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力量”如何影响美国大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0日零点起,美国和古巴同时将驻对方国家的利益代表处升级为使馆,标志着两国正式恢复邦交。但控制了美国参众两院的共和党人扬言否决任何驻古巴大使提名,并将会继续对古巴实行高度经济制裁。
  奥巴马为何要绕过国会,与古巴改善关系?共和党内两位古巴裔在竞争2016年总统候选人资格,国会对古巴“关门政策”对其有何影响?推而言之,包括古巴裔在内的拉丁裔(雅称“棕色力量”)如何影响美国的大选,甚至未来的国运?

共和党初选中的古巴裔


  2012年总统大选中,民主党获得71%的拉丁裔选票,比2008年增加了4%。共和党败北主因之一是,过度强硬的移民政策失去了拉丁裔选民支持。
  通常讲移民政策,主要涉及墨西哥裔非法移民大量聚集的加州(选举人票55张)和得克萨斯州(选举人票38张)等西南诸州。由于美国和古巴半个多世纪相互疏离,古巴裔聚居的佛罗里达州(选举人票29张,和纽约州并列第三)受影响相对较小。
  
  但佛罗里达是著名的大选摇摆州(还记得2000年小布什和戈尔的计票风波吗),近两届总统选举,奥巴马都是以不大的优势赢了佛州,而加州一般是归民主党,得州一般是归共和党。所以,在两党总统候选人的全国选举人票的票数接近时,佛罗里达的29张选举人票就很关键。
  而佛州的古巴裔在拉丁裔中比较特殊。由于在美流亡古巴人士的影响,古巴裔社区(尤其是年长的古巴人)对共和党的认可度高很多,作为少数族裔相对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对佛州选举结果的“关键少数”效应。若候选人是古巴裔,那共和党会更容易锁定佛州的选举人票。
  果然,今年共和党出现了两位古巴裔的总统资格竞争者。
  首先看得克萨斯州联邦参议员泰德·克鲁兹(Ted Cruz)。出生于加拿大的克鲁兹父亲为古巴人、母亲为美国人,曾参与茶党运动,2013年参与反对奥巴马医改导致美国政府停摆17天。这次他参选的誓言是:废除“奥巴马医改”、完善移民制度、修改税收制度甚至撤销国税局。克鲁兹同时也批评希拉里·克林顿的外交行为,称她担任国务卿期间的“幕后领导”,使全世界一片混乱。
  其次看古巴裔的马可·卢比奥。他于2006~2008年任佛州众议院议长,2010年当选联邦参议员。今年4月他宣布参选时表示:“21世纪可继续是美国世纪,无论是在国会参院还是作为美国总统,我都能领导国家朝美国世纪的方向迈进。”由于身为少数族裔且双亲长期在酒吧和超市工作,卢比奥被视为“美国梦的化身”,选情一度在共和党前三甲之列。

墨西哥裔妻子为杰布加分


  7月9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列出了目前民调领先的前10名共和党参选人,卢比奥、克鲁兹分列第四、第八位,而曾任佛罗里达州长8年的杰布·布什暂居第一。
  布什家族早期靠石油致富,与墨西哥关系匪浅。杰布从得州大学毕业后曾于1971年赴墨西哥教英文,其间结识墨西哥籍的可伦芭,1974年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媒体将可伦芭视为杰布选战中的“秘密武器”。6月15日杰布在迈阿密宣布参选时,特别以英语和流利的西班牙语发表演说,显示他对两种语言和族裔文化驾轻就熟。
  有个“布什”的姓在2016年或许不会加分,但有个墨西哥裔的妻子就不一样了。奥巴马大打古巴牌,用意并不在于为民主党争取古巴裔的支持,而在于争取其他拉丁裔的支持,因为绝大多数拉美国家是支持美古关系正常化的。卢比奥、克鲁兹原本并不刻意强调自己的对古巴政策,但在“古巴牌”面前就必须表态,而按共和党传统反对美国与卡斯特罗政权复交,就会大大削弱自己代表拉丁裔的意义。但民主党甩出的这张牌,对杰布来说就无效了。他进可攻(抨击白宫对古巴示好的愚蠢举动破坏美信誉),退可守(拉丁裔自然希望美国出一个墨西哥裔的第一夫人)。
  当然,共和党阵营还有个“猪队友”—房地产大亨特朗普。他于6月16日宣布参选时口无遮拦,称来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有一大堆问题,这些人把问题带到美国。他们带来毒品、带来犯罪,本身又是强奸犯”。此一“政治不正确”的发言,导致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和美国最大的西班牙语电视台都决定切断与特朗普所属“环球小姐”选美组织的关系。稍后,墨西哥亿万富豪斯利姆与美国电视名人拉里·金共同创办的Ora电视,也取消与特朗普旗下企业合作的节目。不过,特朗普因抨击同僚近来声势大涨,在一些党内民调中甚至升至榜首,有资格进入为共和党前10名准备的电视辩论。如果不适时收声,他还会把更多的墨西哥裔选民赶到民主党阵营去。

“棕色力量”崛起的意义


  1968年墨西哥裔美国人为抵制加州教育种族主义而罢课,《洛杉矶时报》称之为“棕色力量的诞生”。2012年奥巴马总统因获大部分拉丁裔选票而连任,《纽约时报》称美国人应“尽可能轻松而优雅地迈入新的‘淡褐色年代’(Ecru Era)”。今年《经济学人》中一期题为“如何激发美国”的特别报道指出:“拉丁族群的崛起是大好机遇,美国切勿挥霍。”
  拉丁裔族群不同于以往者有两点:其一是从没有任何族群以如此大规模、离母国那么近的距离移入美国,其二是因此导致美国“非拉丁裔白人”比例下滑。从华盛顿总统到里根总统的近200年间,美国的“非拉丁裔白人”均维持在80%以上,这一指标在2000年降至69%,2012年再降至64%,估计到2044年前“非拉丁裔白人”将成为美国的少数族裔。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选民中只有2%是拉丁裔,2008年达到9%,目前拉丁裔选民以每年100萬人的速度持续增加。2013年初就任的第113届国会,总计有38名拉丁裔成员,包括3名参议员和35名众议员。3名参议员都是古巴裔,除前述佛州的卢比奥和得州的克鲁兹外,还有新泽西州的梅内德斯(民主党),35位众议员中仅有8位为共和党。   今年《时代》杂志公布的“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名单中,美国著名的墨裔西班牙语电视新闻主播罗慕斯(Jorge Ramos)名列“领袖”类别之首,超越各国领导人。罗慕斯认为,两党总在选战期间才想到拉丁族群,选完就忘了。CNN全球新闻主管艾曼普认为:“值此大选前夕,能改变两党现状者非罗慕斯莫属。”其实早在2004年,罗慕斯在其《拉丁族裔浪潮》一书中就曾指出:“在激烈的选战中,拉丁裔选票可决定胜负”,更露骨的是,他宣称把该书献给“确定已经出生的第一位拉丁裔美国总统”。

亨廷顿对拉丁裔的成见


  已故的美国知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在2005年出版的《谁是美国人?族群融合的问题与国家认同的危机》一书中认为,美国正陷入一场族群冲突。他指出,美国面对最迫切且最严重的挑战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尤其是墨西哥。理由是墨裔移民对融入美国社会缺乏兴趣,更糟的是他们也不接受由盎格鲁裔新教徒所创、代表美国国家认同及政治文化基石的那套基本价值。
  
  亨廷頓用以支持其论点的证据有三:大规模、非法性及群聚性。就规模而言,以2000年为例,墨西哥移民占全美外国出生总人口的27.6%,次多的中国和菲律宾仅占4.9%和4.3%。就非法性而言,2000年美国的非法墨西哥移民估计有480万之多。至于群聚性,墨西哥裔以南加州为主,古巴裔以迈阿密为中心,多米尼加裔和波多黎各裔则集中于纽约。人口越集中,移民越缺乏融合的动机。
  亨廷顿最不能忍受的有两点:其一是墨西哥裔移民宣称他们对美国国土的所有权。由于1846~1948年的美墨战争之前,大部分的得州及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加州、内华达州、犹他州均属于墨西哥,因此墨裔移民是所有移民中唯一宣称他们对美国国土具有所有权的族群。
  其二是美国人必须为解决拉丁裔族群问题而学习西班牙语。一般人学外语是为了方便了解外国文化或与外国人沟通,但美国人学西班牙语却是为了和本国人沟通。他愤慨地指出,1917年老罗斯福说:“我们必须只有一面国旗,只有一种语言”,但到2000年6月克林顿却说:“希望我是最后一位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他更情绪化地认为,没有西班牙语式的“美国梦”,只有盎格鲁裔新教徒社会所创造的“美国梦”,墨裔美国人只有用英语才能分享那个“美国梦”。
  但该书的书摘于《外交政策》刊出后,立即遭《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撰文反驳。布氏认为维系美国民众的最终思维,绝非“盎格鲁裔”或“新教徒”这些简单的字眼所能表达,真正维系全体美国的是“只要努力,人人都可飞黄腾达”的共同信念,这种思维弥漫在拉丁裔社区。布鲁克斯指出,墨裔美国人之所以落后同侪的部分原因,是美国融合机制不灵,未能给予适当的协助。如果美国关闭边界不让新移民进入,将错失新的热情、新的经验及大批为未来而努力奋斗的人,那才是对美国信念的真正威胁。

美国霸权的倚重对象


  在7-8月份的《国家利益》期刊中,悉尼大学教授巴伯内斯指出,到2034年,相较于中国人口平均44.8岁,美国仅为39.2岁,而那正是美国霸权得以维系的主因之一。
  IMF今年4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除非能对科技创新和基础建设扩大投资,否则全球经济受发达国家人口老化拖累,可能陷入“长期成长停滞”。但《经济学人》指出到2050年,相较于德国和中国均将陷入老龄化,美国因拉丁族群的高生育率人口,平均年龄仅为41岁。另据统计,拉丁裔族群在美国的购买力高达1.1兆美元,若以单一国家计算名列全球第16位。
  对美国而言,非法移民的数量反映其国家竞争力与吸引力的消长。例如,在金融危机之后,非法移民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削弱了对外来移民的“拉力”作用。因此非法移民如果完全消失,美国要担心的是其优势地位可能已不复存在了。似乎都是看到了外劳的长处,中国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表示,一胎化将使大陆在2050年变成“白头之国”,为此他语出惊人地提出“开放1亿亚非移民”的建议。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2012年曾表示,“奥巴马的连任显示了拉丁裔选民的强大力量”。今年4月他在新书《美国世纪结束了吗?》发布会上指出,“美国世纪”并未终结,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将难以取代美国,但美国也需要调整。他认为“只要美国自己保持开放,不要采取反移民、反贸易等愚蠢政策,美国就会处于中国难以超越的地位”。看来,拉丁族群不仅影响明年总统选战,更将决定“美国世纪”能延续多久。
其他文献
为了推进改革,改革者必须比对手更明智、更有耐心、看问题更全面、犯更少的错误、团结更多的人。  美国是一个以实现民主与保障人权自命的国家。它的政治制度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警察,必须遵循法律规范,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在美国历史上,警察常常因为执法不规范,例如野蛮执法、刑讯逼供、种族歧视等,而饱受责难。  于是,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警察执法规范化改革,力图消除警察知法犯法、野蛮执法的
痛客,他们能够从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中找到普适性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需求,形成并提出痛点。中国痛客大赛的对应的痛客,来自全国各地,而痛点则涉及了当下备受关注的P2P监管、食品安全、新能源汽车、网络信息安全等热点。这些痛点的汇聚,很可能形成一个扩张力强大的创业点子和商业方案。  但是,发现需求的痛客并不是“嗅觉敏锐”的商人,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着担当的社会中坚人群,发现痛点并非基于逐
“让我们会面吧。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谈论天气,我们可以讨论使用方桌还是圆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最近的表态,对朝核问题走向造成的疑惑,不亚于朝鲜再试射了一次导弹。  美国与朝鲜会从对抗转向对话吗?这是外界对蒂勒森表态的直接反应。他是12月12日在华盛顿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表讲话时说这番话的,传达的信息是美国愿意“不预设前提条件”与朝鲜对话。  第二天,美国白宫一位官员对蒂勒森的话回应称,特朗普对朝鲜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畴可谓包罗万象,但推进的过程中总是有缓有急,有的领域动得快,有的领域动得慢。国资改革显然属于前者。在今年的“两会”召开之前,有的地方和有的企业就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了;国资改革议题在“两会”上也属热门,一些在制定中的推进细则也被透露出来。  可以预见,国资领域即将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但观察各种各样的意见,不难看出对改革方向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
新一轮司法改革启动以来,常有法官“倒在”司改路上,既有辞职下海当律师的,也有身兼领导职务的法官自杀或是意外死亡的,还有因为贪腐而落马的。他们的“倒下”或有微澜,却大多迅速湮没在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常规叙事之间。  然而,另一位倒在司改路上的法官却改变了此类叙事的节奏和基调,引起的反响甚至蔚然而成“现象”。2014年12月10日,上海高院主管司改事务的副院长邹碧华在前往参加一个司改调研会的路上,突发心
5月4日至11日,李克强总理出访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肯尼亚等非洲四国,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眼光聚集到中非关系上。从本世纪初以来的十多年间,以经贸为主的中非关系长足发展,至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中国正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以及非洲经过十多年稳定发展形成的较好势头的基础上,中非经济合作的全面提升,势必对两地乃至世界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全面升级中非关系  此次李克强访非的一大要点是,提出“461”
2015年是中国能源改革的落地之年。最近一段时间,天然气价格改革、电力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方案相继出台,油气改革方案也正在制定中。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能源革命”,外界多以“罕见用词”来形容中央决心。能源结构问题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因,如何从环境经济的角度看待中国的“能源革命”,本刊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垄断消解国家政策  《南风窗》:中
“阿尔法狗”连世界名将都可以打败,我们坚定地想,战胜老鼠和蟑螂是绝对可以的。  前段时间人们在议论机器人下棋比赛,最终“阿尔法狗”把世界高手击败了,人们似乎想不通。为啥机器人思维胜于人的思维呢?其实,从事过科研工作的人都明白,机器人的思维是多元思维,有多套战略技术的储备,也有多套应对的预案。但是对手只是一个人,他下棋时处于“个体户”思维,而机器人很可能是整个智库在行动。所以,单兵作战很辛劳,机器人
2015年2月8日,广西梧州市,风尘仆仆的归途路。  2月8日,在广东德庆县悦城镇人民医院门口。《南风窗》记者和杨黎道别后,拉开了车门。这时,此前一直紧握着左手的杨黎,突然把手伸进车内。随着手掌的展开,5张皱巴巴的百元大钞,随即散落在记者的座位上。  记者拾起钞票,追赶过去,并“逮”住了她,把钱还了回去。  不想就此放弃的杨黎,好几次想把钱给记者。  记者明白她此刻的心情:此前,刚发生车祸时,她向
最让人产生遐想的作品,往往都有留白。而正是这种留白,让富有真切感情的人能够与巴赫的音乐产生巨大的共鸣。只是在节奏急速、略显浮躁的时代,我们往往觉得这种留白,以及巨大的篇幅让人感到厌烦。  两年前,祖父以93岁高龄去世。在余下的那个礼拜,我唯一愿意听进耳朵的音乐作品就是巴赫的《哥登堡变奏曲》。陪伴几乎三十年的亲人远去,坦白说我没有流下眼泪 ,却认真地思考了这离别背后的意义。其过程中,巴赫的音乐就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