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依然是“秘境”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_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前,西藏是秘境;十多年前,西藏是秘境;如今,西藏还是不是秘境,真成了个问题。
  背包客汹涌,拉萨成了丽江、大理之后鼎鼎大名的艳遇之城,珠峰大本营下人头攒动,平原客也能轻松“征服”高海拔,墨脱被安妮宝贝的文艺之音虚虚实实讲述,而与这讲述平行,公路艰难却又坚定地进驻,终结了不少旅行者对此地的“秘境梦”,连雅鲁藏布大峡谷,据说都要修水电站了!
  旅游业,或旅游业与基建,现代社会强力而无孔不入的两大法器,在西藏这长久以来被视为纯净与神秘的世界第三极上,展开一场“世俗化”的祛魅大赛,成果昭彰显著。在神湖边两眼噙泪感动人生,已经显得过于矫情而过时、嫩,早一批的西藏旅行者们,当年背着帐篷一走就是几个月的,文艺青年早变中年,事业有成的,开着高级越野车重游故地,为的却是上师活佛一两句点拨之言……
  我们的时代在变,西藏也在变。然而,在那些知名旅游城市、旅行景点之外,在喜马拉雅的山坳森林或藏北公路所穿过的大片无人区,西藏仍然向心存敬畏的旅行者,影影绰绰展现出其秘境之相,在那里,“多吉帕姆”女神的身躯,似仍有法力。西藏,依然是秘境。端看你去哪里,怎么玩。
  
  女神之地
  
  这里的天依然蓝的无法捉摸,玛旁雍错与冈仁波齐依然站立在219国道边,守望着从脚下飞驰而过的越野车;木格措原始松林遮蔽的湖水被白雪点缀,掩饰着她苍白的面庞和千年的寂寞;南迦巴瓦像利剑一样刺向天空的主峰,被雅鲁藏布大峡谷远远的隔绝于世;在羌塘万里的荒芜中,只有藏羚羊享受着那里的宁静。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朝圣者用身体丈量着西藏每一寸土地,向着神湖、神山虔诚膜拜。江河源头的玛尼石被风吹成沙砾,硕大的经幡上飘扬的经文,将影子牢牢的刻上大地。
  ……
  创世神话中,“多吉帕姆”女神仰卧在大地上幻化成藏地的山山水水。
  从松赞干布时代起,罗刹女仰卧雪域高原,在不少的藏文史籍中被记载。大意是“文成公主以堪舆之术观察藏地的山水容貌,得知雪域高原实为罗刹魔女仰卧于大地并用身体所幻化。因此必须加以压服使其不能翻身,只有如此才能保藏地永世平安。松赞干布接受了这一建议,在魔女的四肢躯干等关键部位建造了12所大寺,即所谓的镇节。而建造在魔女心脏上的正是香火鼎盛的大昭寺。”。在对罗布林卡进行文物整理时发现的两幅“西藏镇魔图”,对应藏地秘境的山山水水的方位及名称都有详细的记载。
  今天我阅读这段历史,面对这幅镇魔图的时候,脑海中浮想联翩。这是一幅西藏最古老的地形图,从这地形图上,我们可以去寻找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就已存在于西藏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换个角度观察,这是一幅新旧文明生死博斗图。一种新的文明的诞生,伴随着一场尖锐的生死博斗。在这幅镇魔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场发生在西藏大地上你死我活的佛苯斗争。这场斗争最终结果以土著的苯教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从那个时候起藏传佛教成了统治吐蕃的主流意识,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多年中,渗透到了藏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直至审美观。苯教这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只好改头换面,攀附在佛教这棵大树上,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领域。仔细观察这幅镇魔图,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西藏以拉萨大昭寺为首的佛教寺庙,贯穿整个藏地被称为神之血脉的江河,标志着西藏灵魂的藏传佛教圣地神山。看一眼这幅镇魔图,也许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以至无穷无尽的联想,这就是建立在罗刹女仰卧之躯上藏地诱人的秘境效果。
  
  ——四方镇边——
  西南:
  女魔的左肘上修建了洛扎贡唐寺,设立了五方佛道场以镇左肘。左肘位于今天山南洛扎县境内的夏曲河边,南与不丹同相接壤。传说,洛扎拉康是噶举派始祖著名佛教学者玛尔巴尊者曾经修行的地方。
  东南:
  女魔的右肘上修建了贡布博曲寺,设立大黑天护法道场,以镇其右肘。右肘位于今天林芝地区的林芝县境内。
  西南:
  女魔的左膝上修建了彭唐结曲寺,设立莲花本尊灌顶道场,以镇其左膝。左膝位于今天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境内。
  西北:
  女魔的右膝上修建了江察希昂钦寺,设立大宝道场,以镇其右膝。右膝位于今天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南部,与尼泊尔境内相接。
  
  ——四方镇翼——
  由弥约(西夏)工匠在女魔的左手心上修建了隆唐宇玛寺,左掌位于今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邓柯县境内。
  由吐火罗(西域于阗)工匠在女魔的右手心修建了朋塘曲结寺,右掌位于今天西藏山南洛扎境内。
  由尼婆罗(尼泊尔)工匠在女魔的左足心上修建的喜饶卓玛寺,左足位于今天西藏阿平地区,以及古代吐蕃属地拉达克境内。
  由霍尔巴人在女魔的右足心修建了伧巴隆寺,设立土地神女道场,右足位于今天西藏的藏北地区。
  
  5大秘境,再翻藏地启示录
  
  吉隆,藏语意为“幸福之乡”。
  据传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
  大师途经吉隆沟,曾在此住宿一宿,
  大师见到喜马拉雅南坡,
  风景明媚,观溪谷中的河水洁白如乳,
  溪底的卵石园润如玉,赞叹不已。
  于是,在翌日临行之前,
  大师不胜感慨,
  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
  以表其无限赞誉之情。
  
  穿越吉隆沟
  一日之间翻越喜马拉雅山,听上去很疯狂,可是在绵延上千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上,确实有隐而不宣的生命走廊。沿着称为沟的山谷公路,从一片死寂的戈壁高原,瞬间转移到茂密葱郁的原始森林。这是两种神秘完美的结合。
  
  真的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荒凉,这里几乎见不到任何的动植物。细碎的沙石在高原阳光下泛着土黄的亮光,直刺瞳仁。除了遥远的雪线和荒芜,这里一无所有。
  同样朦胧干燥的早晨,我们乘坐丰田吉普车从西藏吉隆县城出发,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向西行驶,此行的目的地,是距县城70公里的吉隆沟。车窗外的土路夹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一条夹缝中,弯弯曲曲的没有尽头。吉隆,藏语意为“幸福之乡”。据传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大师途经吉隆沟,曾在此住宿一宿,大师见到喜马拉雅南坡,风景明媚,观溪谷中的河水洁白如乳,溪底的卵石园润如玉,赞叹不已。于是,在翌日临行之前,大师不胜感慨,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以表其无限赞誉之情。但此时,这一切都还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着前方拐角之后会是荒凉的对立面。
  逐渐的,山中开始出现灌木丛,汽车行驶在沟壑纵横的山道上,沿着由浑浊逐渐转变成清澈的吉隆藏布,每行进一步,植被愈发茂盛,直到看见合抱的大树参天,奇松遍布的山间,起伏的盆地,成群的牛羊啃食着嫩草,吉隆沟里的达玛人服装逐渐单薄。
  从4000多米的县城下到2700米处,途经了苔鲜地衣冻土带、灌木丛林带,及至置身于茫茫苍绿林海之中时,短短的几个小时中我仿佛已度过了完整的春夏秋冬,感受了整个生命的起源与凋零。旅行于植被分布的山体,很像穿梭于不同的国度,旋即而来的各异景观时时给人以新鲜感,皑皑白雪终年覆盖的山头下那郁郁葱葱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又牵动人无穷想象,传说中的喜马拉雅雪人据说就经常在这一带出没。气喘吁吁的印度洋暖流,用尽全力妄图从吉隆沟的夹缝中挤进高原藏地,能够遮掩住西希夏邦马峰的漫天水汽,在高原上被干燥的风吹得七零八落。
  如果没有这条路,吉隆沟真该称得上是世外桃源。每年夏月的时间处于这条横跨屋脊之间的峡谷之中,便有了一种与外部世界隔绝的感慨。走进路边的丛林中,就像是进到了生物王国的迷宫,高高的草丛没过了膝盖,长长的树枝上飘着一串串的绿色树挂,四周幽暗却不让人感到恐怖。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一千万年前,这里没有雪山、冰峰,到处是一派青山秀水的迷人景色。在现今海拔4000米左右沃马村的荒山秃岭上,那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的各种植物。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上升,植物区系发生了变化,一些乔、灌木向南退缩。靠近希夏邦马峰一带,周围6000-7000米左右的雪峰林立,沟深更显得山高,座座雪峰都似刺破云天,冰川消退,裸露的地貌也使得群峰排列怪异突兀。
  我觉得这里神秘,可在历史上这里是中原通向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是经吉隆沟抵达拉萨的,为此藏王松赞干布在吉隆沟修建了尼泊尔风格的寺庙帕巴寺。唐朝玄奘出使天竺遭抢劫,松赞干布奋力相助,据说也是和这条路有着紧密联系。虽然据说乏力,但宗嘎镇的唐朝汉文摩崖石刻,足以说明唐朝时有使臣从这条经过。
  直到翻越了整座喜马拉雅山,我的眼睛从来没有停住一刻。我似乎在冬夏间穿梭,在地狱与天堂间穿梭,从吉隆沟,穿越的不是一条山脉,这里链接的是一个国度中的两个世界。
  
  Tips:
  交通:从老定日出发,到吉隆县大概200多公里,县城到吉隆镇大概60多公里.在往聂拉木方向的公路上,有明显的路牌指向吉隆,按路牌向右侧顺土路前进就可以,中间过西夏邦马核心区保护站,门票60,然后往前,可到枯佩措,极漂亮,路的右手是枯佩措湛蓝的湖水,左手是西夏邦马的群峰,车过湖边,走过一个小谷地,翻马拉山口(海拔5380),山口可看见周边的雪山环绕,顺路下山在路上可远眺吉隆县城,到达吉隆县后.继续前进,吉隆县城往吉隆沟的路上,风景急剧变化,进入吉隆沟后,路边森林,河流,峡谷,瀑布不断.吉隆镇,一个森林雪山环抱的小镇,舒服。
  吉隆镇再下行,才是吉隆沟的精华(从镇上到边界,大概不到30公里,中间9公里处,有武警的检查站,进入吉隆沟的核心区,需在吉隆镇上的武警边境管理部门再办理边境进入手续(在北京办的边境证只能走到9公里处),最后到热索桥,中尼边境线。
  
  再见古格王朝
  《秦本记》读上一百遍,也不及站在骊山陵前瞬间感受到的震撼。关于西藏王族的命运,沉寂在这块神秘大地上的每个角落。
  出扎达县城沿着修葺一新的公路行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古格王朝的遗址山下。站在遗址山下仰望巍峨的城堡群,时空回溯到650年前。如今眼前的残垣断壁及环绕着王城干枯的河道曾经承载了辉煌一时的吐蕃王后裔王国。一派断壁残垣、衰败不堪的景象之间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史学界至今也没弄清楚,在千年之后城毁人空,连子民后裔都不知去向。
  据史料记载“公元843年,吐蕃王郎达玛实行灭佛政策,引起了王室中的一系列动乱,吐蕃王朝终告崩溃,其中维护佛教的王室后人为躲避灾难,逃到了阿里地区,他的三个儿子又分别在阿里古代的三环地区建立了三个王国,其中三儿子德祖衮在公元10世纪前后建立了古格王朝,其统治范围最盛时达阿里全境。古格王朝的建立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吐蕃世系的延续;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在古格得到了发展,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渐达到全盛。古格王朝的时间大概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到公元十七世纪结束。其间的700余年,古格王朝前后共世袭了16个国王。每个国王都对城堡进行了扩建,因而规模十分庞大。它由王宫、寺庙、碉楼、佛塔、洞窟组成。城堡依山叠建,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恢宏。内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外有坚实的城墙,有如铜墙铁壁。王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今天的古格遗址,除管理人员外,还有十几户居民,这些人不是古格王国的后裔,但他们使寂廖的废墟有了些许的生气。与管理员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沿着斑驳的夯土台阶攀援而上,站在王宫之巅环视山下,象泉河蜿蜒穿过土林,缓缓流过绿州,然后闪着波光消失在苍茫的天际线上。象泉河造就了阿里的富庶,为此,不得不敬佩当年统治者选址的精明。
  王宫分夏宫和冬宫。夏宫建在地面,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墙残垣。冬宫修在地下,在山顶上有一个不显眼的小门,门口有小牌“冬宫”。沿台阶进入山洞,山洞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豁然宽敞开阔起来,内有大小不等的几十间房屋,都是穹隆顶的窑洞。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这里就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过如今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了。
  山腰处的台地上,两座寺庙残骸中的大部分佛像已经毁坏,剩下的只是几座残像,保存下来的壁画依然色彩鲜艳。被红珊瑚研磨成的颜料混合以黄金,用绿松石调和,这些贵重材料使壁画颜色历久长新。
  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这是王族延续的证据。一幅公元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有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乐队伴奏。从建筑和保存下来的壁画推断,当年的古格王国,已是一个相当文明的国度。
  只可惜,这一切的一切,在瞬间销声匿迹。如同亚特兰蒂斯一样,永久的沉默于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会瞬间消失,到现在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Tips:
  古格王国遗址西距扎达县城18公里的扎布让区象泉河畔,与土林景观混为一体。由扎达县前往土林及谷歌遗址只能在县城包车,2010年12月还没有专门的旅游巴士。景区门票200元,但如果和守门人聊天砍价,可以30元入内。古格城堡外有茶室可以休息饮水,没有其他商贩。
  
  千年道场苯日神山
  典籍里记载的苯日神山曾有环山的7大苯教寺院,均建造于山腰或山脚。至今依然存在的有:达则寺、色迦更钦寺、吉日寺、大卓萨寺、宗琼丹寺,另外两座寺院“滚巴颠巴”和“羊滚”连方位都已无处可寻了。
  
  站在旅游者的层面上,苯日神山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但真正有几个人去过,据我所知,少之又少。至于能说出一些与此山有关的历史和圣迹之人,更是凤毛麟角。传说中神一般的《圣地苯日神山志》也只是在宗琼丹寺的老喇嘛手里出现过一次,而且还是藏文版。除去传说中的神话部分,这座被苯教经营了千年的神山,保留下来的圣迹数不胜数。
  苯日神山单就山峰而论:木日则加、拉日江多、辛日德丹。其中木日则加就是苯日神山的主体,木在象雄文中被解读为“神”的意思。辛日德丹就是苯教教主敦巴辛绕的意化神山。传说敦巴辛绕曾在辛日德丹山住过一夜,并埋下了佛牙法螺,称此山未来将成为弘法圣地。而拉日江多峰是吐蕃第一世王聂赤赞普首次出现的地方。
  典籍里记载的苯日神山曾有环山的7大苯教寺院,均建造于山腰或山脚。至今依然存在的有:达则寺、色迦更钦寺、吉日寺、大卓萨寺、宗琼丹寺,另外两座寺院“滚巴颠巴”和“羊滚”连方位都已无处可寻了。
  除寺院之外,苯日神山还有5大修行地,包括东面的德隆竹普,西面的甲赤竹普(帮纳村内),南面的尼玛竹普,北面的泽木竹普,中间方位的乌布竹普。“竹普”在藏语中是对“修行地”的尊称,在这五个修行地中,北面、中部和东面的三个竹普可以在Google地图上依稀找到。
  苯日神山总是给我一种宿命的感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七代赞普止贡被手下头人与大臣合谋杀害,反叛者将他的尸体丢弃在雅鲁藏布江中,沿雅江又漂回了苯日山脚下,于是人们在尼洋河与雅鲁藏布交汇处为他修建了一座圆形的大墓地,如今仍可见到,就在靠近尼洋河观景台的地方。
  关于苯教与皇室的故事还有很多,止贡赞普的两个儿子娘墀和夏墀被流放到工布地区。后来,忠于王室的臣子设计杀死了害死止贡赞普的大臣,并迎回夏墀在雅砻继承了王位,名号为“布法贡嘉”,成为第八代赞普;而夏墀的兄长娘墀也被工布民众拥为“工布王”。这听起来很有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的感觉。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明显感到其中传达出的一种轮回循环的宿命力量,苯日神山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从吐蕃第一世王聂赤赞普开始,又再这里终结。作为苯教的神山,每年来转山的人都不在少数,但大多是从那曲、昌都及川西等苯教仍然兴盛的地方来的。在林芝地区,苯教已经明显衰微。比起佛教,这里毕竟是西藏本土宗教的灵魂宿地。
  Tips:
  从苯教的角度游览此山,由米瑞乡德木寺所在位置对面的山沟往上,是苯日神山圣迹最多的一条转山道路。具体路线:从米瑞乡政府所在的苯中村出发,经吉丁村往上,过巴嘎夏吉,继续上行即宗琼丹寺,寺院上方200米有强巴佛修行地,继续上行200米是著名的琼珑神水,继续上行50米有苯日神山著名的通天宝树,该树还是树葬习俗的一个例证。在向上前行就到了山口,无数的祈愿石伴着巨大的煨桑宝鼎不一而足。
  
  转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的白色金字塔型山顶上的白雪很少被阴霾包围,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金灿灿的光覆盖了整座山峰。
  
  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公路上,看着这座雪山,没有一丝的雄伟感,但由心底涌上难以控制的冲动,想要俯身去膜拜,这就是冈仁波齐神秘的力量。不知道这座金灿灿的雪峰上是否真的住着湿婆,这个佛教、西藏苯教、印度教、印度耆那教一致认可和推崇的最高神。
  挑夫遥遥走在前面,将我甩下很远,他总是口中默念着六字真言,几乎一句话也不跟我讲。从塔钦的宾馆门口开始,他总是与我拉开20米的距离,既不走远,也不靠近。可能不是转山的好季节,5月份的天气依然寒冷,纳木那尼峰沐浴在一片红光之下,极其美丽。
  海拔5300米的芝热寺在冈仁波齐正后方,从塔钦出发走到这里需要大半天的时间,这里的道路还算平坦,从这里看冈仁波齐,感觉山势瞬间变得无比雄奇。帐篷之外,凛冽的山风能吹透冲锋衣,来转山的一群人都聚在帐篷里喝着甜茶,和后来上来的哥们儿聊天。他是个很执着的人,本来是一众朋友相约而来,但到了山脚下,所有人都放弃了,只剩他一个人执着的要转一转冈仁波齐。帐篷里放着劲爆的藏族流行说唱,端茶来的藏民说“转山一圈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在五百次轮回中免受下地狱之苦。”。
  我曾经妄想一天转完整个冈仁波齐,但没有成功,在帐篷里听着呼啸的山风酣睡一夜,天空依然泛着淡蓝的时候,我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从芝热寺到卓玛拉垭口,一路海拔陡升,双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挑夫开始让我默念六字真言,我虔诚的念着,看着自己蹒跚的脚步,不去看远方。但觉走着走着心底逐渐有种轻松的感觉,步伐也没有了之前的沉重,反而越走越快。
  转山的路上堆满了丢弃的衣服,一大片经幡在狂风中啪啪作响。每个经过这里的人都会放下些什么。放下怀念的照片,放下自己的衣服,放下口袋里的口粮,放下自己的心事。冈仁波齐就有这种神秘的力量,放下了,身体瞬间感觉轻松许多。这里曾是佛教圣人阿底峡尊者多年传法处,因此阿底峡尊者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圣迹。当年尊者朝拜时,在此地一处圣洞内住了七日,并加持了此洞,留下了圣迹。说这些我想确证一些事,那就是神山的许多信仰风俗,就是从阿底峡尊者当年朝拜事迹中发展来的。
  走出山口,看见零星的几间房屋,以为回到塔钦,哪知道,原来塔钦还很远,远处朦胧的城镇才是塔钦,上卓玛拉垭口的辛苦是早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以为成功在望的时候,最后这几公里才真是让人崩溃……转山即将尾声,其实已经透支了体力,水已经喝完了,人也有点空虚,双脚沉重,迎着强风,在一片空旷之地,前进。看得出来,大部分走到这里的人都显得很疲惫。最后的路程已经是平地,偶尔有车经过诱惑我们,但转山的人不会坐任何车辆,心里只是默念:坚持,坚持,再坚持!
  笃信佛教的藏族人坚信,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因此,总是有数不尽的藏族人,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强磁场般的圣地跋涉。没有血肉之躯,便无朝圣之举,没有风尘仆仆,便无朝圣之途,不历经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的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朝圣不论对于信徒还是过客,都是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
  Tips:
  进山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喀什南下沿新藏公路,从叶城需3天左右到达狮泉河,再转车前往神山,叶城是新藏公路的实际起点,新藏公路上并无公共交通工具,可在登山宾馆内和零公里处搭乘便车或在路边等候开往西藏的军车,车费400元左右,狮泉河距离神山480公里,顺利的话一天可到,车费50-100元。最后到达普兰,全程3044公里。
  另一条从拉萨西行,从拉萨到拉孜可经过羊卓雍措,如果走旧路,可在峰顶鸟瞰羊湖,由于旧路耗时,所以只能在拉孜或日喀则住一晚,15元/人,在到达阿里以前的最好一餐,便是在这里。拉孜往前很少有食宿,行至53公里处到达卡嘎镇,过后65公里到达桑桑,那里也可借宿10元/晚,桑桑过后122公里处的22道班,有路标指向阿里。从西藏首府拉萨西行,经日喀则,萨嘎到普兰,全程1433公里。
  拉孜宾馆20元/人,冈底斯宾馆30元/人,神山招待所25-100元/人,晚上自设发电机供电,旅店都不设食堂。扎达至狮泉河镇,住宿20元/人,在此可补充物资,可到藏民处买羊现杀现吃。
  
  昌珠寺的传世之宝与哈秀寺的红尘法会
  升腾的烟火,不灭的酥油灯,翻动的贝叶经,遥远低沉的诵经声。寺院,承载西藏所有秘密的地方,镀金佛像微微睁开的双眼,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踏进寺门,也踏进了通往神秘的捷径。
  
  比起中原地区的黄教寺院,昌珠寺并不起眼,至少在我眼中这里的建筑并不宏伟,似乎秉承了西藏寺院一贯的风格。门口十分冷清,可能是我来的时间不对,除了几个在门口贩卖纪念品的小贩,这里几乎见不到一个游人。这说明不了什么,昌珠寺在所有人心中都是一块神秘的地方,源于它自身的历史,也源于那幅震烁古今的传世之宝——珍珠唐卡。
  昌珠寺与文成公主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里曾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冬宫。传说文成公主用五行算法算出妖魔罗刹女的一臂在贡布日山的西南方向,需建一寺镇压,方能保证国运昌盛,而那儿是一大湖,湖中有一五头怪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松赞干布即在贡布日修法,终成正果,遂令大惊鸟降伏了怪龙,湖水也随之干涸,昌珠寺就在怪龙栖息的湖床上建成。这当然只是神话传说,但是将昌珠寺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大昭寺联系在一起,证明该寺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的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
  步入大门,穿过拉康大院,围着整个大殿外面门廊下的转经回廊,缓步一周,主殿外两侧护法神像二尊,遁在阴影中;前部中央为天井院落,接错钦大殿。围绕天井院落和错钦大殿一周,井然有序的朝佛“流水线”,香火盛世,信徒们循此便被导引去依次朝拜各个佛尊。回廊南北西三面墙壁上均有壁画,南北壁绘佛传故事,西壁则绘五世达赖、固始汗、第巴桑结三像,壁画似清代以后的翻新之作。
  昌珠寺几经翻建,如今供奉在寺中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像早已不知去向。至于那幅镇寺之宝《珍珠观音菩萨憩室图》的唐卡,曾被人偷过,后又被追回,这件事看来对昌珠寺产生过极大的震动,当我在二楼找到它时,发现它被铁栅栏围住了,加防护栅栏的做法在西藏所有寺院中独此一例。隔着栅栏在一米处凝视这幅珠光宝气的国宝,王朝盛世的感觉一下填满胸中。栅栏外的讲解牌上这样写着“唐卡长2米,宽1.2米,总共用了珍珠1300克(计29026颗)、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宝石27.5克、绿松石45.5克(计185粒)、珊瑚205克(计1997颗)、黄金15.5克”。
  Tips:
  昌珠寺距离泽当约6公里,步行约一小时。门票一个人70元,两人也是70元,这点很怪异。保存珍珠唐卡的房间在大殿楼顶二层最靠后的一间房里,有时游客稀少时房门上锁,需要去找管钥匙的喇嘛将门打开。
  
  哈秀寺是个没有活佛的寺院,这在藏族地区是个传奇。次仁大喇嘛从厨房端出一碗面条时对我说“哈秀寺实行的是民主选举。”。没有活佛的哈秀寺,日常事务由七八个大喇嘛组成的管理团队公议裁决。
  我们离开玉树的第二天就到达了哈秀寺,这个格鲁派的寺庙在玉树地震中因为喇嘛自发组织了一个抢险团赶到灾区第一线,并挖出了40具尸体而登上了媒体头条。如果不是这样,这座建在山间的寺庙永远居于世外,清净淡然。
  哈秀寺要在我们抵达的两天后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五天的格鲁派大法会,超度灾害遇难的亡灵。出乎意料,我们这群风尘仆仆的人在哈秀寺受到了执事喇嘛们的上宾礼遇,不但可以在贵宾会客室吃饭,甚至还在人家的贵宾帐篷里睡觉,床铺都是次仁大喇嘛亲自给铺的。法会在即,这个幽静的山谷中彩旗飞舞,大喇嘛领着我和队长在哈秀寺四处参观,即便我们相互间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大喇嘛还是乐呵呵地领着我们四处讲解,藏民能去的地方我们去了,一般藏民不能去的地方我们也去了。
  如果事先将法会想象的太正式或太神秘,显然是会失望的。因为哈秀寺呈现给我们的法会除了凝重的部分,更多展示的是当地生活中世俗的一面。法会中最受欢迎的节目是在不同神舞之间穿插的娱乐节目,日常生活中各种角色系数登场,通过夸张的语言与舞蹈动作将世间百态略带戏谑的表现出来,围观的村民及来客会暂时停下青稞酒及牌戏,认真的投入到表演中,报以豪迈的大笑。所以,在敬神与娱神相互掺杂的法会中,过分侧重庄严的程度是多余的。这种快乐的日子要持续5天。
  法会的高潮来自于第5日大喇嘛念祈福经之后,激烈的辩经对于我们这些听不懂藏语的人来说只能看个热闹,远道而来的信众及当地的村民在辩经结束后竞相拥上法台,先是由次仁喇嘛用牛奶象征性的为信众们净身,然后由寺院管理团队的7名大喇嘛分发敬献给活佛的“朵玛”所做的金刚结,释长寿灌顶,接着领取甘露丸。
  每个寺庙都会在恰当的日子举行法会,法会开始的日子里,这些寂静的寺院暂时回到了红尘当中。这是天人合一的日子,我一直以为的那种凝重与庄严被红尘俗世稀释,这场表演是给灾难升天的魂魄看的,是给芸芸众生看的,是要通过一种纽带似的形式,将快乐撒播到这片依旧荒凉的土地上。
  
  Tips:
  藏历新年:藏历年初一,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各寺院都有想用的法会活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熊熊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
  
  传昭大法会:藏历正月初三至廿四日举行,是宗喀巴倡导的四大佛事之一。法会的中心内容是考选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主要内容有:迎接护法神、辩经、诵经、燃放酥油灯、举行“贝拉”大供奉、迎请弥勒佛、进行送鬼仪式等。传召期间,大昭寺里法号长鸣,经声不绝,千盏供灯闪烁。大昭寺外,经幡飘扬,香烟缭绕,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酥油花灯节:藏历正月十五晚上,各寺院的僧人及民间艺术家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色彩,制作出精美多姿的酥油花盘及各种姿态的供奉天女,加上精细的灯架,玲珑剔透。
  萨噶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藏传佛教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圆寂、成佛的日子,主要活动是环绕拉萨的囊廓、八廓、林廓朝佛。
  
  雪顿节:藏历七月一日开始,在藏语中雪顿节意思是吃酸奶的节日,这是寺庙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其间有哲蚌、色拉寺等寺庙还会有晒佛活动。
  
  沐浴节: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这一节日开始,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阴天,也不管是城镇、乡村、牧区的男女老少都要到河边游泳,尽情地在水中嬉玩,洗净身上的污垢,并携家中所需清洗的东西,迎接这一年吉祥如意,祈求水神给予再生或健康,更好地面对美好的生活。
  
  望果节:藏历八月举行。“望果”意为在作物丰收在望即将收割之际,举办赛马、射箭、歌舞、藏戏、抱石和摔跤等一系列仪式和活动,祈祷农业丰收,实际上也是秋收之前的休闲和娱乐。因庄稼成熟期有先后,各地节日时间不一。
  
  燃灯节:藏历十月廿五日,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这天格鲁派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或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佛的神灵祈愿。
其他文献
晨泳 午泳 夜泳  有一夜,人群都聚集在阿亮吧,孵着空调喝大酒,突然断电,举村断电,人又都海浪样从各色房间里拍出。一时间阿亮吧与曾记烧烤前的小空地,烛光点点,人头攒动,双双夹角拖拍打着浮层热气的土地,百无聊赖的深更夜,突然就闻人语,“走,下海去”。  汽车从小巷中款款挪来,前灯在停电夜里剪影出光了膀、扛了轮胎泳圈的青年,像是有一声口哨,便一队人跟上,有种老胶片电影的气息。只需穿个马路,就可投身夜海
期刊
苦夏漫长,在前空调的年代里,消夏、纳凉是人们夏天最重要的生活。  自古的热闹事,什么都得摊一个人气,纳凉也不例外。  旧时光里的纳凉,是一整条街巷、一整个乡村、一整座城市的全民运动,自然又“市侩”,充满了“人味儿”,以至我们在今天回忆起这种生活,心中除了感念,总还有那么点淡淡的忧伤。  空调制冷快,讲求效率,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但纳凉有个过程,这过程里的欢声笑语、碎嘴八卦和土气的活泼劲,是专属“
期刊
北京也热,热到拿一个鸡蛋在地上敲开,熟了……  北京也闷,总有那么几天,就像把人放进开锅的蒸笼,转用文火慢慢蒸熟……  对于北京人而言,夏天来了,并不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站在阳光下看着眼前的柏油路面,悠悠的有一层蒸汽飘向天空。但,就算在心里暗骂,饭要吃,日子也要过。总有些老法子,让老百姓耐过这三个月的炎炎夏日。    我小时候的北京城,绿树多过楼房,虽然是个缺水严重的城市。但二环以内还是有几
期刊
撒哈拉日落、洞穴旅馆、麦地那、古斯-古斯 、地中海浴疗、《星球大战》、  迦太基、蓝白小镇、沙漠绿洲。这些关键词,  构成突尼斯的美妙变奏——观赏、体验、美食、购物。  年初的一场“革命”,让隶属于非洲版图的突尼斯看起来酷烈又深重。  然而,这大约只是一种来自遥远之地的“想象”,择取与生发于CNN镜头,  并不能代表真实。真实是什么,骚乱后半年,  再次踏上突尼斯国土,意识到这里与两年前我来时几乎
期刊
去上垟的路上,司机顺道带我们去看一处廊桥。那是建于民国时期的一座桥,已不是传统的拱形的廊桥形制,然而,透过桥上木窗望出去,远景是连绵的山,阴雨云彩下,翠得格外的重,几乎要晕染开来;中景是披了蓑衣的农夫,正躬身在水田里插秧,乌的水映铮绿的秧苗,很是好看;近景便是桥下的水,我盯着那水看了半天,惊觉这水,竟能变幻出四五种不同的绿色,而这几种不同的绿,似乎都能在这几天一路看下来的青瓷釉色中找到:水深处是沉
期刊
在武汉,纳凉跟水有关。首先是一口井,那些散布在旧城区大街小巷的井,大多杂木丛生,一方青石覆盖,每到七月,临近盛夏时才开启。个子小的孩子们踊跃报名,沿着布满青苔的井壁被吊到深井中,下井掏出枯叶和淤泥。不过几天,清冽的井水盈出。黄昏时分,各家用井水泼街,为晚些时候的“竹床阵”铺设战场。冰凉的井水接触到烈日烘烤一天的地面,顿时像刚撬开的汽水一样冒着泡沫,孩子们雀跃着赤脚踩水。暮色下的欢笑,使辛苦一天下班
期刊
月饼分苏式、广式、京式,各地夏季纳凉也是同样道理,各有风格。姑苏城原本不是什么火炉,自古“人家尽枕河”,四周又有太湖、阳澄湖、金鸡湖坐镇,密集的水网和大海一样营造出小气候,别处七月流火奈何天,姑苏城不管,依旧过着闲庭信步杨柳岸的舒雅生活。  偶有热得连知了都懒得叫的日子,苏州人也有对策,而且每一项都贴合江南细致情愫。油纸伞大概只是电影里的剧情,20多年前当我还只会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时候,撑着
期刊
在都江堰的河边,清一色的凉棚、竹椅、麻将馆和大排档,专供受不了夏天憋闷的人们消夏。在更加上游的虹口一带,遮阳伞下是更亲近河水的竹椅,人们可以把脚泡在冰冷的水里喝茶。类似青城山这样的地方,山民们原先修建的房子早被怕热又懂得享受的成都人买下了,哪怕买的只是一个房间,周末来住两天也非常惬意,惟一的坏处是山里的蚊子比较毒。    早有成都人在本地温度第一次达到三十度时开始喊热了。这个盆地里的人越来越怕热,
期刊
这个城市的夏天如火如荼……  点燃了太阳,点燃了生活,  也点燃了很多记忆中的故事。  蝉鸣声、拖板儿慵懒的步伐、奶奶的冰凉稀饭、  爷爷在树荫下的背影……  这个城市夏天的故事,  在一天到晚避暑的忙碌中开始……    南京是“火炉”。夏天,大清早,梧桐树上的蝉鸣像是在替烈日呐喊,我被院子里大人们噼里啪啦的靸板儿响声吵醒,再也无法入眠。靸板儿是南京人夏天贪图凉快穿的拖鞋,两块鞋底模样的木板,前面
期刊
在老旧的街道与海边穿行,空气中充满了清新的麦芽味道,口中依然残留着啤酒甘苦的余味。一个穿着人字拖和褐色背心的男人走在八大关橙顶灰墙的德式洋房中间,在梧桐树投下的斑驳阴影中轻轻地晃着肩膀,手中拎一个装满冰镇啤酒的塑料袋。不时,他会将蒙着一层雾气的袋子拿到嘴边,喝上一口冰凉的啤酒。在他不远的前方,第一海滨浴场的沙滩上人头攒动,“花石楼”外面的大海边,木栈道沿着海岸线蜿蜒伸展。灰蓝色浅海的波浪推起一条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