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生活积淀与创造禀赋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guang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做语文教师,就选择了超功利。语文教师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但又必须以极为务实的行为做他想做的事情,体现中国语文人的优秀传统,具有儒雅的风度和执着的信念,并最终依顺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其内心世界独特的扭力,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语文天地。每个人的禀赋不一,语文教师概不例外,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尤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儿,短处在哪儿,并且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而不仅仅是仰慕他人的长处或嫉妒他人的长处,更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而自暴自弃。语文教师只有重视生活积淀,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底色,让自己更具底蕴、更具个性,从而不断发挥个人禀赋在语文教学上独特的创造作用。
  对于语文教师这样一个群体而言,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但绝不能文人相轻,一定要虚怀若谷,尊重他人的劳动与创造成果。语文教学是常教常新的,语文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学术思想开放,教学追求多元,教研交流活跃的环境,特别要注重对各种观点、所谓流派、乃至地域文化的包容,注重每个人与他人相比在文化上、教学上的差异,注重教学在学术意义上的突破和变化。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只有注重自己的生活积淀才能蓄积突破和变化的能量,让自己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坚定自己的信念。
  语文教师应该有广阔的视野,有对生活的理解和激情,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发现和体会到什么是诗意的生活,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什么是最能体现高尚的人文素养的生活,从而产生热爱教学生活的情感,产生创造教学的动机。语文教师生活积淀的重点是不断丰厚自己的人文积淀,要积极创造条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生活这部活书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利用或创造各种机会游走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甚至走出家门,探访其他民族,广交朋友,领略大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生动感、体会各种地域文化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并且要能在教学中有意识无意识地让学生能体味到一种源自独特生活积淀的新鲜和活跃的东西,而较少有沉溺于书斋的朽腐和一成不变的纯粹文字游戏。生活积淀越富有,教学就越具有个性,也越具有磁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不是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因子,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讲究艺术性,在追求语文本质上下功夫,但又不缺少生活的情趣。只有在生活积淀的背景下去走近文本,才能在对不少文本的解读中,更能敏锐发现其反映真实生活的一面,教课时也更容易调动生活的激情,更不乏对新语言的尝试,又不乏对高品位的呈现方式,当然语文教学也不可或缺沉入式的思考。
  语文教师的生存状态是不容乐观的,但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在逆境中坚守。环境虽然容易影响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态度和教学方式,但关键还是在于语文教师自身如何选择和把握。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和利用时间走进语文教研的广阔天地,去充分体验和感受教学研究的喜悦与期待,去研究各级各类语文人的教学经验与不足,舍得花大量时间和空间去探讨、剖析课例,并注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长补短,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积累自己的教学生活经历、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会缩短自己专业成长的周期,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富有创造的教学实践,能更深深体会到生活积淀对语文教学的支撑作用,在注重创造属于自己的行为状态下把生活和教学融为一体,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诗意的栖息地。很多优秀的课例实际上都体现了语文教师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表现生活,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品质。
  语文教师的生活积淀决定着其语文教学的质量,很多优秀教师的创造禀赋就源自其丰富的生活感受,许多名师的语文教学都具有其宽广的设计视角,很多语文教学的经典设计本身就一定是超出了语文教学本身,找准了教学与生活的切入点,有特立独行之处,既符合生活的逻辑,又体现了创造的智慧。
  语文教师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就一定需要包含对生活的理解,也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对生活的理解必须包含着对教学的理解,在教学中许多特殊的教学语言也完全是生活所赐。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搞好语文教学就一定要有某种创造的冲动,需要敢于创新的勇气与魄力,因为对一个已有一定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而言,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花一定的代价,因为所谓创新就意味着要寻找新的因子,毫不吝啬地抛开自己原有的、相当成熟的程式,但只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需要对自己的既成教学经验进行艰苦的调整,其中会有很多不成功的可能和某些功利因素的损失。却语文教师一旦实现了自己的创造欲望,就意味着自己又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收获,意味着个人禀赋的凸现,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事业又多了一份希望。
  语文教师积淀生活不应是逼迫的,但在现实中生活不排除有逼迫,语文教师要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赐予与馈赠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和教学的交叉中,善于从生活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和促动,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因材施教。当语文教师都具有了天降大任于斯的感觉时,语文教师就会把教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遵循生活的法则去发现语文教学的美,这就比满怀豪情地为改变教学现状而进行教学改革来得更为有力和纯正,更为自由和自然,因为那种发现与创造才是发自内心的,是高度自觉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时代精神,不断强化这种精神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进步,缘于对语文教学传统的理解,起于语文人的创造禀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能让人感受到创造力的涌动,感受到生活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有继承,更有发展,但绝不亦步亦趋,拾人牙慧,而是特立独行地在承传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建造每个人自己的宫殿,承接时代赋予的精神,在寻求突破中嵌进一些陌生因素,充满生活的机智,体现一种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在自然的灵性驱使下透出对语文事业、对生命的关怀,诠释着一代一代语文人对语文教学日益深刻的理解,让人一新耳目。
  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发展,语文教学的发展空间也就日益扩大。语文作为社会文化的承载系统,语文教学作为文化的传播和增值系统应更多体现时代独特的文化追求。但由于当代社会的浮躁、快餐文化的泛滥、功利操作的诱惑,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语文教师并非那么容易,相反,对潜心搞语文教研的人是一种精神掠夺和智慧磨损,可见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与敬业精神尤其可贵,语文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对自己定出目标责任,逼迫自己搞好教学研究,并自觉地使之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终身学习而不掉书袋、不落俗套、不步人后尘,更不失去自我。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不做死,形成一种开放而包容的胸襟。
  语文教师要懂得“广取博收”、“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勤奋好学,在语文教学重要不辞辛劳,练好内功,面向现实,拥有对生活的理解和激情,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与教学功底,富于创造精神,发现和创造独具个性的语文教学艺术,并赋予语文教学以宝贵的现实品格,在异于古人、异于他人的基础上,力求不重复自己。艺术大师林风眠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真正的艺术家犹如美丽的蝴蝶。”这一形象的比喻发人深省,不仅道出了一个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奥秘,也对成长中的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语文教师也需要发生嬗变,以化成“美丽的蝴蝶”。
其他文献
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所谓“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充分余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书本和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放性的课堂则是充满生命力的、充满希望与信任、充满人文关怀的。只有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语文课堂
期刊
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也是学生学的场所。教师、学生、教材等是课堂的元素。笔者以为,要构建和谐灵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必须把握好几个“关注”。  一、关注吸引力:引导学生专注兴趣  某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例题,讲得很清楚、点得也恰当,但学生好象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某种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左顾右盼;老师点名举手学生回答,而那个学生却头盯着课桌上的书本;学生回答正确了,但似
期刊
21世纪的现代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富有个性化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  一
期刊
“牧”是一个会意字,指人拿着鞭子放牛。中国古代专设牧师一职,《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但文题中的“牧师”显然并非指中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了。无论是课标大纲还是专家讲学,无论是开课观课还是评课议课,人们似乎都在上纲上线,宣扬的、讨论的都是语文之“性”,并且动不动就用语文的若干“性”来观照语文教学。  人们似乎总喜欢给一个事物定性,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非但不能例外,人们似乎还更加热衷于给语文定性,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谁都能够说上一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给语文的定性似乎就从来没有停
期刊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周自厚老师的文章《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该文是周自厚老师阅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教学实录》后的一篇读后感,感叹关艳丽老师“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在感叹关老师的课难能可贵、肯定关老师的课上得成功的同时,该文着重就“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动词
期刊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  教师不是哲学家,我们也无意于要求教师都成为教育哲学家。但是,斯宾塞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至少都说明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  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如何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我逐渐形成并加深了对于
期刊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好了的程序展开教学,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使课堂变得沉闷、机械,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课堂出现了“生态危机”。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打造生态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展现出生命的气息呢?  一、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技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或死气沉沉,或虚假繁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协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主体地位严重丧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构建一种主动参与型的“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