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把握一首诗词,更容易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蕴,走进古诗词的优美意境。
一、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几点做法
(一)读中品味,掌握诗词大意
在“读诗句,晓诗意”中,我采用“释、换、猜、调、补”五种方法指导学生。
1 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 换——古今词对换。如《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可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
3 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这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 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 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却不能“还”。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二)研读深究。品味意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好坏,是判断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了解常见意象的寓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鉴赏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如“柳”在诗词中表惜别。因为“柳”和“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桥边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2 运用联想捕捉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
如南宋翁卷的诗《野望》:“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问。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此诗的意境。
展开联想,演绎画面时,可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联想想象的方法: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等。
二、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在鉴赏中要把握意与象的连缀
诗歌的语言很凝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看见诗歌的一词一句、一鳞半爪,缺乏整体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补充和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真正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这样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走进诗歌的意境中,真正体味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引导学生留意古诗文中意与象的联系技巧
这是诗歌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兴、修辞等。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
(三)学生尝试创作时的意象把握
对于初学写诗者,一开始就反复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更是难以落到实处的。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又忌有象无意,只有有了意象,才有可能写出有诗味的作品,没有意象便没有诗味。但是如果不能将融入深厚情感的意象进行有机的组合,也无从形成优美的意境。写诗是一个由意象向意境的创作过程,评诗也是由评析表层的意象到探索深层的意象组合,从而由表及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过程,诗美更多地体现在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上,这也是不少诗评家反复强调意境的主要原因。
古诗词的意象捕捉,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失落的人文意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提高和滋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引发生命成长意识、人文关怀意识;能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翱翔于古诗词营造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自觉自主地生成语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审美品位,提升人文品质;更能让学生在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塑造高贵的灵魂。
一、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几点做法
(一)读中品味,掌握诗词大意
在“读诗句,晓诗意”中,我采用“释、换、猜、调、补”五种方法指导学生。
1 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 换——古今词对换。如《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可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
3 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这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 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 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却不能“还”。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二)研读深究。品味意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好坏,是判断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了解常见意象的寓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鉴赏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如“柳”在诗词中表惜别。因为“柳”和“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桥边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2 运用联想捕捉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
如南宋翁卷的诗《野望》:“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问。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此诗的意境。
展开联想,演绎画面时,可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联想想象的方法: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等。
二、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在鉴赏中要把握意与象的连缀
诗歌的语言很凝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看见诗歌的一词一句、一鳞半爪,缺乏整体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补充和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真正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这样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走进诗歌的意境中,真正体味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引导学生留意古诗文中意与象的联系技巧
这是诗歌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兴、修辞等。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
(三)学生尝试创作时的意象把握
对于初学写诗者,一开始就反复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更是难以落到实处的。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又忌有象无意,只有有了意象,才有可能写出有诗味的作品,没有意象便没有诗味。但是如果不能将融入深厚情感的意象进行有机的组合,也无从形成优美的意境。写诗是一个由意象向意境的创作过程,评诗也是由评析表层的意象到探索深层的意象组合,从而由表及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过程,诗美更多地体现在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上,这也是不少诗评家反复强调意境的主要原因。
古诗词的意象捕捉,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失落的人文意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提高和滋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引发生命成长意识、人文关怀意识;能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翱翔于古诗词营造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自觉自主地生成语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审美品位,提升人文品质;更能让学生在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塑造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