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鉴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对大学生犯罪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探索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寻求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措施,是学校、家长、法律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现状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现状从某种角度讲决定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近年来,许多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并且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
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社会精英”,为何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大学生犯罪率?预防大学生犯罪和降低大学生犯罪率,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既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又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现状
1、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的逐步加剧导致犯罪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生理发育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相对生理发育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却是相当的不稳定。在面对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和自我封闭的矛盾、自身知识能力水平和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自尊和自卑的心理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时,其情感与情绪的不稳定性便突出地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就可能演变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2、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从重点大学到民办高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博士生,从男大学生到女大学生,从刚刚入学到行将毕业,大学生的犯罪记录已经深入到大学的各个层面。犯罪主体的日益扩大,犯罪行为的逐渐增多,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显著属性。
3、大学生犯罪情绪化突出,具有明显的突发性
无论是“马加爵杀人案”还是随后发生的“薛荣华杀人案”,其共同特征就是犯罪者的情绪突变,导致犯罪案件和悲剧事件的突发。
4、大学生犯罪的涉案范围逐渐扩大
同以往大学生犯罪多以盗窃为主不同,如今大学生犯罪的涉案范围已经越来越大,暴力犯罪、网络犯罪、毒品犯罪、性犯罪等一系列犯罪已经比较多地在大学生中出现。
5、大学生犯罪手段和类型的智能化、多样化
这些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犯罪事实表明,其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显示出了一定的高科技含量,具有比较大的隐蔽性和社会危害性。
6、大学生团伙犯罪呈上升势头
大学生犯罪中危害比较严重的就是团伙犯罪,比如斗殴,由单个人打架扩大成群体殴打事件的案件在高校中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主体实施犯罪的前提是犯意的产生,而产生犯意的深层次个体因素是人格缺陷的形成。当这种人格缺陷形成
后,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作用下,就会生成犯罪心理,产生犯意,最后实施犯罪。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年龄因素
在读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上下,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明显易冲动,遇事考虑不周全,甚至率性而为,不计后果。虽然是大学生,也已经成年,但不少的人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沖动和无知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基本特性,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大学生的前程。
2、个性气质
导致突发性犯罪的原因中,个性气质是主要的一方面。特别是胆汁质的大学生容易“冲动”,好兴奋、好激动,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胆汁质气质的大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具有高强度和不平衡性,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感受性强,但耐受性差,从而情绪与动作失控,易引发激情犯罪和突发性犯罪。
3、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隔代教养和单亲教育这两种特殊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长期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心灵极易受到创伤,从而养成不良的癖性,感情冷漠,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甚至还会产生急噪、敌视或残忍的变态心理。具有这样性格和心理的大学生,一旦偶然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实施突发性犯罪。
4、经历因素
经历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何谓犯罪人格?犯罪人格通常是指那些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
有少部分大学生是乘着大学扩招的东风进入大学,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品性低下,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简单粗暴,错误地认为暴力和拳头可以解决一切,所以一旦遇到冲突和矛盾,就拳脚相向,继而刀棍相加,他们的经历促成了他们犯罪人格的形成。
5、就业因素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是逐年严峻。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对自己乃至社会出现失望的情绪,进而产生漠视和敌视的情绪。在这样的思想和情绪支配下,人的精神和情绪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或出现某个机会诱因,就会偏离正常轨道,容易走向犯罪。
6、环境因素
犯罪是个人致罪因素和社会致罪因素相结合的结果。每例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在大学生突发性犯罪案件中,环境因素是直接刺激和诱惑大学生实施犯罪的主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和诱惑,他们就不可能实施突发性的犯罪,外界环境因素在其中起了直接的推动性作用。就拿高校令人头疼的寝室“内盗”案件来说,假设寝室里的其他学生做好了防盗防范工作,保管好了自己的贵重物品,不给盗窃嫌疑人任何可趁之机,突发性的盗窃犯罪就很难发生。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研究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是对人才培养的珍惜。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学校、社会、家庭或个人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这样,才能收到根本性的效果。
1、加强自我修身,正确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
大学生处于一个发展和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各种矛盾和各种问题更是交织于一起。正确面对矛盾进而有利有节解决矛盾,才可以让自己走向成熟。
正确面对诸如家庭变故、情场失败、就业受挫等困难,认识到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生当中的“挫折教育”,很多人正是受了这样的“挫折教育”教育之后才成才的。大学生也完全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2、开展心理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事实证明,突发性犯罪的大学生人格普遍具有缺陷
对这些“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关注、帮助和矫正是必要的。高校心理咨询部门要有系统性、针对性、个别性和整体性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辅导方法,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将处于心理病态的大学生拉回原点和正常轨道,才能预防大学生突发性犯罪,挽救处于犯罪“边缘”的大学生。
3、法制进高校,法制教育进高校是社会相关部门在做的一项工作
事实上,在大学里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是走过场。作为高校本身,更应该注重普及而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和了解一般性的法律知识。对新出台、新实施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应进行深入地宣传教育。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积极帮助学生就业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少成功的做法表明,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来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学校积极帮助学生就业,是雪中送炭,可大大降低大学生对自己、对学校和对社会的强烈的失望及敌视情绪,也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正常步入社会,健康就业和成长,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张绍彦.犯罪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康树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分析[EB/OL].http://www.yigan.cn/qy/115915825.html,1965。
[4] 徐升权.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论文资料库
[5]齐爱华.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6]李洁珍.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预防对策[J].党史文苑,2005,(12)
(作者单位:550002贵州大学法学院2005级在职研究生)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现状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现状从某种角度讲决定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近年来,许多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并且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
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社会精英”,为何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大学生犯罪率?预防大学生犯罪和降低大学生犯罪率,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既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又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现状
1、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的逐步加剧导致犯罪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生理发育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相对生理发育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却是相当的不稳定。在面对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和自我封闭的矛盾、自身知识能力水平和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自尊和自卑的心理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时,其情感与情绪的不稳定性便突出地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就可能演变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2、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从重点大学到民办高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博士生,从男大学生到女大学生,从刚刚入学到行将毕业,大学生的犯罪记录已经深入到大学的各个层面。犯罪主体的日益扩大,犯罪行为的逐渐增多,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显著属性。
3、大学生犯罪情绪化突出,具有明显的突发性
无论是“马加爵杀人案”还是随后发生的“薛荣华杀人案”,其共同特征就是犯罪者的情绪突变,导致犯罪案件和悲剧事件的突发。
4、大学生犯罪的涉案范围逐渐扩大
同以往大学生犯罪多以盗窃为主不同,如今大学生犯罪的涉案范围已经越来越大,暴力犯罪、网络犯罪、毒品犯罪、性犯罪等一系列犯罪已经比较多地在大学生中出现。
5、大学生犯罪手段和类型的智能化、多样化
这些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犯罪事实表明,其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显示出了一定的高科技含量,具有比较大的隐蔽性和社会危害性。
6、大学生团伙犯罪呈上升势头
大学生犯罪中危害比较严重的就是团伙犯罪,比如斗殴,由单个人打架扩大成群体殴打事件的案件在高校中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主体实施犯罪的前提是犯意的产生,而产生犯意的深层次个体因素是人格缺陷的形成。当这种人格缺陷形成
后,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作用下,就会生成犯罪心理,产生犯意,最后实施犯罪。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年龄因素
在读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上下,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明显易冲动,遇事考虑不周全,甚至率性而为,不计后果。虽然是大学生,也已经成年,但不少的人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沖动和无知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基本特性,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大学生的前程。
2、个性气质
导致突发性犯罪的原因中,个性气质是主要的一方面。特别是胆汁质的大学生容易“冲动”,好兴奋、好激动,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胆汁质气质的大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具有高强度和不平衡性,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感受性强,但耐受性差,从而情绪与动作失控,易引发激情犯罪和突发性犯罪。
3、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隔代教养和单亲教育这两种特殊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长期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心灵极易受到创伤,从而养成不良的癖性,感情冷漠,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甚至还会产生急噪、敌视或残忍的变态心理。具有这样性格和心理的大学生,一旦偶然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实施突发性犯罪。
4、经历因素
经历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何谓犯罪人格?犯罪人格通常是指那些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
有少部分大学生是乘着大学扩招的东风进入大学,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品性低下,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简单粗暴,错误地认为暴力和拳头可以解决一切,所以一旦遇到冲突和矛盾,就拳脚相向,继而刀棍相加,他们的经历促成了他们犯罪人格的形成。
5、就业因素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是逐年严峻。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对自己乃至社会出现失望的情绪,进而产生漠视和敌视的情绪。在这样的思想和情绪支配下,人的精神和情绪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或出现某个机会诱因,就会偏离正常轨道,容易走向犯罪。
6、环境因素
犯罪是个人致罪因素和社会致罪因素相结合的结果。每例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在大学生突发性犯罪案件中,环境因素是直接刺激和诱惑大学生实施犯罪的主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和诱惑,他们就不可能实施突发性的犯罪,外界环境因素在其中起了直接的推动性作用。就拿高校令人头疼的寝室“内盗”案件来说,假设寝室里的其他学生做好了防盗防范工作,保管好了自己的贵重物品,不给盗窃嫌疑人任何可趁之机,突发性的盗窃犯罪就很难发生。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研究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是对人才培养的珍惜。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学校、社会、家庭或个人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这样,才能收到根本性的效果。
1、加强自我修身,正确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
大学生处于一个发展和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各种矛盾和各种问题更是交织于一起。正确面对矛盾进而有利有节解决矛盾,才可以让自己走向成熟。
正确面对诸如家庭变故、情场失败、就业受挫等困难,认识到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生当中的“挫折教育”,很多人正是受了这样的“挫折教育”教育之后才成才的。大学生也完全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2、开展心理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事实证明,突发性犯罪的大学生人格普遍具有缺陷
对这些“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关注、帮助和矫正是必要的。高校心理咨询部门要有系统性、针对性、个别性和整体性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辅导方法,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将处于心理病态的大学生拉回原点和正常轨道,才能预防大学生突发性犯罪,挽救处于犯罪“边缘”的大学生。
3、法制进高校,法制教育进高校是社会相关部门在做的一项工作
事实上,在大学里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是走过场。作为高校本身,更应该注重普及而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和了解一般性的法律知识。对新出台、新实施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应进行深入地宣传教育。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积极帮助学生就业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少成功的做法表明,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来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学校积极帮助学生就业,是雪中送炭,可大大降低大学生对自己、对学校和对社会的强烈的失望及敌视情绪,也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正常步入社会,健康就业和成长,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张绍彦.犯罪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康树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分析[EB/OL].http://www.yigan.cn/qy/115915825.html,1965。
[4] 徐升权.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论文资料库
[5]齐爱华.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6]李洁珍.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预防对策[J].党史文苑,2005,(12)
(作者单位:550002贵州大学法学院2005级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