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Sha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作文的考察,就拿江苏高考来说吧。作文的分值,已高达70分,占高考各科总分(480分)的14.6%。甚至有人说,作文的成败决定了语文的成败,也就决定了高考的成败,可见它是重中之重,关乎着全局之成败。记叙文又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文体,但纵观这几年学生写的记叙文,可谓问题重重,或审题不准确,或材料陈旧无真情实感,或语言幼稚干瘪。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缺乏主体意识,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教师在辛苦地教,学生在被动地学,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作文也就越来越不给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试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兴趣的激发、作文的审题、材料的积累、语言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次探讨。
  一、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思想观念
  有位哲人说的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长期以来,教师受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作文教学实行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俯视着台下的学生,要求学生,老师说一句,学生必须记一句。老师要求学生怎么写,学生必须怎么写,不能越雷池一步。学生也受到旧的学习观念的影响,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不能主动地去参与作文的写作,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写作的机器。写作的主体意识也就丧失殆尽,结果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无病呻吟。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之中,平视学生,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平等地合作。学生也要转变旧的被动学习的思想观念,变“学习的奴隶”为“学习的主人”。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一定是充满活力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的文章。
  二、大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话表明,在当今学生普遍患有“恐作症”的形势下,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写作,就必须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写作兴趣高了,他们就会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参与”,就会饶有兴趣地去参与,合作,探究。如何才能提高兴趣呢?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从正确地认识学生、进而尊重学生的方面入手。不能机械地认为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要认识到他们才是作文的主体,作文训练是一种相对独立自主化的活动。学生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第二种方法是从作文批改方面下功夫。传统的作文批改,纯粹是教师个人的行为,批改之后教师面向学生独自说出作文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这种做法的缺点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关心自己的作文是否被老师批评到,如果没有则万事大吉,至于教师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他们毫不关心。可见教师这种做法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先收齐学生的作文,然后发给另外的学生,并把他们分好小组,然后小组交叉改,并让学生点评别人的作文,说出其中的优劣。这样,就把批改权交给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也就增强了。
  三、在审题指导上培养自主性
  一篇记叙文的成败与审题准确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审题时,常常是出示一个题目之后,只是简单生硬地讲一下,接着就命令学生写。可把学生的作文收上来一看,却发现文章在审题方面出现了大问题。原因是教师在指导审题时,只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至于有没有听懂,听懂了多少,就不知道了。比如,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这也是一场考试》,命题后,告诉他们可以采取抓重点词语的办法来进行审题。然后让学生动起来,小组合作探讨,此时气氛热烈。不久有学生说,这里有个重点词语“考试”,由于有前面“也”的限制,表明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坐在教室里面对试卷的那种考试,更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考试。可以是精神意志上的,可以是思想品质上的,可以是行为修养上的,等等。该生说过以后,又有学生加以补充。如此,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对审题就能很好地把握,也最终激发了他们写作的主动性。
  四、在材料积累上培养自主性
  时下的学生写的记叙文在材料上有不少的问题,因为肚中无“米”,以致于写出来的作文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为赋新愁强说愁”。这里有客观的原因,现今学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接触到的直接材料也就越来越少。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米”,获取真实的、新鲜的、浓情的材料呢?
  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周围的一切看似枯燥无味,但只要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感悟周围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不是白开水,而是芳香醇厚的二锅头。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
  五、在语言的选择上培养自主性
  一篇记叙文的成功与文章的语言也有密切的关系,有人把它说成文章的外衣。如今学生写的记叙文,普遍存在着语言干瘪呆板、空洞无物的现象。尽管学生摘抄了也背诵了不少名言佳句,可是不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被动地掌握,没有主动地思考。
  1.点评法:引导学生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对所摘抄的语句进行恰当的点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明白了语句美的原因之后,自然就会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2.修改法:就是把学生作文中的语句,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个学生代表本小组上黑板进行修改。
其他文献
黄遵宪先生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口”,在他看来高中语文作文应是“缘情”“言志”之物,而不是“无病呻吟”地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因此,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少不了老师必要的指导与训练,但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作文变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内在需要。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停留在“
期刊
说起新课改精神是什么,可能很多教师都会如数家珍,毕竟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过外出培训的机会,而每次培训,专家都要把“新课改”挂在嘴边。但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看出,新课改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一些老教师拿着自己几十年不变的教案“我行我素”,从心理上抵触“新课改”,不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二是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新教师言必提新课改,一味地想着如何翻出新意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文本。那么
期刊
看过的一个笑话,编的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不会提问题,没有好奇心。  是谁偷走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般情况下,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着许多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因此,教室常常是“满堂灌”、“一人表演众人看”的场面,形成了教师怎么讲、怎么写、怎么考、学生怎么听、怎么抄、怎么背的教学程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出,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上课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只有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否则,学生的课
期刊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但是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弊病。比如,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感;问题设计得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甚至有的教师未经思考,课上随意提问;等等。上述现象决不是课堂教学的个例,这些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
期刊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由眼前的良辰美景、好友欢聚联想到人生的困惑,发出了“岂不痛哉”的感叹。然而面对着之前那样惬意的陶醉和畅快,王羲之的痛到底能有多痛呢?这种痛会不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可以来细细品咂一下下面这一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期刊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句读是什么呢?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不仅古人重视句读的训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也越来越重视断句(句读)了。2011年全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加油,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学习,主动愉快地磨砺自己的品德,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  一、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梦去追  进入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虽然家长、老师都要求他们
期刊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学大纲也提出中学生要“初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检验教师的批改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当堂评讲作文,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迎合了中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