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解说】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教学大纲》共列举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高考试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要求辨别古今词义差异,二是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前者在前几年出现较多,后者则是近两年的主要考查方式。例如2009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的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C项把“薄”释为“削弱”,而原文中“薄”带的宾语“营”,意思是“军营”,“削弱夏人的军营”显然讲不通。其实,这个“薄”应解释为“迫近”,同“日薄西山”、“薄暮冥冥”之“薄”。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显然C项是应选项。
由此可见,文言实词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善于结合具体语境去辨异,而且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语感水平(有时还要求考生从知识积累中抽取相关知识代入)。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才可保证阅读理解较为准确。
【试题解析】
(2009年全国卷Ⅱ第8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解析】这道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放在上下文中,要求考生分辨对它们的解释孰正孰误。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就不能选。A项的“禀”,在“禀至行”这一分句中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应解释为“从上天那儿承受而来的禀赋”(“禀至行”的大意是“天生有着很好的品行”)。故A项错误。
【锦囊妙计】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篇幅虽不长,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具备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下面试结合2009年高考试题,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一、利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
1.(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2.(湖南卷)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期”字的形旁为“月”,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所以“期”本义是“约会、约定”,再联系后面的宾语“十日”,不难判断其词义解释是正确的。“零”的形旁为“雨”,本义是“下雨”(指落细雨),句中主语又是“繁霜”,故而可判断“零:降落、落下”也是正确的。
二、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3.(全国卷Ⅱ)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4.(全国卷Ⅱ)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5.(江苏卷)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闲”与“娴”读音相同,且带有宾语“木功”(木材加工、木匠活),由此可判断句3解释正确;“直”通“值”在古文中很常见;句5的“属”通“嘱”,释为“托付、嘱托”也是准确的。
三、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试看以下例句:
6.(江西卷)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7.(四川卷)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8.(四川卷)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9.(北京卷)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10.(广东卷)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11.(福建卷)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12.(上海卷)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要求解释“苟”的意思。
今有成语“细大不捐”,“素不相识、素负盛名、素昧平生”,“革风易俗、革故鼎新、洗心革面”,“度德量力”,“天诛地灭”,“休戚与共”,“一丝不苟、不苟言笑”——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快速作出判断:6—11句的释义,除了“诛”外,都是正确的;而“诛”应解释为“杀戮、诛杀”。至于“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中的“苟”,意思是“草率、轻率”。
四、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
13.(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14.(浙江卷)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15.(福建卷)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奇”如果作形容词,确实是“奇妙”之类的意义,但句中它带了宾语“之”(“之”是人称代词),显然已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应释为“认为……奇特、奇异”。而“不足以为病”的“病”,受“不足以为”支配,属名词,释为“祸害”是恰当的。句15解释也正确,“面斥”即“当面斥责”,“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之“面”)。
五、借助词语近义(反义)或较齐整的句式推断词义
16.(湖南卷)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前面的文句为“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两句句式一致,句意都围绕“迁之为贵”(即“变更现状是可贵的”)展开,则“奔”的词义与“十九年于外”相近,解释为“逃亡、出走”是合理的。
六、根据上下文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
17.(北京卷)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18.(湖北卷)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9.(江西卷)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教学大纲》共列举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高考试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要求辨别古今词义差异,二是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前者在前几年出现较多,后者则是近两年的主要考查方式。例如2009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的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C项把“薄”释为“削弱”,而原文中“薄”带的宾语“营”,意思是“军营”,“削弱夏人的军营”显然讲不通。其实,这个“薄”应解释为“迫近”,同“日薄西山”、“薄暮冥冥”之“薄”。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显然C项是应选项。
由此可见,文言实词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善于结合具体语境去辨异,而且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语感水平(有时还要求考生从知识积累中抽取相关知识代入)。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才可保证阅读理解较为准确。
【试题解析】
(2009年全国卷Ⅱ第8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解析】这道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放在上下文中,要求考生分辨对它们的解释孰正孰误。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就不能选。A项的“禀”,在“禀至行”这一分句中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应解释为“从上天那儿承受而来的禀赋”(“禀至行”的大意是“天生有着很好的品行”)。故A项错误。
【锦囊妙计】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篇幅虽不长,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具备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下面试结合2009年高考试题,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一、利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
1.(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2.(湖南卷)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期”字的形旁为“月”,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所以“期”本义是“约会、约定”,再联系后面的宾语“十日”,不难判断其词义解释是正确的。“零”的形旁为“雨”,本义是“下雨”(指落细雨),句中主语又是“繁霜”,故而可判断“零:降落、落下”也是正确的。
二、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3.(全国卷Ⅱ)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4.(全国卷Ⅱ)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5.(江苏卷)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闲”与“娴”读音相同,且带有宾语“木功”(木材加工、木匠活),由此可判断句3解释正确;“直”通“值”在古文中很常见;句5的“属”通“嘱”,释为“托付、嘱托”也是准确的。
三、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试看以下例句:
6.(江西卷)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7.(四川卷)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8.(四川卷)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9.(北京卷)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10.(广东卷)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11.(福建卷)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12.(上海卷)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要求解释“苟”的意思。
今有成语“细大不捐”,“素不相识、素负盛名、素昧平生”,“革风易俗、革故鼎新、洗心革面”,“度德量力”,“天诛地灭”,“休戚与共”,“一丝不苟、不苟言笑”——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快速作出判断:6—11句的释义,除了“诛”外,都是正确的;而“诛”应解释为“杀戮、诛杀”。至于“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中的“苟”,意思是“草率、轻率”。
四、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
13.(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14.(浙江卷)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15.(福建卷)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奇”如果作形容词,确实是“奇妙”之类的意义,但句中它带了宾语“之”(“之”是人称代词),显然已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应释为“认为……奇特、奇异”。而“不足以为病”的“病”,受“不足以为”支配,属名词,释为“祸害”是恰当的。句15解释也正确,“面斥”即“当面斥责”,“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之“面”)。
五、借助词语近义(反义)或较齐整的句式推断词义
16.(湖南卷)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前面的文句为“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两句句式一致,句意都围绕“迁之为贵”(即“变更现状是可贵的”)展开,则“奔”的词义与“十九年于外”相近,解释为“逃亡、出走”是合理的。
六、根据上下文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
17.(北京卷)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18.(湖北卷)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9.(江西卷)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