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阅读教学的结果,很少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许多教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拘泥于对所读材料的语言点讲解,使许多学生不能对所读文章的大意进行理解。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英语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以适应职教英语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中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和不感兴趣。他们词汇量不大,没有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看到成篇的英语文章就头疼,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大意,自己尝试读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或是准确判断一词多义的单词在句中的语义。
假如只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学习词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学习阅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如何才能突破传统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呢?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也称信息差,是指对话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从而导致双方的信息拥有上的差异。信息沟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就是活动中学生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它是英语教学交际法的核心部分。
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着将信息沟教学运用到中职阅读课中。在听了一节介绍伟人生平的阅读课后,笔者尝试着将信息沟运用到这节阅读课中,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
授课对象:2009级中专学生
授课教师:刚工作不满一年的新教师A
课前准备:
材料一:一篇字数大概在28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短文(课本上提供的);
材料二:一篇字数大概在45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杨振宁生平的短文(该教师自己补充的)。
教学过程简介:
1导入
老师向学生展示世界名画《雅典学派》,并问学生知道这些伟人吗?此时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人回应老师的问题,几乎都埋着头。
2读中
(1)老师请学生翻开书,阅读材料一,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课文内容完成6道判断正误题目,在全班进行核对后,再请学生填写一张时间表。此时已有部分学生显得没有耐心了。有人没有填写时间表,而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无所事事。
(2)老师再请学生阅读材料二。一听到还要再读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发出了“哎哟”的叫声,有的学生不停地看表,显得很不耐烦。老师请学生读后根据课文内容完成4道选择题和6道填空题。在部分学生完成了选择题后,下课铃响了,老师和学生都同时松了口气。
在课后和这位老师的交流中得知:她想通过对介绍居里夫人和杨振宁生平的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这节课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吓住了,因为他们对于《雅典学派》并不熟悉,或者说是一无所知。接下来的阅读,也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还比课文多出了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有部分学生在第一篇阅读中已经掉队,几乎全部学生在第二篇阅读中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三十多分钟里他们已经阅读了一篇文章,现在他们又要再读一篇,而且这篇材料更长、更难,文章中还出现了很多专业术语,句法结构也更长,使得他们无从下手。
听完这节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呢?突然,我脑海中闪现出我以前在阅读课中常用的创设信息沟的教学方法。
案例二:
授课对象:2009级中专学生
授课教师:笔者
课前准备:
材料一:一篇字数大概在28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短文;
材料二:将描写杨振宁生平的文章缩减到280个单词左右,尽量删掉文中的复合句,并在文章中把一些专业术语用汉语标注出来,使这一篇短文的难度与材料一基本保持一致,为分组阅读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简介:
1导入
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列出他们所熟知的伟人的姓名,比如雷锋,毛泽东,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杨振宁等。老师顺势问学生想不想了解这些伟人的信息,学生异口同声答道:“想。”此时老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并告诉学生今天两组要分别读一篇描写伟人的文章,读后要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一组能够获胜。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对于阅读的好奇,都想知道自己即将拿到的材料是关于哪位伟人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够获胜。
2读中
(1)老师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发给A、B两组学生,并规定两组在10分钟内读完并完成所附材料后的题目。老师的指令还没发出,学生们就已经摩拳擦掌,老师的指令一发出,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文章来,谁也不想在竞赛中示弱。
(2)待两组分别读完后,老师问学生是否想了解对方组所读的材料中描写的伟人。全部同学都齐声说:“想。”老师请A组学生就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向B组提问,询问的问题可以参考自己阅读材料中出现的人物信息,比如年龄等。B组可以由任意同学站起来回答这一问题。然后再由B组向A组提问,规则相同。学生的设问都没有障碍,有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我都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充分阅读了本组材料后回答也很积极,有时甚至出现了两个人争着回答同一问题的现象。此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阅读中创设的信息沟创造了真实的交际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3读后
两组学生分别再读对方的材料,共同完成对两位伟人生平的对比表格,同时老师总结本课,此时我设置了3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居里夫人死后还会记住她?”“为什么中国出生的杨振宁可以得到世界的尊敬?”“ 什么样的人能够永远活着?”通过之前的学习铺垫,学生很快作出回答。从而升华他们对于伟人的爱戴,激励他们向伟人学习,而不是仅仅追捧明星,给学生树立了另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案例分析
这两个案例教学目标一样,只是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些变化,但是教学效果上却大不一样。
案例一:
听完这节课,通过思考总结,我意识到这节课存在这样几个问题:①导入过于深奥,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没有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从课的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②第二篇材料字数太多,且专业术语较多,影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③中专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能够充分阅读一篇材料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所需课堂教学时间也远不止40分钟,以至于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好,却没有通过教学完成这些目标。
案例二:
针对所听课存在的问题,我对一些步骤做了如下调整。课前,我将第二段材料的字数减少到和第一段材料字数大致相等,并将第二段材料中出现的复合句简化,标注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中文意思,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导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请学生举出伟人的名字,从学生已有知识切入本课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两组学生分别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阅读后分别完成所给练习以检测阅读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大大节省了学生阅读的时间,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阅读所给的材料。两组间存在信息上的差异,也为下面真实的交际打下了基础。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后,两组进行关键信息的相互问答,一组问另一组答,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完全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然后再给学生阅读对方组的材料,并共同探讨3个问题,学生对于伟人的爱戴得到升华,老师以此激励他们向伟人学习,而不是仅仅追捧明星,帮助学生树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三、反思
通过在阅读课中设计并运用信息沟这一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活动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沟,有意识地创造具有信息沟的语境,就能引发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内驱力,学生的言语交际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真实性并且富有情趣,外语学习也就变得生动、活泼而又实用。信息沟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与别人共享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当大家共同的努力达到了各自都满意的目标时,成就感会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者在获得别人的信息后,会加以分析并判断是否与自己的观点或理念相吻合,然后通过协商、沟通和交流达成共识。当学习者在活动中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时,或当其听取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相比较时,他们的各类智能,如分析、评价、判断、逻辑、审美、计算、想象等能力都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得以整体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信息沟活动让参与的学习者合作完成同一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相互帮助、共同鼓励、取长补短。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此外学生培养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还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更好地与人相处打下基础。
不过,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信息沟时不能脱离教材。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顺利进行,各种信息沟活动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交际双方有信息差距和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的交际性的特点。
总之,阅读课中信息沟的存在使阅读活动更接近于真实,含有信息沟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了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同时它也是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是使学生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判别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沟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玲.“信息沟”活动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肖美华.中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沟”活动初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6).
中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和不感兴趣。他们词汇量不大,没有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看到成篇的英语文章就头疼,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大意,自己尝试读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或是准确判断一词多义的单词在句中的语义。
假如只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学习词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学习阅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如何才能突破传统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呢?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也称信息差,是指对话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从而导致双方的信息拥有上的差异。信息沟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就是活动中学生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它是英语教学交际法的核心部分。
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着将信息沟教学运用到中职阅读课中。在听了一节介绍伟人生平的阅读课后,笔者尝试着将信息沟运用到这节阅读课中,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
授课对象:2009级中专学生
授课教师:刚工作不满一年的新教师A
课前准备:
材料一:一篇字数大概在28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短文(课本上提供的);
材料二:一篇字数大概在45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杨振宁生平的短文(该教师自己补充的)。
教学过程简介:
1导入
老师向学生展示世界名画《雅典学派》,并问学生知道这些伟人吗?此时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人回应老师的问题,几乎都埋着头。
2读中
(1)老师请学生翻开书,阅读材料一,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课文内容完成6道判断正误题目,在全班进行核对后,再请学生填写一张时间表。此时已有部分学生显得没有耐心了。有人没有填写时间表,而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无所事事。
(2)老师再请学生阅读材料二。一听到还要再读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发出了“哎哟”的叫声,有的学生不停地看表,显得很不耐烦。老师请学生读后根据课文内容完成4道选择题和6道填空题。在部分学生完成了选择题后,下课铃响了,老师和学生都同时松了口气。
在课后和这位老师的交流中得知:她想通过对介绍居里夫人和杨振宁生平的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这节课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吓住了,因为他们对于《雅典学派》并不熟悉,或者说是一无所知。接下来的阅读,也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还比课文多出了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有部分学生在第一篇阅读中已经掉队,几乎全部学生在第二篇阅读中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三十多分钟里他们已经阅读了一篇文章,现在他们又要再读一篇,而且这篇材料更长、更难,文章中还出现了很多专业术语,句法结构也更长,使得他们无从下手。
听完这节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呢?突然,我脑海中闪现出我以前在阅读课中常用的创设信息沟的教学方法。
案例二:
授课对象:2009级中专学生
授课教师:笔者
课前准备:
材料一:一篇字数大概在28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短文;
材料二:将描写杨振宁生平的文章缩减到280个单词左右,尽量删掉文中的复合句,并在文章中把一些专业术语用汉语标注出来,使这一篇短文的难度与材料一基本保持一致,为分组阅读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简介:
1导入
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列出他们所熟知的伟人的姓名,比如雷锋,毛泽东,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杨振宁等。老师顺势问学生想不想了解这些伟人的信息,学生异口同声答道:“想。”此时老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并告诉学生今天两组要分别读一篇描写伟人的文章,读后要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一组能够获胜。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对于阅读的好奇,都想知道自己即将拿到的材料是关于哪位伟人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够获胜。
2读中
(1)老师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发给A、B两组学生,并规定两组在10分钟内读完并完成所附材料后的题目。老师的指令还没发出,学生们就已经摩拳擦掌,老师的指令一发出,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文章来,谁也不想在竞赛中示弱。
(2)待两组分别读完后,老师问学生是否想了解对方组所读的材料中描写的伟人。全部同学都齐声说:“想。”老师请A组学生就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向B组提问,询问的问题可以参考自己阅读材料中出现的人物信息,比如年龄等。B组可以由任意同学站起来回答这一问题。然后再由B组向A组提问,规则相同。学生的设问都没有障碍,有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我都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充分阅读了本组材料后回答也很积极,有时甚至出现了两个人争着回答同一问题的现象。此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阅读中创设的信息沟创造了真实的交际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3读后
两组学生分别再读对方的材料,共同完成对两位伟人生平的对比表格,同时老师总结本课,此时我设置了3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居里夫人死后还会记住她?”“为什么中国出生的杨振宁可以得到世界的尊敬?”“ 什么样的人能够永远活着?”通过之前的学习铺垫,学生很快作出回答。从而升华他们对于伟人的爱戴,激励他们向伟人学习,而不是仅仅追捧明星,给学生树立了另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案例分析
这两个案例教学目标一样,只是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些变化,但是教学效果上却大不一样。
案例一:
听完这节课,通过思考总结,我意识到这节课存在这样几个问题:①导入过于深奥,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没有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从课的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②第二篇材料字数太多,且专业术语较多,影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③中专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能够充分阅读一篇材料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所需课堂教学时间也远不止40分钟,以至于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好,却没有通过教学完成这些目标。
案例二:
针对所听课存在的问题,我对一些步骤做了如下调整。课前,我将第二段材料的字数减少到和第一段材料字数大致相等,并将第二段材料中出现的复合句简化,标注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中文意思,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导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请学生举出伟人的名字,从学生已有知识切入本课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两组学生分别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阅读后分别完成所给练习以检测阅读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大大节省了学生阅读的时间,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阅读所给的材料。两组间存在信息上的差异,也为下面真实的交际打下了基础。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后,两组进行关键信息的相互问答,一组问另一组答,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完全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然后再给学生阅读对方组的材料,并共同探讨3个问题,学生对于伟人的爱戴得到升华,老师以此激励他们向伟人学习,而不是仅仅追捧明星,帮助学生树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三、反思
通过在阅读课中设计并运用信息沟这一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活动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沟,有意识地创造具有信息沟的语境,就能引发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内驱力,学生的言语交际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真实性并且富有情趣,外语学习也就变得生动、活泼而又实用。信息沟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与别人共享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当大家共同的努力达到了各自都满意的目标时,成就感会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者在获得别人的信息后,会加以分析并判断是否与自己的观点或理念相吻合,然后通过协商、沟通和交流达成共识。当学习者在活动中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时,或当其听取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相比较时,他们的各类智能,如分析、评价、判断、逻辑、审美、计算、想象等能力都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得以整体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信息沟活动让参与的学习者合作完成同一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相互帮助、共同鼓励、取长补短。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此外学生培养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还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更好地与人相处打下基础。
不过,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信息沟时不能脱离教材。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顺利进行,各种信息沟活动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交际双方有信息差距和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的交际性的特点。
总之,阅读课中信息沟的存在使阅读活动更接近于真实,含有信息沟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了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同时它也是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是使学生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判别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沟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玲.“信息沟”活动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肖美华.中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沟”活动初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