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作文之源 开拓写作之路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curi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畏惧”写作的现实,着重分析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的根本原因,并从重视观察引导、坚持实践带动、善于把握时机、创新训练形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消除学生“畏惧”作文心理的做法,以期在作文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畏惧;心理;消除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是,不少学生对写作都有一种“惧怕”的心理,每当作文时,总是唉声叹气、抓耳挠腮,不知从何动笔。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这一点,农村学校的学生更为突出。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总是忙于传授学生写作的技巧,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惧怕”写作的问题,学生写作水平自然不能得到提高。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呢?我觉得,主要是感知的因素。大部分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缺少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知,导致缺少对写作第一手材料的积累。久而久之,素材储存仓库空空,作文时无话可说,见到作文便畏之如虎了。如何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呢?我觉得,必须帮助学生挖掘作文之源,开拓写作之路,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围墙,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当心中充满了感想,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欲望。
  一、重视观察引导,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探求精神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提高学生写作欲望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便可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例如,布置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可先让学生参加某项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指导学生观察要做到细致、有序、突出重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边观察边思考,努力找出观察对象的特点。同时,要帮学生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比如写记叙文,应事先提示学生:写的是“记人”的还是“记事”的记叙文;一路所见所闻的材料、景物能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哪些材料和要表现的主题相关,等等。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内化成为自己想说的话。
  二、坚持实践带动,打破写作的思维定式
  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便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写作材料。尤其是当学生走出教室,他们的世界会变得丰富多彩,对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会形成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打破思维的定式,逐步积累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一旦“量”已足够,“质”便不会沉默太久,“灵感”来了,写作动机就会产生,作文所表现出来的就会是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新的看法和思想。例如,我经常利用语文综合活动课的机会,结合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点滴变化和闪光之处,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在布置学生写作时,我便结合上一次活动课的主题,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不会局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能做到有感而发。
  三、善于把握时机,培养写作的主体性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理解、认识用书面语言外化出来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全面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定个题目或范围,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然后让学生动笔,以致学生在自己狭隘的思维圈子里无法碰撞出写作的灵感,写不出有真实体会的文章。一些学生甚至胡乱编造一通,或直接“参考”作文选。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缺乏深度和新意,学生也会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作文训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最真实的体会来完成写作。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时,我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要求学生先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关于“亲情”的素材,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体会生活的感人之处,然后去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批改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写出对身边生活独特的观察、体会,能通过一些具体和真实的小事,写出对“亲情”真实的感受。
  四、创新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
  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从实践中感悟,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之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解决学生写作难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正常的课堂作文辅导训练之外,应对学生辅之以一些有效的形式(如口头作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作文可以分散在其他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单独放在作文课上。我常常采用的形式是课前5分钟演讲或描述,即在每一次课即将结束时先出一个或议论或描述的题目,要求两个以上的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展开联想,然后到第二次课前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进行演讲或描述。题目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我的一家”“难忘的一段记忆”“圆”“粉笔”等。两个学生描述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小结,由此达到思维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演讲或描述中得到了思维的锻炼,参与评判的学生也得到了思维的拓展,学生能从中得到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的积累。例如,有一次我布置了“圆”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再自由地进行描述。有的学生说:“圆是太阳,给了我们温暖和生的希望,假若没有太阳,就没有了一切。”有的说:“圆是手表,它提醒我们珍惜时间,虽然沉默不语,却一直坚守岗位,这不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吗?”有的说:“圆是幸福快乐,当我们张口大笑时,嘴就成了圆形,它定格了我们的喜悦和幸福。”……虽是同一个“圆”,但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所有的同学都得到了启发。
  五、适时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创造性
  文章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个性特点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应该不同。因此,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应正确地、客观地去评价,只要合乎基本要求,都要加以鼓励、表扬,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束缚思想的框框,给他们思想、言论以自由,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道出自己的心声,讲出自己要讲的话,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便自然会被激发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便会逐渐消失。例如我班有一个叫小华的学生,原来作文基础差,对写作更是非常畏惧,经常是要老师一催再催才完成,而且每次作文字数都严重不足。我没有责备他,只要他写的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感受,不管写得怎么样,我都对其进行鼓励,努力帮助他克服畏惧心理,他也渐渐对写作有了信心。有一次,他跟他父亲去地里干活,父亲在挑水浇菜时闪了腰,但仍忍着痛坚持把活干完了。回家后,他就写了一篇题目为《辛苦的父亲》的作文,叫我给他修改。虽然他的文字表达还很稚嫩,但却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慢慢地,我发现他不再怕写作文了,而且经常自己写一些文章让我帮他修改,作文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當然,消除学生畏惧心理,激发作文兴趣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几方面。作文本是一种艰辛的脑力劳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潜在的能力,才能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韩永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成为发展的一大因素。高中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更是承擔班主任使命的需要。高三的学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阶段,生理上的变化和即将到来的高考导致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三学生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依然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班主任班级管
【摘要】性教育的忌讳与缺失,导致学生缺乏性的认知,加之受网络负面的危害,性的神秘面纱极可能使学生迷失方向,甚至因为缺失性侵犯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措施,使一些学生成了性侵或猥亵的受害者,鉴此,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性教育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公开、直面、科学、持久的性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预防性侵的意识以及防范措施。性教育与德育密切相关,它也属于师德要求范畴的一项内容。如何具体地进行性教
【摘要】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应优化教学模式,重视有效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共同营造课堂教学的愉快氛围。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不少学生会将“冷冰冰”的数学先入为主,对数学课不感兴趣,教师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不好初印象。因此,笔者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爱上数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积极参与  课堂是教学活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反映,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善若水,大象无形。”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如水一样,可以收到润物无声之功。作为乡村学校,近年来在文化建设、内涵发展方面可以说初步形成了百花争艳之势,亦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然而,纵观广大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因局限于管理者的眼界和文化资源的不足,仍然可以发现存在千校一面、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那么,乡村学校如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依笔
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烦恼:学生不守纪律,不爱学习,多次教育无效。于是,有的教师对学生采取粗暴的态度,斥责学生,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学生可能会因此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在这种形势下,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重新审视自己、改变方法,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并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师生之间情感的传播与沟通是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班主任在整个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小学班主任对于三观的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怎样更好地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显得特别的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激励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摘要】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和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写作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尤其在小学高年级,写作存在较大的问题。且因为欠缺逻辑性和连贯性,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最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对于小学生写作尤为重要。本文以此為指导思想,从思维导图入手,对我校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现状进行分析,究其原因并探索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发散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争取能够对小学高
【摘要】校园暴力对受害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同时,更深一层的伤害是把暴力事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施暴者通过把视频和图片上传于微博、微信、快手等社交网络平台,进一步丑化受害者的形象,给受害者造成身心上的二次严重伤害。本文通过网络流传对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的成因和危害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引起社会关注,减少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关键词】网络流传;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二次伤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特性,使得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然而,生活中却无处不存在数学的影子。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入手,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养成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摘要】新时期时代背景下,作为小学生的重要引路人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者,要在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做好班级德育管理,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文章从笔者自身的班级管理经验出发,分析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老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途径  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影响着小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参与者,班主任从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