂里,我首先会让学生明确这个观念,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语文”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一些商店名、广告语、横幅标语、手机或贺卡祝福短信、邀请函、宣传栏等等,无一不能成为学习语文的素材,让学生从中感受“听说读写情”这“五感”的重要性。
(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性语文”
语文教学,也不能拘泥于有限的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五感”能力,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比如,朗诵或演讲、讲名人故事悟人生、成语接龙、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辩论赛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教材内容也可以活动化。我曾设计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活动,请学生为贾府的旅游活动来做策划;组织过古典诗词知识大赛、古典诗词演唱大赛,学生都非常喜欢,积极参与。
(三)设计教学中的“节目化语文”
语文教学,即使是有限的课堂也要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来。新课改新教材,新酒要用新瓶装。新的语文课堂形式,可以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包装。比如,教授小说或者人物传记类文章,可以借央视的“艺术人生”来包装,由学生做主持人,采访小说的主要人物或传主本人谈人生;一些相对比较枯燥的论述文,或者知识总汇之类的内容,,可以采用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节目形式,让学生安排好主持人、嘉宾和准备好问题,把学习内容落实到位。任何一档节目都要精心策划和准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触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只要善于创造,很多语文教材可以用各种黄牌经典节目来包装,华华丽丽地把语文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而有成效、高效。
(四)坚守教学的“根本性语文”
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许多活动课、表演课被业内人士批判,我们也应当给予重视和审视。语文课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热闹就行,还得看实实在在的教会了学生什么。我在实施教学中,始终坚守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真正落实“听说读写情”“五感”训练,让学生每次课都学有所得。只有坚守住这个根本,语文课堂才可以做到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世纪的发展要求使我们的课堂形式再不能回到灌输的老路子上,当然也不能舍本逐末,只追求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如果能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表里归一,固其根本,那语文教育的春天就一定是姹紫嫣红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易.论“真语文”[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16(5)
[3] 余映潮 .走进充满美感的新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4(7).
[4] 顾玲玲.讲出精彩,练出质量——我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之友,2008(8).
[5] 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J].语文建设,2013(01).
[6] 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