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习惯同其他的习惯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教师良好的教育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众多好习惯经典案例及案例分析中,好习惯之四十三“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使我感触最深:平时上课时,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自己往往为了急于获得结论,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的答案不加理睬,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大量地采用转向他人提问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期许的答案;或者是干脆代为回答,较少有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启发、点拨及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迈向“对”的脚步。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位专家说: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学生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答案从哪里来呢?因此我们应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发言……”是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教师要指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发生各种错误是自然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真理,从而鼓励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下面列举几例说明自己在学习后体会做法:
一、“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新知学习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能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外国的大量写实的优秀作品后,学生为外国大师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尤其对外国人创造的空间透视规律赞叹不己,例如拉菲尔的《雅典学院》、霍贝玛的《林间小道》等。学习中国画时,有的学生说:中国画既不会写实又不会透视,绘画水平与外国差远了。我没有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想法,就说:不错,外国画家真了不起,我们也学习过了他们的透视方法,比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今天我们大家就运用透视方法来画一幅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吧,学生们画了一会说:不好画,因为人、建筑、道路、桥梁那么多,地理位置跨度那么大,实在不好表现。如运用外国透视规律很难画出来。我于是就说;那就让我们欣赏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吧,此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画家利用“多视点”的构图方式,将诺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安置在横不过两丈,高不过三尺的画面上,产生“方寸之内,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懂得了中国绘画所采用的方法是“散点透视法”。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这正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教学观的体现。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
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曾经听一位幼儿园的美术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她浏览学生图画课的作业时,发现有一本只是把整张纸涂成了一种颜色而己。当时它非常生气,觉得这位学生纯粹是在偷懒,这种画可能是世界上最为简单也是最让老师觉得难看的画了。在经过短暂的生气之后,她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和一位五六岁的孩子生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着想,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远比训斥他更有价值。于是,她将学生请到办公室,和蔼地问他这幅画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小朋友得意地解释道:老师,我原本想画我家的房子,可是当我拿纸准备画时,发现房子太大而纸太小;当我用纸与房子比较时,发现纸的大小刚好与墙壁的一部分一样大,于是我就用这张纸把它画下来了。多美丽的童稚错误呀,这幅画虽然不是最美的,但确是最真实的。教师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在学生的“错误”回答中,包含着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也包含着学生们所特有的创造性的成分。
作为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也就是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所谓思维的宽阔,就是让学生可以随意的想,想错了也无所谓,让“思维无极限”,实际上,很多题目难以找到甚至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如作文题、论述题等。也有很多时候回答可能不是最佳答案,但绝不是错误答案。如果以标准答案苛求,稍有偏差就判为错答,学生只能谨小慎微,“标准答案”必然限制了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求异创造精神。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时,应耐心和宽容,应大声为他们叫好,而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引导学生的错误,真正发挥错误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说学生的错误发言都值得肯定,每次“与众不同”都应表扬。请看语文课《司马光》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的方法怎样?
生1: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有可能把小朋友砸死。
生2:缸很硬,根本砸不动。
其实,该文主要赞扬司马光在危机时刻能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
还有其他课上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请看艺术课《秦兵马俑》。
生: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
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读,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义,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碰到类似的错误发言,教师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做到去伪存真,并加以正确引导。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真正发挥“错误”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也难免犯各种错误,理解是相互的,教师要理解学生,也要教会学生理解教师,让学生明白教师也不是万能的。“从错误中学习”是特别值得我们提倡的一条重要的教学策略。错误,不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东西,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
(徐振宇,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沙镇中学一级教师)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位专家说: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学生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答案从哪里来呢?因此我们应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发言……”是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教师要指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发生各种错误是自然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真理,从而鼓励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下面列举几例说明自己在学习后体会做法:
一、“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新知学习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能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外国的大量写实的优秀作品后,学生为外国大师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尤其对外国人创造的空间透视规律赞叹不己,例如拉菲尔的《雅典学院》、霍贝玛的《林间小道》等。学习中国画时,有的学生说:中国画既不会写实又不会透视,绘画水平与外国差远了。我没有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想法,就说:不错,外国画家真了不起,我们也学习过了他们的透视方法,比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今天我们大家就运用透视方法来画一幅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吧,学生们画了一会说:不好画,因为人、建筑、道路、桥梁那么多,地理位置跨度那么大,实在不好表现。如运用外国透视规律很难画出来。我于是就说;那就让我们欣赏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吧,此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画家利用“多视点”的构图方式,将诺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安置在横不过两丈,高不过三尺的画面上,产生“方寸之内,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懂得了中国绘画所采用的方法是“散点透视法”。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这正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教学观的体现。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
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曾经听一位幼儿园的美术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她浏览学生图画课的作业时,发现有一本只是把整张纸涂成了一种颜色而己。当时它非常生气,觉得这位学生纯粹是在偷懒,这种画可能是世界上最为简单也是最让老师觉得难看的画了。在经过短暂的生气之后,她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和一位五六岁的孩子生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着想,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远比训斥他更有价值。于是,她将学生请到办公室,和蔼地问他这幅画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小朋友得意地解释道:老师,我原本想画我家的房子,可是当我拿纸准备画时,发现房子太大而纸太小;当我用纸与房子比较时,发现纸的大小刚好与墙壁的一部分一样大,于是我就用这张纸把它画下来了。多美丽的童稚错误呀,这幅画虽然不是最美的,但确是最真实的。教师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在学生的“错误”回答中,包含着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也包含着学生们所特有的创造性的成分。
作为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也就是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所谓思维的宽阔,就是让学生可以随意的想,想错了也无所谓,让“思维无极限”,实际上,很多题目难以找到甚至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如作文题、论述题等。也有很多时候回答可能不是最佳答案,但绝不是错误答案。如果以标准答案苛求,稍有偏差就判为错答,学生只能谨小慎微,“标准答案”必然限制了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求异创造精神。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时,应耐心和宽容,应大声为他们叫好,而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引导学生的错误,真正发挥错误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说学生的错误发言都值得肯定,每次“与众不同”都应表扬。请看语文课《司马光》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的方法怎样?
生1: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有可能把小朋友砸死。
生2:缸很硬,根本砸不动。
其实,该文主要赞扬司马光在危机时刻能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
还有其他课上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请看艺术课《秦兵马俑》。
生: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
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读,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义,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碰到类似的错误发言,教师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做到去伪存真,并加以正确引导。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真正发挥“错误”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也难免犯各种错误,理解是相互的,教师要理解学生,也要教会学生理解教师,让学生明白教师也不是万能的。“从错误中学习”是特别值得我们提倡的一条重要的教学策略。错误,不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东西,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
(徐振宇,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沙镇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