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主体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学大纲也提出中学生要“初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检验教师的批改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当堂评讲作文,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迎合了中学生注重自身存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作文被老师选作范例又读又评,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对身边同学的作文评头论足赢一致的称赞,更是莫名的欣赏。他们往往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重温教材,寻根究底,查阅工具书,旁征博引,忙得乐此不疲。
  首先,范改。即在全班作文中挑选各种不同层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问题的一部分作文(一般来说占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一),由老师精批细改,并且在讲评课上细加评讲。每次讲评只就普遍存在的两三个典型问题做重点剖析,不必全面进行讲评。这样,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评改的样板,从而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批改负担。
  其次,互改。即在第一步范改的基础上,全班大部分作文(一般约占全班作文的四分之三),应当交给学生自己互相批改。这样做,作文相对写得好学的学生可以指导相对写的差的学生;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批改优秀作文,则可以从中学到对方的优点,从中吸取精华,以为己用,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大家在批改中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相得益彰。这就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分析和纠错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再次,师生共改。即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由学生宣读,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老师此时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既像节目主持人,又是作文评改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得失时,最重要的是善于及时发现学生见解中的独到之处,随时进行诱导、引路和评价。这样,既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口才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最后,反馈心得。学生精心评改后的作文,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返回到本人手中,便以为结束了本次作文的所有流程,那就错了。古语云:行万里者半九十。最后一个环节“反馈心得”万万不可忽视,习作者如果不对别人的修改和评语进行潜心的琢磨,则很难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同学否定了的文字,则须将原句与修改句作反复的比较,并深入思考:修改后的表意是否更精确。修改得好,自当吸收;若难决高下,则可以请老师帮助分析。有的还需要对不同的评改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自己发散性地去解决问题。把这些分析后的感想体会或本次作文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写在作文本上,以供下一次作文取舍借鉴。对于写作“心得”,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字数限定。
  师生共同参与评讲,增强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避免了作文评价片面的弊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历来是语文老师说了算,基本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平时作文训练,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评析,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这样的评价客观公正得多,习作者也相应地易于接受评价意见。
  “作文互评”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可以增强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评定别人的文章的优劣,可以供自己以后作文借鉴;通过练习写评语和心得,既增强了表达能力,又练习了不同文体的作文,真是一举三得。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在整个互评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个别辅导,并能做到适时参与。切不可撒手不管,尤其是训练初期,教师的扶持、帮带更不可缺少。另外,在所有的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抽样检查,并把抽样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互评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更认真、更热情地参与到下一次互评活动中来。
其他文献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参加比赛的“重要时刻”,在语文教学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同仁建议写一点上好优质课的“经验”和“技巧”的东西,盛情难却,就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此共勉吧!  首先,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前或赛前不能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备课和休息。不能把结果看得太重,想的太多。真正上课时应轻装上阵,又不能过于随意,应保持一种适度的兴奋,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期刊
黄遵宪先生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口”,在他看来高中语文作文应是“缘情”“言志”之物,而不是“无病呻吟”地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因此,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少不了老师必要的指导与训练,但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作文变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内在需要。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停留在“
期刊
说起新课改精神是什么,可能很多教师都会如数家珍,毕竟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过外出培训的机会,而每次培训,专家都要把“新课改”挂在嘴边。但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看出,新课改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一些老教师拿着自己几十年不变的教案“我行我素”,从心理上抵触“新课改”,不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二是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新教师言必提新课改,一味地想着如何翻出新意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本。那么
期刊
看过的一个笑话,编的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不会提问题,没有好奇心。  是谁偷走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般情况下,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着许多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因此,教室常常是“满堂灌”、“一人表演众人看”的场面,形成了教师怎么讲、怎么写、怎么考、学生怎么听、怎么抄、怎么背的教学程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出,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上课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只有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否则,学生的课
期刊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但是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弊病。比如,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感;问题设计得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甚至有的教师未经思考,课上随意提问;等等。上述现象决不是课堂教学的个例,这些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
期刊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由眼前的良辰美景、好友欢聚联想到人生的困惑,发出了“岂不痛哉”的感叹。然而面对着之前那样惬意的陶醉和畅快,王羲之的痛到底能有多痛呢?这种痛会不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可以来细细品咂一下下面这一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期刊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句读是什么呢?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不仅古人重视句读的训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也越来越重视断句(句读)了。2011年全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加油,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学习,主动愉快地磨砺自己的品德,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  一、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梦去追  进入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虽然家长、老师都要求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