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中的禅宗文化体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受禅宗文化影响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体现着人们的设计美学思想以及设计审美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成为表达民族情感、传达民族审美心理的独特方式。当今设计回归民族传统的呼声不断响起,探索中国艺术设计中禅宗文化的思想则显得更为必要。本文力图从艺术设计中的意境、空间意识、自然意识三方面为切入点,探析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在禅宗文化影响下的体现以及这种影响对当下中国艺术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艺术设计 禅宗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示码:A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力量不断改造佛教的过程。这时的佛教已经和最初自印度传入的宗教有所不同,而是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禅宗的诞生。禅宗既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又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禅宗,这种本土化了的佛教形式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 “空灵说”体现在艺术设计中的意境美
  禅宗讲究顿悟净心,寻求心灵的澄澈自由,引导人们以平静淡然的态度来看待世界。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最能向人们传达禅宗那种超越一切的人生态度。在虚无中寻求达观的态度,在万物皆为空的生命意识中表达一种自在而为的人生追求,看似淡然的外表下隐藏着极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都构成了禅宗“空灵说”的基础。
  空灵说对中国艺术思想影响深远,空灵说,在中国传统艺术上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所谓意境,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效果。意境的营造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依据。
  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意境”是设计者们孜孜追求的。园林不仅是人们休憩的花园,更是人们表达心志,寄予情感的精神空间。水榭、台阁、荷塘的安置,甚至一石一草一木的搭配,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地营造出园林的独特意境美。虽然皇家园林、寺庙院林、文人私家园林这些园林主题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对独特意境的追求来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也正是这种营造意境的过程,使得园林设计成为东方文化中特有的代表。又如,皖南建筑中的安徽宏村民居,高达数米的白色墙体和墙头那错落有致的青色砖石,相互映衬赋予整体建筑雅致大方之感,别有韵味。尤其是环绕在村落中心半月潭周围的建筑群,当寂静天空与灰白素雅的建筑倒影在这个圆形湖面上时,都会形成一种犹如天地合一的空灵意境,传递出悠然淡雅的意境美,富有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
  同样,在禅宗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家们把自己对禅宗的理解贯穿到了艺术实践中,提出了“畅神、怡情”和“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艺术思想,后来这些成为了国画意境说的基础理论。不难看出,禅宗中的空灵说和艺术中的意境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例如,空灵美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空并不意味着空洞,无也不是指贫乏,而是指向更为深邃的心灵世界,传达出用语言难以描写的意境之美。南宋名作《寒江独钓》,画面一叶扁舟静静停泊在浩淼的水面上,传神地表现出江面的空旷寂寥,深远空灵的意境,令人百看不厌。
  近年来,人们尝试着将宗教文学艺术等形式引入艺术设计中,力图赋予设计对象独特的文化魅力。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设计的唐风系列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开拓性尝试,其作品使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环境下得到新生再现。在她的独道设计思想下成功打造出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气磅礴又禅意浓厚,赋予了建筑一种厚重与精致的平衡境界美感。同样,她笔下的千年古寺——青龙寺,质朴稳重的外形,朱红与粉白的色彩对立,灵动的鱼塘,黄叶满地的青草坡,和长木格组成的长廊,营造出远离尘世的超然境界。
  二 “物我观”在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意识体现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在禅宗里,世间万物,哪怕渺小如尘埃都有生命,哪怕微小如沙砾也蕴含着无限的空间。有限和无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有限的空间里反而包含着更为无限的世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这种观点反映在中国艺术设计中,则表现为设计者以小为大,咫尺世界的空间意识。
  在古代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们往往采取虚实相生、分景、对景、借景等方式,来使观赏者从心理上扩大空间感,使有限的园林景物融入无限宇宙。可利用的面积和空间越小,就越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品位和能力。如苏州耦园、留园、拙政园等,这些江南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独特,步移景异,荷塘上的廊桥不会是笔直的,而是刻意设计为曲曲折折,花园里的小路也不会是畅通无阻的,而是故意被修成了蜿蜒迂回。园中园、景中景的层层设置,使人们的视觉不断受到冲击,从而产生了“庭院深深”的空间感。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木窗的巧妙运用,窗户雕有多种多样的图形。光线透过木窗被窗扇上的木格子、窗花分割成了诸多光源含蓄地照射进建筑内部空间,在室内形成了光与影的视觉美感,室内室外完全不同但彼此间的差异又被弱化为一层木窗,室内和室外的空间感由此而生,表现了古人高超的设计智慧。
  又如,中国画中有“写意说”,不追求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再现,而是强调能够传神达意。人们在欣赏时往往能从画面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宁静中分明又有浑然流动的生气。这种静和动的区别,其实就是画面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和想象两种不同的空间感的差别,每一笔画所产生的画面效果都蕴涵着另一个悠远的意境空间。中国画那种似真似幻,近在眼前又缥缈遥远的美感,使得欣赏者游离于现实世界,驰骋于想象的空间。
  禅宗开启了一个空旷无边的宇宙,同时又把这个宇宙微缩到人的内心世界当中,因此,人们在设计时或欣赏艺术作品时都有着两重空间意识。现实的良辰美景固然能够构成一幅悦目的图景,但更重要的是设计者能够借助眼前的实物,传达出心中所要表达的设计思想,欣赏者则可以凭借眼前所见,走向更为悠远的心灵空间。   回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空间意识,不难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将古人在精神层面的表达传承于现代,那么,中国的艺术设计将会出现超越其设计本身的艺术升华。
  三 “自然观”在中国艺术设计中的“自然意识”体现
  禅宗的核心是在于“明心见性”,即清除各种俗念,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身,以一颗澄明之心对待人生,从而获得彻悟的自由。
  禅宗的这种自然意识促成了自然美在艺术中的普遍出现。中国文人不论得意或失意,都纵情于山水,寄情于大自然。而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不是西方绘画中常见的人物,而是花鸟鱼虫,山水草石,这些创作题材及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在中国艺术中这一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国传统的园林非常讲究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相互呼应,相互映托。山水、花木、鸟兽更是造园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园林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依凭原有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的创造美景。园林设计中非常讲究“借景”和“对景”,地形的选择,因地成形,因形取势等都是这个原因。如在园林中假山石的洞悉之间透过可见的园中景色,使游览者在园区假山石洞中穿过时也能饱览到不同视觉角度下的园中景致;再如,园林建筑中以不同图案形式的镂空设计的雕窗形成对景。总的来说,我国传统的园林就是以自然为主,以建筑为辅,使园林与自然相协调,成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设计大师贝律铭的许多作品因为引入了自然的因素,所以完全让人感觉不到钢筋水泥的冰冷生硬。潺潺流水,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巧妙又恰如其分地被安置在适当的位置,整个建筑环境给人带来的是轻松、舒畅的感觉。在他的作品中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就很有代表性。设计中建筑色彩元素采用了白色和青灰色这两种中国传统民居的颜色,配合一排排具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特色的窗洞,简单美妙而曲折迂回的取景长廊,阳光透过建筑玻璃斜顶照射进来的中庭,平静的池塘,使得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建筑融为一体。
  1999年,在云南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围绕大会主题“人与自然”的一系列设计让人记忆犹新。以中国馆为例,结合昆明地区四季如春、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馆内大部分空间区域均未设空调,而是用门窗开启及二楼展厅屋顶通风,以求获得自然通风的效果。展厅内侧的参观走廊均为开敞式布局,并采用了玻璃隔断,将展厅与庭院的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使观众不仅可以参观室内展品,也能沿展览路线观赏到庭院内多姿多采的景物。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展馆——人与自然馆,其设计结合山形地貌,合理利用了两个台地和水面的高差,充分将山、林、水、建筑融于一体。展馆主入口处的集散休息广场则紧靠游览主路和景观水池,大片草地缓缓伸向水面,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
  从上述关于“自然观”的艺术体现,可以看出在当下的艺术设计中,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是如何将自然和设计本身更加恰当地融合在一起,如何使两者达到互相尊重又促进的平衡状态。
  四 关于禅宗文化对照当今中国艺术设计的一点思索
  当今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如何将禅文化中的元素更好地应用于中国艺术设计中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现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来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越来越多,很多设计者不断尝试着把禅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但如果仅把禅文化作为一个新奇的符号引入设计,而不对禅文化以及设计对象做深入地了解,那么这种设计思路将走入误区。例如,说现在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几乎都是基于中国禅学中的思想而设计的。如何将其切入到现代空间设计中,与城市风格相协调,实现这一点比设计自然风景式园林要难多了,只是追求简单和工艺性的作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常看到,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将一堆假山石放置在城市中心的一片绿地中,不但不能给这个城市带来什么自然气息,反而让人觉得与整个城市风貌格格不入。上文提到的设计师张锦秋的作品,为什么能赢得赞赏?那是因为她作品的气质和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融合得恰到好处,设计者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城市独特的脉搏,让自己作品和城市互相衬托,彼此印证。
  如果一味地追求视觉新颖冲击,缺乏深入思考,这种设计便在追求风格的同时背离了风格。为什么当下的设计行为很多,但好的作品却很少?设计师们在追求独特风格时是否还缺少一点儿文化的思考?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们如何智慧地把宗教文化和设计行为结合到一起,如何把设计行为提升为一种高尚的艺术行为,创造了传世之作。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艺术设计应该是人们对心灵的呼应,而不是对形式的简单追求。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考虑视觉之外的因素,即回归心灵,把握历史文化的脉络,同时在设计时可以将禅宗文化中的境界意识、空间意识、自然意识,更为恰当地应用于现代中国艺术思想及其设计理念中,使之能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发展。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号2012G327。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谭家健:《中国文化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胡小 ,女,1979—,陕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城市景观,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钢琴协奏曲是钢琴作品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方的钢琴协奏曲传入中国之后,中国钢琴创作者就开始了对中国钢琴协奏曲的探索,五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本文结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中国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在新时期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钢琴协奏曲 艺术特点 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 钢琴协奏曲的含义和中
期刊
摘要 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除了原住民以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杂,导致这块儿大陆的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式。而中国民族音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讲究意境,追求在思想上广阔、自由、美的空间。本文将从拉丁美洲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的产生及民族乐器等方面进行对比,
期刊
摘要 作为当代新兴中国画流派的东北地域山水画,因缺乏学术高度而在当下陷入了发展瓶颈。仅专注技法而不做全局思考的片面思维早已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符。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塑造经典艺术形象以完善艺术语言体系;探索系统研究方法以完善艺术思维体系;挖掘独特艺术审美以完善艺术思想体系。唯此,才能突破瓶颈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既有视觉魅力又有学术高度,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双丰收的山水画流派进而为中国画乃至中国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从渐江的“师自然造化”和“求简淡奇逸”这两个审美取向方面展开分析,探究渐江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希望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价值,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可能性借鉴,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渐江山水画 简淡 奇绝 冷峻 秀逸 脱俗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渐江(1610-1663年),僧名弘仁,安徽歙县人,是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绘画大师之一,主要以黄山和新安江一带自然
期刊
摘要 河北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以曲阳石雕产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在河北发展迅速。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 开发 利用 曲阳石雕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忍冬纹是一种被广为流传的外来装饰纹样。忍冬纹于东汉末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开始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出现,而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盛行。忍冬纹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运用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忍冬纹从引进到改造,逐渐与中华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本文将对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样进行一番粗略的研究,以期能够对南北朝时期忍冬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忍冬纹 南北朝 纹样演变  中图
期刊
摘要 邢侗在中国书法史上虽称不上影响深远,但他是先于王铎最早将大幅式引入二王临作的书家,位列“晚明四家”之首,与董其昌并名,称“北邢南董”,曾因书法而“名振海内外”,作品为时人钟爱,并流传朝鲜、日本,所刻《来禽馆帖》更是刻帖名作,为精化和传播王羲之作品做出了有益贡献。然其身后却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与董其昌、张瑞图等一直承续着晚明煊赫的声名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什么造成这种迥然相异的状况呢?究其原因,明清
期刊
摘要 民间旅游工艺品是桂林旅游商品资源的重要组成,也是目前桂林旅游产业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以桂林民间旅游工艺品开发为切入点,在对本土文化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本土文化元素在桂林民间旅游工艺品中的植入与传播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本土文化元素 桂林民间旅游工艺品 植入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民间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产业中极富特色的环节,它区别于一般
期刊
摘要 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工程设计、生产、艺术创作等均有不同,它于20世纪产生,旨在把产品的功能、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和一切美的构成要素有机、完美地结合起来。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艺术设计中,功能与审美得到统一;艺术设计是对人性的重视,为人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艺术设计 人性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设计,英文中“Design”一词,在《
期刊
摘要 绘画创作中的“真”,包含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两个主要的方面。实现了这种“真”,也就为“善”和“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西方绘画发展史中,不管是何种风格,何种主义,都将“真”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追求,本文截取三个西方美术发展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时段,分析了期间诸多创作者在求“真”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这种求“真”给中国绘画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西方绘画 求“真” 表现分析 启示和借鉴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