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策略探究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e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视为自己内心的向往,才能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通过接受理论促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接受理论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4-0090-02
  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立足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告诫青年学生要有使命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时代赋予处于21世纪的大学生的重要使命。然而,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仍然存在。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国内也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关键节点。虽然我国在各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社会某些领域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论”和“淡化论”等影响着社会思潮,干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宣传,给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
  部分大学生面对政治信仰的调查态度淡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配合课题组完成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尤其在涉及政治信仰内容时,很多学生觉得类似调查没有价值,所以在行为上有些敷衍,有些大学生甚至拒绝对这一主题的调查。其次,从调查结果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信仰问题的认识上分歧很大,尤其在政治理论信仰和信仰价值评判上存在很多误区。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政治信仰多元化
  新时代国内国际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全球化脚步,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淡化论”的影响,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危机普遍存在漠然态度,对当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认可,但对于未来充满怀疑。当代大学生们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在这种背景下萌芽,并且还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元化的局面已被打破,大学生在同时存在的各种政治理论中进行思考、取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
  2.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内容的弱化,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淡化
  党和政府一直比较重视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通过各级各类文件规范要求各大高校要开设“两课”。“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必修课,主要是加强校园意识形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信仰教育。一个人政治信仰的形成需要前期的铺垫,基础教育领域的政治信仰教育非常关键。然而当前基础教育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较少,教学内容虽然也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但是在表述中非常“去政治化”。
  3.家庭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政治信仰的趋利化
  家庭环境对个人政治价值判断和信仰的形成非常关键。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是相对独立的,在自我认知方面特别推崇自主意识。自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政治信仰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家庭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和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对家庭子女教育影响很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中国式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进行政治价值评判时考虑的是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效果,理想的选择取决于对自己当下或者未来有无实際的用处。
  4.个体接受: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政治信仰判断的矛盾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中国梦思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全社会充满期待。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正直换挡期,经济结构需要转型升级,社会发展需要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同时中国还面临“中等收入国家”“修昔底德陷阱”等挑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需要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来完成。由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储备较少,对政治理论的认识多来自书本,缺乏实践,这就使大学生在对社会问题进行价值评判时,会用较理想化的评判标准去看待现实的政治生活,这就导致了政治信仰上的矛盾。
  三、基于接受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具体策略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使命、新理论正指引我们不断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笔者将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尝试基于接受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理论的教育,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一) 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Receptional Theory)源于古希腊解释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近代在传播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开始广泛研究和运用。该理论把信息传递和认知看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双向发展的过程,接受理论以接受者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接受者、接受环境、接受媒介、接受内容和传导者与受传者之间较高的契合程度则是接受过程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其核心是接受者。因此,确定接受主体的地位,重视接受主体与其他接受条件相互生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对形成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基于接受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具体策略
  1. 关注新时代接受主体的需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學习
  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接受理论强调任何学习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主体接受,从接受主体的需要出发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指学习主体在传导者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接受理论的理念指导下,政治信仰教育应该以接受者为中心,关注教育主体的需要,从需要出发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政治信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视为自己内心的向往,着眼于未来需要,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一直以来,各层级的政治信仰教育过程往往是填鸭式的灌输,很少从接受主体需要出发。学生学习缺少主体的自我认知,无法使学生接受、内化。理想和信念是一种从接受主体内心发出的情感需要,在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信念坚守中,需要“共情”与“内化”来实现自我价值判断与人生道路的选择。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需要接受主体根据其精神需要,对政治价值内容进行自主的的理解与择取、内化与外化通过接受主体与其他接受条件相互生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对形成良性的信仰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2.选择具有时代感的接受形式,优化政治信仰教育的接受载体
  接受形式是指教育者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时所采用的作用于接受主体的具体方式,有文字、图像、综合等。接受形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接受媒介指教育者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时所采用的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载体。在政治信仰教育中,我们过去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如文艺形式、音乐形式、忆苦思甜形式、参观访问形式等来完成。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可以通过新媒体与高校课程相结合,优化接受载体。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手段、效果评价等方面构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效的具有时代感的接受教学形式。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才能成为符合大学生话语体系的政治理论,从而被他们所理解并接受。
  3.营造良好的接受环境,提升政治信仰接受的氛围
  接受环境是指围绕接受主体周围并对主体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客观事物和条件。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一种接受环境,只有在充满正能量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才能潜移默化的促成科学政治信仰的形成。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环境,对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政治转基因”“文化辐射”“攻心战”等多种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攻击。某些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失败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几年,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西方政治价值观正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我国社会中,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努力探寻解决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的策略,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2.
  [2]桑玉成等.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关 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断想[J].江苏行政 学院学报,2002.
  [3]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J].山东社会科学,2012.
  [责任编辑:秦 超]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苏南某本科高校开展问卷调查,采集和分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情况。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了解程度不是很高,在红色文化内容、价值功能、具体表现、地域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网络、书籍和广播电视成为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目前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但是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红色文化校园建设氛围不浓、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刻板无聊单一和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不够等问题。文章最
期刊
【摘 要】现代化是推动“四个自信”建构的原点和的强大外在动力。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历了多次的挫折最终促成中国化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用来武装人民群众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他们的自信心一步步增强;在革
期刊
【摘 要】资产收益扶持制度作为扶贫开发的模式创新,立足“拔穷根”,瞄准失能和弱能贫困户,唤醒“沉睡”“分散”的资本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其“科学”“精准”“内生”的理论特征和以“资金整合”“明晰产权”“优选产业”“风险防范”为流程的实践路径集中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核心要義。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资产收益扶贫方面构建长效机制,保证扶贫对象更加精准,以保证脱贫工作更
期刊
近日,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丁继成副研究员撰著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以哈尔滨为例》一书,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著作是以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及社会学相关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对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在这部著述中,作者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着重分析了哈尔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期刊
【摘 要】为了纪念和缅怀那些曾经献身于革命事业的英雄,重温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意义。本文对发生在1936年的绥远抗战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旨在将绥远抗战胜利意义传承下去,让人们铭记这段历史。  【关键词】绥远抗战;民族精神;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4-0028-02  一、绥远抗战的背景  绥远位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长乐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道德建设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推进了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而且还优化了长乐市的党风、政风、民风,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长乐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之中。启示我们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大众文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农产品的营销也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发展大省,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解决具体问题,创新发展模式,以农产品为抓手,以“互联网+农产品”为方向,秉承特色发展道路,优化新型人才队伍,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文章在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思想下,以黑龙江省克山县发展“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现状,主要就“供给侧
期刊
【摘 要】遗址遗迹是城市文化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和铭记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安重根哈尔滨义举的相关遗址地,见证了中韩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我们应该妥善保护、合理利用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使其在提升地区人文景观品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遗址地;哈尔滨义举;意义;保护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新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本文将从标准化的视角来探索农村基层党建提升的新模式,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落实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切实可
期刊
【摘 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作为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章已经发表60周年。这一经典文献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温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论述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途径,对新时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正处》;全面深化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