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鉴赏诗歌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时空性,传统的一字一句的解释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字面所传达的意思,但诗歌整体传达的意境却不容易被学生把握住。
  一、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由浅入深再现诗歌意境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且意味深远,初读一般都能模糊的知道个大概意思,但却不明就里,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品味”的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即感知诗歌的感情、主旨,再通过品味意境、语言去印证或纠正感知。如教学杜牧的《赤壁》,开始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开头借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带领读者走进三国纷争这一特定的情境。后两句诗人发表议论,总结出赤壁之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大意义。而这些只是作者要表达的浅层意思;接下来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品析了“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反复诵读之后不难发现诗人流露出的对周瑜少年得志的羡慕之情,而对周郎的羡慕正是缘于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自身仕途的抑郁不得志,因此学生体悟到诗歌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抑郁难平、渴望被委以重任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诗歌的深层内涵。这样一层层的分析,使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作品,才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推敲精炼语言,以点带面感悟诗歌意境
  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常在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了“知、乃、潜、润、细”诸字,学生体味出诗人不但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还表现出春雨对人们的意愿的了解,诗人把对春雨的主观感受和对春雨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在分析诗歌的同时无一不在感叹诗人用词的巧妙、琢句的精当、立意的深刻。
  三、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理解诗歌意境
  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内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时空的跳跃或从古到今,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因此在诗歌教学时,我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感悟诗歌。如教学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学生在我的引导后发现诗歌在空间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炼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体会了这种意境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很容易就体会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情紧密联系,更把将士们卫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四、了解诗歌的象征体,由此及彼品味诗歌意境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意境作为抒发情思的凭借,弄清这个形象或意境蕴藏着的典型意义 ,并以此作为媒介,再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在组织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街灯”、“明星”的含义,学生能联系实际生活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路灯,我再启发学生思考当他们在漆黑的夜里看到路灯散发出来的光时会是什么感受,学生立刻能想到“街灯”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具象的“灯”带给学生的思考,我再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些,有没有抽象意义上的“灯”,经过引导学生想到了“心灯”,也就是给予心灵希望和方向的灯,把上述的分析综合起来,学生们基本上把握了“街灯”、“明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牛郎织女”的故事象征人类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意象创设出了一个温馨幸福的意境,构建了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再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阐释,学生才能更加深切体会到面对北洋军阀混乱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想要抒发的内心的极大的愤怒之情和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才更能理解诗人所创造的光明美好的意境。
  五、通过讨论促进思考,以“启”代“灌”走进诗歌意境
  诗歌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诗歌具有多义性,不同的情感体验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老师只需交给学生欣赏的方法,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然后把对诗歌的理解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他们之间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思想的火花迸射交流,最后再由老师引导总结。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天气环境描写,联系“安史之乱”这一社会背景理解这首诗,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谈这首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由“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谈到了诗人创设的昏黑的夜晚,风云突变的情境;由“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谈到了杜甫年老体衰的无奈心境;由“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谈到了诗人对安定温饱生活的渴望;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谈到诗人博大的胸怀,谈到了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得出感悟的方式,一方面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也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在对洮河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结构,特征及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该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供有关部门在制定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方案时参考。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感悟课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感悟教学内容。  一、为何要进行感悟课教学  (一)学生自身的需求  高三学生在进行总复习时,要逐渐把知识构建成网络系统,明确各章节的重难点、考点,这都需要学生在分配好时间的前提下,做好知识的分类、整理和归纳,
通过收集张掖市25年以来小气候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农田防护林对区域性气候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对地面风状况有显著影响作用,可减少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是2014年9月正式开办的龙岗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占地4.2万平方米,54个班规模,依托深圳大学丰富资源,借鉴深大附中办学经验。有教职工5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0人。开办了14个班,在校学生567名。学校生源大部分是来自来深圳建设者家庭,家长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学校更加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同时按区教育局2014年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一年来主要做了
朴实、真实、扎实的课堂是在继承和创新和谐交融中实现的。即:既要继承传统的优良教法和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又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应该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让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中与西,有机地结合。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本位,讲科学  以人为本就是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年龄阶段、母语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情去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做到不拔高,不脱离实际,即老老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高校开展戏曲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它能推进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建构,更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助益高校校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中,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记的能力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构建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的新框架。同时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氧氟沙星是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菌素之一,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本文报道4例因静滴氧氟沙星及口服氧氟沙星胶囊而引起的局部不良反映,以引起临床用药时注意及预防其不良反应的发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6例脑梗死病人即时、第4天、第7天及24例正常
通过Iwaox-x回归测定,柳蛎蚧若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调查时取上、中、下,分东南西北,经双因素方差分析,上层分布与下层分布有显著差异,上层与中层无差异,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