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深入校园,影响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它也是一柄“双刃剑”,会使教师一不小心走入“误区”。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将就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的一个主要困惑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怎么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13-002
困惑:语文课堂到底教什么?
王荣生先生的“选文四分”告诉我们: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鉴别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定篇——名篇的篇目和关于名篇的权威阐释。在“定篇”,学生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
例文——关于诗文和读写的知识。在“例文”,学生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
样本——关于读写“方法”。在“样本”,学生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
用件——信息、资料等。在“用件”,学生学习用其提供的信息、资料,获知所讲的事件(东西)。
根据我的理解,不论是蕴涵、知识、方法还是事件,它们的载体都是“语文”,所以,语文课堂首先教的应该是“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进而体悟蕴涵,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事件。何为“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语言和文字。”
如果将语言文字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取而代之,那语文课还能算语文课吗?岂不是成了美术课、音乐课、影视课了。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的教学。给学生讲授文体知识的时候,告诉学生:××文就是以××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那么,语文课就应该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课堂。看来,在语文课上,图片、音乐、视频是可以使用的,关键是“用多少”、“怎么用”的问题。
一、用多少
在我看来,一定要简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颠覆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喧宾夺主。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地直面语言文字,与之对话。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月迹》这篇课文,记叙了几个孩子中秋夜寻找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文对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写:“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如果将这些情境以图片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我觉得主要弊端有二:一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二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横加了一道障碍,使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偷换成了学生和图片或者视频的对话。这样一来,学生不是在想象思维自由驰骋的状态下直面原汁原味的文本,而是在已有的禁锢中被动接受教师的“再加工”成果。我的观点是:尽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允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出现。而不是将文本以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化、唯一化。
二、怎么用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怎么用”现代信息技术,关键是掌握一个“度”。在确有效益的情况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过程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首先和文本对话,自由想象,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再加以直观不迟。这说的就是“辅助”,即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例如以下几种情况:
(1)提供资源,丰富容量
语文教学无非是以教材为例,一堂课则是以一个文本为例。但是对于一群朝气蓬勃、善于探索的初中学生来说,课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想要知道的更多。比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由此展开的,相同背景下的作品,相同作品后的不同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作品中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以及作品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学生想要知道的太多,而语文老师迫于自身学识和时间的限制,可能一时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么办呢?求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预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可以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堂资源,丰富课堂容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白纸黑字,日复一日地学习,学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怎么办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凡尔赛宫》是一篇说明文,如果继续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文教学,无非按部就班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学生的学习肯定索然无味,又怎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于是,我决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课前用凡尔赛宫富丽堂皇的图片来吸引学生,创设“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语文课的两个重要环节,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多花时间钻研针对这两个环节的方法途径,使自己的语文课马到功成。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的人物通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学习重点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学习难点是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在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精彩的建筑艺术之后,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领会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手法。
(4)比较阅读,内外结合
课内文本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明确特色,加深印象,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授《月迹》的时候,引导学生朗读有关“月”的古代诗词,比较本文作者写“月”,和古代诗人词人写月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本文中的“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感情。而古诗词中的“月”很多都是用来抒发乡愁旅思的。在教授阎伯理的《黄鹤楼》时,把它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较,同样是写黄鹤楼,但是作者的情结有何不同呢?阎伯理的《黄鹤楼》抒发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感情;而崔颢的《黄鹤楼》则抒发了日暮怀归之清。
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归纳不同文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突出了课文的特点,有利于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5)指导写作,增加体验
在我们学校,学生作文往往质量不高,少有上乘之作。原因很多:比如课程设置问题,比如时间问题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生活阅历较少,体验不足。单靠老师一张嘴讲解指导,学生还是无从下笔,作文还是质量不高。这个时候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借鉴他人的体验为己所用。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训练的主题是: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学生往往泛泛而谈,说明对象特点不突出,缺少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由此,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比较常见的动物有哪些?在上课时依次向学生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下笔成文。有了和动物们“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对于“抓住特点介绍动物”这样的训练点有了充分的应对能力。
作文完成以后,快速反馈和自行修改是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作文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一起交流修改,不仅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有利于扩大交流范围,真正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适时、适度,以不破坏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适时指的是在需要用的时候用,在有效益的情况下用,而不能滥用。适度指的是用的数量不要太多,用的图片不要太花,用的声音不要太响,用的视频不能太长。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各位语文老师,可千万不要舍弃语言文字的丰厚意蕴,而代之以肤浅的声影光电。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怎么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13-002
困惑:语文课堂到底教什么?
王荣生先生的“选文四分”告诉我们: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鉴别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定篇——名篇的篇目和关于名篇的权威阐释。在“定篇”,学生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
例文——关于诗文和读写的知识。在“例文”,学生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
样本——关于读写“方法”。在“样本”,学生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
用件——信息、资料等。在“用件”,学生学习用其提供的信息、资料,获知所讲的事件(东西)。
根据我的理解,不论是蕴涵、知识、方法还是事件,它们的载体都是“语文”,所以,语文课堂首先教的应该是“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进而体悟蕴涵,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事件。何为“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语言和文字。”
如果将语言文字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取而代之,那语文课还能算语文课吗?岂不是成了美术课、音乐课、影视课了。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的教学。给学生讲授文体知识的时候,告诉学生:××文就是以××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那么,语文课就应该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课堂。看来,在语文课上,图片、音乐、视频是可以使用的,关键是“用多少”、“怎么用”的问题。
一、用多少
在我看来,一定要简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颠覆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喧宾夺主。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地直面语言文字,与之对话。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月迹》这篇课文,记叙了几个孩子中秋夜寻找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文对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写:“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如果将这些情境以图片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我觉得主要弊端有二:一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二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横加了一道障碍,使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偷换成了学生和图片或者视频的对话。这样一来,学生不是在想象思维自由驰骋的状态下直面原汁原味的文本,而是在已有的禁锢中被动接受教师的“再加工”成果。我的观点是:尽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允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出现。而不是将文本以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化、唯一化。
二、怎么用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怎么用”现代信息技术,关键是掌握一个“度”。在确有效益的情况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过程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首先和文本对话,自由想象,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再加以直观不迟。这说的就是“辅助”,即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例如以下几种情况:
(1)提供资源,丰富容量
语文教学无非是以教材为例,一堂课则是以一个文本为例。但是对于一群朝气蓬勃、善于探索的初中学生来说,课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想要知道的更多。比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由此展开的,相同背景下的作品,相同作品后的不同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作品中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以及作品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学生想要知道的太多,而语文老师迫于自身学识和时间的限制,可能一时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么办呢?求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预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可以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堂资源,丰富课堂容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白纸黑字,日复一日地学习,学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怎么办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凡尔赛宫》是一篇说明文,如果继续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文教学,无非按部就班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学生的学习肯定索然无味,又怎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于是,我决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课前用凡尔赛宫富丽堂皇的图片来吸引学生,创设“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语文课的两个重要环节,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多花时间钻研针对这两个环节的方法途径,使自己的语文课马到功成。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的人物通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学习重点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学习难点是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在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精彩的建筑艺术之后,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领会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手法。
(4)比较阅读,内外结合
课内文本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明确特色,加深印象,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授《月迹》的时候,引导学生朗读有关“月”的古代诗词,比较本文作者写“月”,和古代诗人词人写月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本文中的“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感情。而古诗词中的“月”很多都是用来抒发乡愁旅思的。在教授阎伯理的《黄鹤楼》时,把它和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一起比较,同样是写黄鹤楼,但是作者的情结有何不同呢?阎伯理的《黄鹤楼》抒发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感情;而崔颢的《黄鹤楼》则抒发了日暮怀归之清。
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归纳不同文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突出了课文的特点,有利于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5)指导写作,增加体验
在我们学校,学生作文往往质量不高,少有上乘之作。原因很多:比如课程设置问题,比如时间问题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生活阅历较少,体验不足。单靠老师一张嘴讲解指导,学生还是无从下笔,作文还是质量不高。这个时候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借鉴他人的体验为己所用。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训练的主题是: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学生往往泛泛而谈,说明对象特点不突出,缺少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由此,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比较常见的动物有哪些?在上课时依次向学生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下笔成文。有了和动物们“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对于“抓住特点介绍动物”这样的训练点有了充分的应对能力。
作文完成以后,快速反馈和自行修改是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作文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一起交流修改,不仅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有利于扩大交流范围,真正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适时、适度,以不破坏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适时指的是在需要用的时候用,在有效益的情况下用,而不能滥用。适度指的是用的数量不要太多,用的图片不要太花,用的声音不要太响,用的视频不能太长。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各位语文老师,可千万不要舍弃语言文字的丰厚意蕴,而代之以肤浅的声影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