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来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也无所谓在探究中创新。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本文试从科学教学的角度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科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加强思想认识,使学生好问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耻下问”的心理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个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聪明的、优秀的”,引导学生以 “提问”为荣。同时我还经常围绕“问题与能力”“疑问与认知”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使他们明确问题是学习、求知的起点,人正是在“疑问——探究——释疑”的循环中不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可以引起反思、导致探索、促进创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落地、瓦特对壶盖跳动等现象的质疑,就没有后来那么伟大的发明创造。
最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暴露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突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地位,从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二、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首先,创设宽松环境,师生平等对话。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所以,当学生提出老师看来幼稚的问题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 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次,开放提问时空,让学生全程参与。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真正的、有“问题性”的问题。
(1)在实验现象或事实的呈现中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液体的蒸发知识时,先给学生呈现如下现象:用扇子对着一支温度计扇,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将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从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迅速下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使学生产生了问题。
(2)在生活事例的列举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上“植物与土壤”这一节,讲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个知识点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十分熟悉的知识情境。夏天,我们把黄瓜用白糖拌起来,一段时间后发现碗里有较多水出来。针对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情况,学生就很有兴趣想去了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就有问题产生。有些学生问:这些水来自哪里?有些学生问:这些水为什么会出来?有些学生问:这些水什么时候才停止出来?很多让我意料不到的问题就从学生的大脑中迸出来。于是,我先不急着给学生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能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3)在旧知识的扩展中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新课时,学生已经学过奥斯特实验及力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于是可以提出: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的的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导线是通过周围的磁场对附近的小磁针产生作用的。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小磁针也要通过磁场对通电导线产生力的作用。那么,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于是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四、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善问
(1)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在做完一道习题后,反思一下,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尽量改变一些条件从而出现新的题目;做完一组习题后,总结一下解决此类题是否有共同的规律,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提问的空间。
(2)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是科学的大舞台,只要稍作留意,便随处可见。我曾让学生以“厨房中的科学”为题找问题,结果学生找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打开可口可乐易拉罐时为什么会冒出许多气泡?等等。
(3)在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现在的学生信息灵通,非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就社会热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们兴致极高。借此机会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信息。结果学生就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如:夺命海啸是怎样形成的?火灾如何自救?等等。
五、适时正面评价,使学生乐问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中,评价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否定的评价往往会抹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鼓励性的评价则会使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深思。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认真听取,加以激励,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对有独特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如“你的设计方案给了我不少启示”、“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即使是不正确的学生,也不要直接否定,可以说些激励性的话,如“你再思考一下,等会儿再听听你的意见。”、“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等,这样增强了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探究的信心。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他们更乐于提出问题,还让学生在听取别人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科学7~9 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王耀村.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4]蔡铁权. 姜旭英.新编科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2][美]杰基.阿克里.沃爾什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科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加强思想认识,使学生好问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耻下问”的心理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个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聪明的、优秀的”,引导学生以 “提问”为荣。同时我还经常围绕“问题与能力”“疑问与认知”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使他们明确问题是学习、求知的起点,人正是在“疑问——探究——释疑”的循环中不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可以引起反思、导致探索、促进创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落地、瓦特对壶盖跳动等现象的质疑,就没有后来那么伟大的发明创造。
最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暴露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突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地位,从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二、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首先,创设宽松环境,师生平等对话。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所以,当学生提出老师看来幼稚的问题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 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次,开放提问时空,让学生全程参与。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真正的、有“问题性”的问题。
(1)在实验现象或事实的呈现中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液体的蒸发知识时,先给学生呈现如下现象:用扇子对着一支温度计扇,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将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从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迅速下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使学生产生了问题。
(2)在生活事例的列举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上“植物与土壤”这一节,讲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个知识点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十分熟悉的知识情境。夏天,我们把黄瓜用白糖拌起来,一段时间后发现碗里有较多水出来。针对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情况,学生就很有兴趣想去了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就有问题产生。有些学生问:这些水来自哪里?有些学生问:这些水为什么会出来?有些学生问:这些水什么时候才停止出来?很多让我意料不到的问题就从学生的大脑中迸出来。于是,我先不急着给学生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能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3)在旧知识的扩展中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新课时,学生已经学过奥斯特实验及力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于是可以提出: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的的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导线是通过周围的磁场对附近的小磁针产生作用的。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小磁针也要通过磁场对通电导线产生力的作用。那么,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于是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四、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善问
(1)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在做完一道习题后,反思一下,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尽量改变一些条件从而出现新的题目;做完一组习题后,总结一下解决此类题是否有共同的规律,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提问的空间。
(2)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是科学的大舞台,只要稍作留意,便随处可见。我曾让学生以“厨房中的科学”为题找问题,结果学生找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打开可口可乐易拉罐时为什么会冒出许多气泡?等等。
(3)在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现在的学生信息灵通,非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就社会热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们兴致极高。借此机会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信息。结果学生就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如:夺命海啸是怎样形成的?火灾如何自救?等等。
五、适时正面评价,使学生乐问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中,评价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否定的评价往往会抹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而鼓励性的评价则会使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深思。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认真听取,加以激励,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对有独特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如“你的设计方案给了我不少启示”、“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即使是不正确的学生,也不要直接否定,可以说些激励性的话,如“你再思考一下,等会儿再听听你的意见。”、“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等,这样增强了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探究的信心。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他们更乐于提出问题,还让学生在听取别人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科学7~9 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王耀村.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4]蔡铁权. 姜旭英.新编科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2][美]杰基.阿克里.沃爾什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