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是独立个体,生活中他们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作文应该是他们表达和倾诉的需要,是释放内心情感,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精神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怎样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真实自我的需要,让学生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肤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敢写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作文是一个最“沉闷”的教学环节,学生谈“写”色变,大叫头疼,怕写作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作文课偏重于技巧,忽略了学生个体本身体验。作文课上,学生总是按教师指定的套路,指定的标准写下去,疲于应付,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句,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丧失写作兴趣。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境。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生心情愉快,想像力变得异常丰富,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写《春天的发现》时,我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坐在位子上去机械地回忆,而是对他们说:我们今天一起去春游,学生一听高兴极了,随后我就带领他们一起走进田野,让他们自己去看、听、闻、摸,感受春天的气息。回来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写作文,而是先让他们进行了交流,交流自己刚才的发现,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来,津津乐道,很愿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交流之后,我顺势就说想不想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学生马上就拿起笔写了起来,那样子仿佛立刻就想写完,害怕一会就忘记了似的。这情形,真叫老师高兴。那一刻,作为经常给学生讲解作文的教师,丝毫想不到以前学生一听作文就抓耳挠腮,像热锅上蚂蚁的情形。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写
作文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孤立地去让学生作文,学生无感而发必将是空洞的,或老生常谈,言不及义;或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或卖弄词藻,华而不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生活,不积累素材,学生头脑空空,碍于老师的威严,只好挤,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真话、实话、心里话。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作文教学要突破教材和课堂限制,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通过多种感观获取第一手素材。这样,学生心中有千壑,下笔才会如有神。再写作文,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人去谈,而是有感而发,就会洋洋洒洒写下一串串优美的文字。如写《一次实验》时,我要求学生先在家里做成功一项小实验,然后到作文课上来向全班同学介绍,同学们根据他的介绍,当堂进行实验,操作,以检验他是否把一项小实验的器材、操作步骤介绍清楚了,用词是否准确。当同学们按照他的介绍,把小实验做成功了,也就说明他这次作文成功了。学生感到作文的价值,有很高的写作积极性,写出的文章内容非常清楚、具体。又如写“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时,我在课堂上专门拿了许多的水果诸如苹果、桔子、香蕉、菠萝等,蔬菜如白菜、萝卜、菠菜等,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实物,通过观察,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各种水果和蔬菜的特点。有的同学还能说出“红富士”苹果的颜色是淡红中带白,而不是深红的。可以说,如若没有生活,凭空想像,不知道又要闹出多少笑话来,知识性的错误不说,说不定连生活常识性错误也会出现。照这样下去,我们的作文课不知又将怎样走持续发展之路。
三、尊重个性,让学生乐写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人生活体验、情感投入,独特构思,语文表达等个性综合因素。每个学生的作文也同样地凝集了学生独有的,别人无法替代的感受在里面,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思路要求学生去作文,那将束缚学生的思维、思想、扼制想像力,限制个性发展。《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那么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在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抒写自己的情感思想,写出儿童应有的天真、自然的语言;写出童心、童趣,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一致是必须要做的。如在“描写一种植物”的训练中,当谈起美丽的一串红时,学生有的说“每朵花像一颗颗瓜子”,有的说“一串红像火鸟倒挂在竹竿上”,有的说“像一串红爆竹”,有的说“像一串冰糖葫芦”,有的说“红似团团火焰”,有的说“花蕊的汁水一直甜到心”,语句生动,比喻贴切。在这些充满想像的语句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肯定,因为他们都说出自己的发现,自己不同的理解,这正是他们个性的完美展现,千万不要去说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否则将泯灭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的发展。记得在杂志上看到一篇讲述学生作文的故事:一位小学生在写《我的理想》时这样写到:“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因为阿妈说过,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这是一篇多么好的作文,感情真挚,说真话、心里话!可教师看了后,却打了个大大的红叉!这“红叉”对学生是多么残忍的思想桎梏!看到或是听到这个故事的一些老师们,试想一下,你何尝没有这样做,至少你还没有拿起笔写下一段赞赏性话语的勇气吧!
四、激励动机,让学生愿写
教师的作文教學是否成功,重在看学生是否自觉写,把习作作为一种享受。教学心理学表明:成就动机有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机制,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平时,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及时,多就少改。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仔细看清每一个字、词、句、标点,不以一已之好恶轻下断语,更不以成人标准妄加评判,而是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评价,尽量多地发现文中闪光点,不吝惜“大红的波浪线”和真诚的赞赏性批语。同时,还应在班级中创设融洽而实效的激励氛围。如选优秀作文当众朗读,自办作文小报或佳作选刊,评议专人作文,开展作文竞赛,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并且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使同学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只要学生作文做到了独立构思,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表达了真情实感就要肯定,就要鼓励、表扬,使学生始终都有处在情绪亢奋的状态,有一种成就感,就把作文当作一种享受,从而愿写,自觉写。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为的就是写出自已想说的话。”只要我们把课堂看作是一个生命体,关爱学生,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着想,那么作文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造的活力,从而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的精神需要,让学生“言为心声”。
(作者单位:441200湖北省枣阳市第八中学)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敢写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作文是一个最“沉闷”的教学环节,学生谈“写”色变,大叫头疼,怕写作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作文课偏重于技巧,忽略了学生个体本身体验。作文课上,学生总是按教师指定的套路,指定的标准写下去,疲于应付,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句,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丧失写作兴趣。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境。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生心情愉快,想像力变得异常丰富,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写《春天的发现》时,我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坐在位子上去机械地回忆,而是对他们说:我们今天一起去春游,学生一听高兴极了,随后我就带领他们一起走进田野,让他们自己去看、听、闻、摸,感受春天的气息。回来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写作文,而是先让他们进行了交流,交流自己刚才的发现,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来,津津乐道,很愿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交流之后,我顺势就说想不想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学生马上就拿起笔写了起来,那样子仿佛立刻就想写完,害怕一会就忘记了似的。这情形,真叫老师高兴。那一刻,作为经常给学生讲解作文的教师,丝毫想不到以前学生一听作文就抓耳挠腮,像热锅上蚂蚁的情形。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写
作文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孤立地去让学生作文,学生无感而发必将是空洞的,或老生常谈,言不及义;或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或卖弄词藻,华而不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生活,不积累素材,学生头脑空空,碍于老师的威严,只好挤,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真话、实话、心里话。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作文教学要突破教材和课堂限制,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通过多种感观获取第一手素材。这样,学生心中有千壑,下笔才会如有神。再写作文,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人去谈,而是有感而发,就会洋洋洒洒写下一串串优美的文字。如写《一次实验》时,我要求学生先在家里做成功一项小实验,然后到作文课上来向全班同学介绍,同学们根据他的介绍,当堂进行实验,操作,以检验他是否把一项小实验的器材、操作步骤介绍清楚了,用词是否准确。当同学们按照他的介绍,把小实验做成功了,也就说明他这次作文成功了。学生感到作文的价值,有很高的写作积极性,写出的文章内容非常清楚、具体。又如写“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时,我在课堂上专门拿了许多的水果诸如苹果、桔子、香蕉、菠萝等,蔬菜如白菜、萝卜、菠菜等,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实物,通过观察,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各种水果和蔬菜的特点。有的同学还能说出“红富士”苹果的颜色是淡红中带白,而不是深红的。可以说,如若没有生活,凭空想像,不知道又要闹出多少笑话来,知识性的错误不说,说不定连生活常识性错误也会出现。照这样下去,我们的作文课不知又将怎样走持续发展之路。
三、尊重个性,让学生乐写
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人生活体验、情感投入,独特构思,语文表达等个性综合因素。每个学生的作文也同样地凝集了学生独有的,别人无法替代的感受在里面,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思路要求学生去作文,那将束缚学生的思维、思想、扼制想像力,限制个性发展。《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那么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在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抒写自己的情感思想,写出儿童应有的天真、自然的语言;写出童心、童趣,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一致是必须要做的。如在“描写一种植物”的训练中,当谈起美丽的一串红时,学生有的说“每朵花像一颗颗瓜子”,有的说“一串红像火鸟倒挂在竹竿上”,有的说“像一串红爆竹”,有的说“像一串冰糖葫芦”,有的说“红似团团火焰”,有的说“花蕊的汁水一直甜到心”,语句生动,比喻贴切。在这些充满想像的语句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肯定,因为他们都说出自己的发现,自己不同的理解,这正是他们个性的完美展现,千万不要去说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否则将泯灭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的发展。记得在杂志上看到一篇讲述学生作文的故事:一位小学生在写《我的理想》时这样写到:“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因为阿妈说过,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这是一篇多么好的作文,感情真挚,说真话、心里话!可教师看了后,却打了个大大的红叉!这“红叉”对学生是多么残忍的思想桎梏!看到或是听到这个故事的一些老师们,试想一下,你何尝没有这样做,至少你还没有拿起笔写下一段赞赏性话语的勇气吧!
四、激励动机,让学生愿写
教师的作文教學是否成功,重在看学生是否自觉写,把习作作为一种享受。教学心理学表明:成就动机有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机制,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平时,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及时,多就少改。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仔细看清每一个字、词、句、标点,不以一已之好恶轻下断语,更不以成人标准妄加评判,而是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评价,尽量多地发现文中闪光点,不吝惜“大红的波浪线”和真诚的赞赏性批语。同时,还应在班级中创设融洽而实效的激励氛围。如选优秀作文当众朗读,自办作文小报或佳作选刊,评议专人作文,开展作文竞赛,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并且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使同学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只要学生作文做到了独立构思,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表达了真情实感就要肯定,就要鼓励、表扬,使学生始终都有处在情绪亢奋的状态,有一种成就感,就把作文当作一种享受,从而愿写,自觉写。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为的就是写出自已想说的话。”只要我们把课堂看作是一个生命体,关爱学生,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着想,那么作文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造的活力,从而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的精神需要,让学生“言为心声”。
(作者单位:441200湖北省枣阳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