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8月21日,联想高级副总裁乔松在北京宣布,联想集团已经成功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以下简称SCM)。和联想过去实施ERP项目时的“惊天动地”有所不同,此次联想SCM上线几乎没有任何波澜。乔松对这次SCM改造成功评价为“平滑过度”,他认为这是联想信息化进程上的又一次升级。
联想作为在国内第一家实施SCM的企业,向“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战略目标又迈近了一步。
两次信息化飞跃
1998年,联想的MRPII系统正式上线,在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物料配置清单(BOM)的自动确认,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产信息系统、采购信息系统、商务运作系统,另外,实现了第一代电子商务系统——静态信息发布系统。以MRPII的上线为标志,联想供应链的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各业务环节受人为影响也越来越少,但这些系统还不能有机的集成到一起,自动完成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面控制。究其根本,是业务管理(生产、采购、销售等)信息系统并没有完成与财务系统的对接,业务运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
到了2000年,联想内部运营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联想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ERP不仅实现了联想业务流程的简化和规范,更重要的是业务的集成和信息的共享:首先,它使业务流程与管理控制流程的运作达到统一,联想的资金流和业务流能够实现统一管理,从客户下订单到给送货结束,整个业务的运作过程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的控制,即通过ERP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到业务运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状态。
此外,ERP还把原来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真正的有机集成到了一起,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的对接。一体化之后的财务核算与此前脱节状态下不可同日而语,表现在内部工作效率和针对客户供应商信息的响应能力显著提高。最后,ERP上线的意义还在于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平台以后,为联想长远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SCM决非赶时髦
按照联想规划的目标:到2003年财年,要完成600亿元人民币的营业额,并逼近世界500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科学的管理以及先进的SCM、ERP部署,核心则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中国加入WTO以后,联想的业务延伸到了海外,多种语言、多种币制的核算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联想需要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集团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保障。
但上了ERP后的联想并非万事大吉,摆在联想面前的一个事实就是,无论在市场上是否采用直销模式,对于同样品质的产品、售价、服务而言,Dell的利润空间还是比联想高。问题的答案杨元庆很清楚,供应链协同与管理就是联想同跨国企业的差距,这也是联想要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一道门槛。在全球化企业的竞争面前,联想不敢冒这个风险。
联想SCM项目于2001年八月开始实施,总共7个模块,使用大约70台联想万全服务器组成工作集群。一期已经完成了销售预测、主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商协同四个模块。联想从项目风险上考虑,第一期主要针对家用电脑和商用电脑两条产品线,下一步将推广到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产品线。
目前联想的这套系统,已经成功对接了40家上游企业,估计将在9月份陆续推广到下游几百家代理商。联想供应链部总经理郭明磊强调,与ERP以资金流为核心的流程再造不同,SCM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纵向控制,优化上下游的供需平衡。ERP是通过资金流对人、财、物作到统一管理,而SCM则是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的计划系统,这就像手和大脑的关系一样。
高效应用SCM
SCM上线使联想信息化进入了预计的企业流程协作阶段。在这一阶段,联想主要想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和采购协同网站,与代理商和供应商的信息系统之间实现对接,在基于ERP平台之上的企业综合计划系统)支持多工厂/多库存地和混合生产计划模式。
由于SCM把具有门对门送货能力的承运商也整合进入了联想的信息系统平台,使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各个环节衔接得更加畅顺。客户只要在联想商务网站上添好所需货品的型号及配置,在很短的时间内,所订购的货品就会被直接送到客户的库房(或上门安装),客户可以随时查询所订货品的实时状况,与此同时货款会从客户的账户自动转账到联想的账户。
对于联想来讲,客户输入的原始订单信息将会自动在系统内生成,并自动反映供应商的供货、和联想的生产、产品、配送等信息,人为控制的因素将会被减至最低。整个联想的供应链系统将会得到充分的应用。
此外,联想对每一个技术或管理障碍的克服,既意味着应用IT技术的逐渐成熟。SCM在与ERP系统的无缝对接过程中,联想突破了许多技术障碍,获得了《BOM的处理方法》、《销售数据的处理方法》、《用户身份认证》、《系统多进程间的保护》四项国家专利。同以往联想自己产品的专利不同,这是联想第一批在网络应用中的专利,联想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经验积累,为联想未来替国内企业实施SCM打下了基础。
联想SCM的实施目的:
一是做好选择题,进行科学的决策,预测和优化的过程。
二是保证链条各个环节的流畅,避免出现管理学中的“牛鞭效应”导致地延时、失真。
三是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
——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