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加油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e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加油,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学习,主动愉快地磨砺自己的品德,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
  一、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梦去追
  进入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虽然家长、老师都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前程奋斗,但自己将来究竟要从事什么职业,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一切与自己的奋斗有多大的关系,自己应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往什么方向奋斗,多数学生没有想过。少数想过的学生,却又脱离现实。为此,必须依据现实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首先,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未来职业方向测试”,准确了解自己适合、喜欢什么样的职业,确定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为高一结束分文理科以及艺体生尽早确立自己的方向,打下基础。
  然后,让学生在“高校综合信息网”上了解一些信息:自己喜欢的职业有哪些大学,录取分数大约在那个档次,有哪些录取条件,自己是否符合条件,离录取分数还有多远。想一想高中三年要如何努力才能实现理想,为自己确立一个初步目标。
  其次,让学生填写一个目标奋斗表,这个表根据上一届高考情况,给出了本一、本二、本三在全年级的参考人数。让学生确立自己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和高一每次考试的短期目标。与此同时还考虑了采集学生信息,便于管理的需要。有趣的是,学生无论成绩好差,目标都是考上本一,换句话说,很多学生的理想是和现实脱节的。没关系,高一的一次次考试,会让他们很快清醒,明白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远。除了努力,努力,再努力,刻苦,刻苦,再刻苦,别无他法。
  因此,最后一步,在每次考试之后,把学生填写的目标奋斗表发下去。让学生对照检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短期目标,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努力。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自身有动力,有上进心,就能自觉自愿地、愉快地刻苦学习,再也不需要家长老师每天唠叨强迫学习。
  二、教学生学会每天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加快前进的脚步
  教学生学会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反思当天的成功与不足,思考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以及如何改进。不仅反思自己的学习,更要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事。不仅每天反思,在学习每一次阶段性测试后更要反思。通过反思,在生活、学习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通过晚上反思,每天早晨起床就会觉得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就会浑身充满了干劲,精神抖擞地投入新的学习生活中。
  经常给学生讲励志故事,读励志文章,看励志视频。通过这些,让学生反思成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自己还有那些不足,激励学生奋力前进。
  三、教学生学会每天总结:感受点滴成就,品味生命快乐
  高一阶段的学生,随着心理的成长,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高一语文有不少课文涉及生命的意义,可以结合课文,教育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类千百年来就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从魏晋南北朝“死生一也”到《兰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从曹操感慨生命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希望“天下归心”到苏轼享受生命、享受自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再到当代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思考是生还是死,人要如何活着才有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明确生命是美好的,人应该热爱生命。
  教学生每天总结自己当天的成功及成功的原因,回味当天最快乐的事情,多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点点滴滴的成就,都能让人感受生命是有价值的,活着是多么的美好。即使遭遇了艰难痛苦,也会觉得生命没有过不去的坎,坚信风雨之后是彩虹。
  四、教学生学会调节心理战胜自己
  有人成功了容易放松自己,有人成功了怕自己放松而过分紧张,也有人成功了能吸取经验再接再厉;有人失败了自怨自艾一蹶不振,有人失败了为自己找无数理由,也有人失败了能吸取教训重整旗鼓。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千千万万,而每个人面对问题的心态千差万别,有些时候钻了牛角尖却不自知,就需要学会调节心态。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面对问题时,什么样的心态才是是正确的心态。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调节心态,可以通过一些名人故事,看看别人是如何正确调节心态的。再次可以通过辩论会、作文,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明白事理,从而正确处理人生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当学生无法通过自身调节来解决心理问题时,老师就应该找学生单独谈话,疏导学生心理,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出现的问题。
其他文献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到:传统的作文教学片面地强调主题先行,过分刻板地要求突出中心思想,人为地设置许多框框和禁区,其危害是造成学生思想僵化,扼杀学生的个性,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激起了学生的反感,纷纷要求改革。那么,如何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进行改革呢?两年前从《羊城晚报》刊登的“生活素描”得到启迪,尝试以指导学生写生活素描作为作文教改的突破口。  素描,本义是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色彩的
期刊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参加比赛的“重要时刻”,在语文教学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同仁建议写一点上好优质课的“经验”和“技巧”的东西,盛情难却,就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此共勉吧!  首先,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前或赛前不能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备课和休息。不能把结果看得太重,想的太多。真正上课时应轻装上阵,又不能过于随意,应保持一种适度的兴奋,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期刊
黄遵宪先生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口”,在他看来高中语文作文应是“缘情”“言志”之物,而不是“无病呻吟”地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因此,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少不了老师必要的指导与训练,但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作文变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内在需要。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停留在“
期刊
说起新课改精神是什么,可能很多教师都会如数家珍,毕竟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过外出培训的机会,而每次培训,专家都要把“新课改”挂在嘴边。但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看出,新课改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一些老教师拿着自己几十年不变的教案“我行我素”,从心理上抵触“新课改”,不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二是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新教师言必提新课改,一味地想着如何翻出新意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本。那么
期刊
看过的一个笑话,编的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不会提问题,没有好奇心。  是谁偷走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般情况下,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着许多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因此,教室常常是“满堂灌”、“一人表演众人看”的场面,形成了教师怎么讲、怎么写、怎么考、学生怎么听、怎么抄、怎么背的教学程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出,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上课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只有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否则,学生的课
期刊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但是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弊病。比如,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感;问题设计得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甚至有的教师未经思考,课上随意提问;等等。上述现象决不是课堂教学的个例,这些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
期刊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由眼前的良辰美景、好友欢聚联想到人生的困惑,发出了“岂不痛哉”的感叹。然而面对着之前那样惬意的陶醉和畅快,王羲之的痛到底能有多痛呢?这种痛会不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可以来细细品咂一下下面这一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期刊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句读是什么呢?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不仅古人重视句读的训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也越来越重视断句(句读)了。2011年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