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学大纲也提出中学生要“初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检验教师的批改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当堂评讲作文,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迎合了中学生注重自身存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作文被老师选作范例又读又评,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对身边同学的作文评头论足赢一致的称赞,更是莫名的欣赏。他们往往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重温教材,寻根究底,查阅工具书,旁征博引,忙得乐此不疲。
首先,范改。即在全班作文中挑选各种不同层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问题的一部分作文(一般来说占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一),由老师精批细改,并且在讲评课上细加评讲。每次讲评只就普遍存在的两三个典型问题做重点剖析,不必全面进行讲评。这样,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评改的样板,从而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批改负担。
其次,互改。即在第一步范改的基础上,全班大部分作文(一般约占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三),应当交给学生自己互相批改。这样做,作文相对写得好学的学生可以指导相对写的差的学生;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批改优秀作文,则可以从中学到对方的优点,从中吸取精华,以为己用,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大家在批改中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相得益彰。这就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分析和纠错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再次,师生共改。即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由学生宣读,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老师此时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既像节目主持人,又是作文评改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得失时,最重要的是善于及时发现学生见解中的独到之处,随时进行诱导、引路和评价。这样,既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最后,反馈心得。学生精心评改后的作文,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返回到本人手中,便以为结束了本次作文的所有流程,那就错了。古语云:行万里者半九十。最后一个环节“反馈心得”万万不可忽视,习作者如果不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的琢磨,则很难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同学否定了的文字,则须将原句与修改句作反复的比较,并深入思考:修改后的表意是否更精确。修改得好,自当吸收;若难决高下,则可以请老师帮助分析。有的还需要对不同的评改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自己发散性地去解决问题。把这些分析后的感想体会或本次作文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写在作文本上,以供下一次作文取舍借鉴。对于写作“心得”,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字数限定。
师生共同参与评讲,增强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避免了作文评价片面的弊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历来是语文老师说了算,基本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平时作文训练,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评析,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这样的评价客观公正得多,习作者也相应地易于接受评价意见。
“作文互评”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可以增强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评定别人的文章的优劣,可以供自己以后作文借鉴;通过练习写评语和心得,既增强了表达能力,又练习了不同文体的作文,真是一举三得。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在整个互评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个别辅导,并能做到适时参与。切不可撒手不管,尤其是训练初期,教师的扶持、帮带更不可缺少。另外,在所有的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抽样检查,并把抽样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互评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更认真、更热情地参与到下一次互评活动中来。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当堂评讲作文,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迎合了中学生注重自身存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作文被老师选作范例又读又评,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对身边同学的作文评头论足赢一致的称赞,更是莫名的欣赏。他们往往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重温教材,寻根究底,查阅工具书,旁征博引,忙得乐此不疲。
首先,范改。即在全班作文中挑选各种不同层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问题的一部分作文(一般来说占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一),由老师精批细改,并且在讲评课上细加评讲。每次讲评只就普遍存在的两三个典型问题做重点剖析,不必全面进行讲评。这样,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评改的样板,从而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批改负担。
其次,互改。即在第一步范改的基础上,全班大部分作文(一般约占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三),应当交给学生自己互相批改。这样做,作文相对写得好学的学生可以指导相对写的差的学生;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批改优秀作文,则可以从中学到对方的优点,从中吸取精华,以为己用,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大家在批改中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相得益彰。这就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分析和纠错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再次,师生共改。即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由学生宣读,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老师此时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既像节目主持人,又是作文评改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得失时,最重要的是善于及时发现学生见解中的独到之处,随时进行诱导、引路和评价。这样,既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最后,反馈心得。学生精心评改后的作文,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返回到本人手中,便以为结束了本次作文的所有流程,那就错了。古语云:行万里者半九十。最后一个环节“反馈心得”万万不可忽视,习作者如果不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的琢磨,则很难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同学否定了的文字,则须将原句与修改句作反复的比较,并深入思考:修改后的表意是否更精确。修改得好,自当吸收;若难决高下,则可以请老师帮助分析。有的还需要对不同的评改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自己发散性地去解决问题。把这些分析后的感想体会或本次作文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写在作文本上,以供下一次作文取舍借鉴。对于写作“心得”,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字数限定。
师生共同参与评讲,增强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避免了作文评价片面的弊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历来是语文老师说了算,基本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平时作文训练,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评析,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这样的评价客观公正得多,习作者也相应地易于接受评价意见。
“作文互评”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可以增强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评定别人的文章的优劣,可以供自己以后作文借鉴;通过练习写评语和心得,既增强了表达能力,又练习了不同文体的作文,真是一举三得。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在整个互评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个别辅导,并能做到适时参与。切不可撒手不管,尤其是训练初期,教师的扶持、帮带更不可缺少。另外,在所有的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抽样检查,并把抽样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互评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更认真、更热情地参与到下一次互评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