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d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习惯同其他的习惯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教师良好的教育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众多好习惯经典案例及案例分析中,好习惯之四十三“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使我感触最深:平时上课时,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自己往往为了急于获得结论,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的答案不加理睬,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大量地采用转向他人提问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期许的答案;或者是干脆代为回答,较少有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启发、点拨及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迈向“对”的脚步。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位专家说: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学生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答案从哪里来呢?因此我们应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发言……”是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教师要指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发生各种错误是自然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真理,从而鼓励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下面列举几例说明自己在学习后体会做法:
  一、“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新知学习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能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外国的大量写实的优秀作品后,学生为外国大师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尤其对外国人创造的空间透视规律赞叹不己,例如拉菲尔的《雅典学院》、霍贝玛的《林间小道》等。学习中国画时,有的学生说:中国画既不会写实又不会透视,绘画水平与外国差远了。我没有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想法,就说:不错,外国画家真了不起,我们也学习过了他们的透视方法,比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今天我们大家就运用透视方法来画一幅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吧,学生们画了一会说:不好画,因为人、建筑、道路、桥梁那么多,地理位置跨度那么大,实在不好表现。如运用外国透视规律很难画出来。我于是就说;那就让我们欣赏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吧,此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画家利用“多视点”的构图方式,将诺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安置在横不过两丈,高不过三尺的画面上,产生“方寸之内,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懂得了中国绘画所采用的方法是“散点透视法”。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这正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教学观的体现。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
  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曾经听一位幼儿园的美术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她浏览学生图画课的作业时,发现有一本只是把整张纸涂成了一种颜色而己。当时它非常生气,觉得这位学生纯粹是在偷懒,这种画可能是世界上最为简单也是最让老师觉得难看的画了。在经过短暂的生气之后,她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和一位五六岁的孩子生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着想,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远比训斥他更有价值。于是,她将学生请到办公室,和蔼地问他这幅画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小朋友得意地解释道:老师,我原本想画我家的房子,可是当我拿纸准备画时,发现房子太大而纸太小;当我用纸与房子比较时,发现纸的大小刚好与墙壁的一部分一样大,于是我就用这张纸把它画下来了。多美丽的童稚错误呀,这幅画虽然不是最美的,但确是最真实的。教师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在学生的“错误”回答中,包含着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也包含着学生们所特有的创造性的成分。
  作为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也就是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所谓思维的宽阔,就是让学生可以随意的想,想错了也无所谓,让“思维无极限”,实际上,很多题目难以找到甚至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如作文题、论述题等。也有很多时候回答可能不是最佳答案,但绝不是错误答案。如果以标准答案苛求,稍有偏差就判为错答,学生只能谨小慎微,“标准答案”必然限制了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求异创造精神。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时,应耐心和宽容,应大声为他们叫好,而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引导学生的错误,真正发挥错误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说学生的错误发言都值得肯定,每次“与众不同”都应表扬。请看语文课《司马光》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的方法怎样?
  生1: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有可能把小朋友砸死。
  生2:缸很硬,根本砸不动。
  其实,该文主要赞扬司马光在危机时刻能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
  还有其他课上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请看艺术课《秦兵马俑》。
  生: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
  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读,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义,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碰到类似的错误发言,教师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做到去伪存真,并加以正确引导。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真正发挥“错误”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也难免犯各种错误,理解是相互的,教师要理解学生,也要教会学生理解教师,让学生明白教师也不是万能的。“从错误中学习”是特别值得我们提倡的一条重要的教学策略。错误,不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东西,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
  (徐振宇,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沙镇中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师教的场所,也是学生学的场所。教师、学生、教材等是课堂的元素。笔者以为,要构建和谐灵动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必须把握好几个“关注”。  一、关注吸引力:引导学生专注兴趣  某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例题,讲得很清楚、点得也恰当,但学生好象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某种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左顾右盼;老师点名举手学生回答,而那个学生却头盯着课桌上的书本;学生回答正确了,但似
期刊
21世纪的现代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富有个性化的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现、感悟和表达。  一
期刊
“牧”是一个会意字,指人拿着鞭子放牛。中国古代专设牧师一职,《周礼·夏官·牧师》中这样说:“牧师掌牧地,皆有历禁而颁之。”根据《周礼》,牧师的职责就是掌管牧地(牧地就是公家所授的专门用于畜牧的田地),把和牧地有关的界线和各种命令传达给养马的人。同时,按季节烧除陈草,使马匹交配,并将牧地分授给圉人(马夫),禁止他人入内放牧。在举行田猎的时候帮助别的人焚烧荒草,清理场地。但文题中的“牧师”显然并非指中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了。无论是课标大纲还是专家讲学,无论是开课观课还是评课议课,人们似乎都在上纲上线,宣扬的、讨论的都是语文之“性”,并且动不动就用语文的若干“性”来观照语文教学。  人们似乎总喜欢给一个事物定性,语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非但不能例外,人们似乎还更加热衷于给语文定性,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谁都能够说上一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给语文的定性似乎就从来没有停
期刊
曾经有副对联,其中一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这话完全错了——既然你得到的全是“英才”,又何必去教?教育面对的,不是人才,而是人。这是闲话,等着后面呼应的。  都在讲预设和生成。简单讲,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程序的设计。教师假定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会按照怎样一个逻辑次序进行和展开,于是预先安排了自己的授课步骤。在这种安排中,既包括了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也包括了教师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周自厚老师的文章《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该文是周自厚老师阅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教学实录》后的一篇读后感,感叹关艳丽老师“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在感叹关老师的课难能可贵、肯定关老师的课上得成功的同时,该文着重就“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动词
期刊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  教师不是哲学家,我们也无意于要求教师都成为教育哲学家。但是,斯宾塞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至少都说明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  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如何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我逐渐形成并加深了对于
期刊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好了的程序展开教学,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使课堂变得沉闷、机械,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课堂出现了“生态危机”。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打造生态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展现出生命的气息呢?  一、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技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或死气沉沉,或虚假繁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协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主体地位严重丧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构建一种主动参与型的“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期刊
选择做语文教师,就选择了超功利。语文教师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但又必须以极为务实的行为做他想做的事情,体现中国语文人的优秀传统,具有儒雅的风度和执着的信念,并最终依顺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其内心世界独特的扭力,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语文天地。每个人的禀赋不一,语文教师概不例外,但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尤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儿,短处在哪儿,并且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而不仅仅是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