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评价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we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5-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西医治疗组4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服用奥美拉唑加左金丸加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西医治疗组给于标准四联[PPI+2种抗生素+铋剂]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西医内科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自从幽门螺杆菌[Hp]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在胃粘膜组织发现幽门螺杆菌[hp]并在1983年顺利的从人体中分离出来,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IARC]正式将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成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重要课题。目前,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国内报道仅70%。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内科脾胃肠病症的痞症范畴,病位在胃腕,病变脏腑在脾胃,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因。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症状迁延,西医治疗差,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低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辨征中属脾胃湿热证居多,这符合六淫病中湿邪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滯,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疗效优于单纯用西医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本院患者80例。随给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应用标准四联治疗各组4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20~55岁平均37.5岁,西医治疗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年龄40岁。
  1.2 选例标准,13c-尿素呼气实验[BUT]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胃湿热证。
  1.3 治疗方法,西医治疗组服药方法,给于标准四联,[PPI+2种抗生素+铋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奥美拉唑20mg+左金丸和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饭后服,两组均治疗四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13c-尿素呼气实验[BUT]检测为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减轻,13c-尿素呼气实验[BUT]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13c-尿素呼气实验[BUT]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
  1.5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中显效3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西医治疗组40例,显效29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
  讨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西医内科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全球各地差异甚大。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属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0%-70%左右。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及不良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成正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的引起胃粘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因此,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患病率與该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是平衡的。
  治病求本,只有针对病因治疗才是治愈疾病的最佳方法。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大力提倡和宣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就餐习惯,是预防消化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疗效优于西医治疗。一方面,奥美拉唑具有强大持久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另一方面,中药黄连、黄芩、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除了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外还可提高机体抗幽门螺杆菌的能力,苍术、吴茱萸、半夏、陈皮、藿香、茯苓、厚朴具有理气健脾、祛湿之效,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抑杀幽门螺杆菌。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徐艺、叶柏、单兆伟等中草药单味与复方对幽门螺杆菌 抑菌作用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3]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4-0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益气解郁法在晚期肺癌合并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于2009年1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应用益气解郁治疗,对照组患者在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3-02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情绪缓解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 34 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使用针刺结合情绪缓解疗法,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正天丸,疗程 30d,随访5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疼痛症状。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可比性。  诊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9-01  【摘要】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围手术期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阐述了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论治探讨,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的国内研究近况。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 中医辨证论治 内治法 外治法  慢性鼻窦炎是以反复流脓涕、鼻塞、头痛、嗅觉减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4-02  【摘要】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中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調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科学的炮制能减毒增效,而不科学的炮制往往使药材有效成分丧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本文就中药炮制与中药质量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中药炮制 中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2-01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推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所致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選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所致肩周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实验组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
期刊
【中图分类号】R 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4-01  【摘要】目的 探讨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合用中药丹参、生大黄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erious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胃肠功能衰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SPA合并胃肠功能衰竭患者,在应用非手术营养支持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生大黄等治疗观察患者的治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1-02  【摘要】目的:对针灸推拿治疗产后缺乳症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164位产后缺乳症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针灸组(50)、推拿组(50)以及针灸推拿组(64),通过20d的治疗以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针灸推拿组组明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1-01  【摘 要】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返流病的效果 方法:对本社区内2011.8-2012.8期间共计17例肝胃不和型胃食管返流病治疗情况作回顾分析。结果:针药并用组8例,男4例,女4例,显效7例,有效1例;对照组9例,男5例,女4例,显效4例,有效5例。针药并用组疗效明显好于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0-01  【摘要】目的 观察贞芪扶正胶囊治疗扁平疣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5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贞芪扶正胶囊口服,每个疗程4周,每次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卡介菌核糖核酸注射液肌注,疗程同前。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贞芪扶正胶囊治疗扁平疣疗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5-01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任何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现在社会越来越趋向老年龄化,心血管疾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冠心病、高血压病成为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基础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