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书店的差异化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英国出版商联合会(The Publisher Association)今年9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英虚构类电子书销售自2012年1月至6月与2011年同比增长了188%; 其中,在童书类的电子书销售中,虚构类书籍与非虚构类书籍,亦同比增长了171%与128%。与该协会今年5月出版的2011年年报结果相比,英国读者在电子书方面的消费2010年迅速增长了336%。作为目前全英规模最大的图书零售商,亚马逊(英国)也在今年8月向媒体表示,自今年开始其Kindle方面的销售量已超过纸质图书。抛开无形的统计数据,如今,手持阅读器(大多数都是Kindle)的读者在英国随处可见,甚至在大学附近也经常可以在咖啡座里看到老太太颤颤巍巍从挎包里拿出一个阅读器打发时间。
  在电子书普及和网络书店飞速发展的英国,实体书店面临的生存问题并不比眼下中国的实体书店来得更轻松。然而值得称道的是,不管是实体书店的铁杆粉丝读者,还是书业相关的从业人员,甚至是实体书店的经营者,几乎没有人把目前实体书店面临的危机“归罪”于科技和商业模式带来的行业变革。相反,在实体书店的经营和营销上,无论是大型连锁书店还是店面超小的独立书店,都极尽所能做出努力。从Waterstone、WHsmith以及座落在爱丁堡的独立书店Fruitmarket Gallery,借他乡之石,一窥英国书店在差异化经营方面的特色,也希望带给中国同业启发和借鉴。
  大型连锁书店Waterstone:个性化设置门店,并积极涉足电子阅读经营
  拥有30年品牌历史的Waterstone书店,于1981年在伦敦开设首家书店,迄今几乎是全英唯一“硕果仅存”的“高街”连锁书店——除了几家在海外的门店外,其他300余家书店均开设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或内嵌在购物中心或大学学区里。但正如其官方网站上所介绍的,300家分店没有哪两家是完全一样的——各个门店无论是在店内销售的书籍品种和周边产品的选择,还是店内陈列、橱窗摆设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精细地结合了自己所在区域的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同时自身也在电子阅读以及电商方面做出了各种博弈和探索。
  以开设在爱丁堡王子大街的一家Waterstone为例,这家书店的位置紧邻老城火车站,正对着著名的爱丁堡城堡,可以说是每位到爱丁堡的游客的必经之地。故此,该书店一楼一整面墙面积的书架全部销售有关苏格兰地理、历史、人文主题的书籍,且以印刷精美的大幅画册为主。同时,在店面中心位置“平铺”推荐的展台上,相比较其他位置的Waterstone书店,更注重作者的国际化以及推广英国本土的阅读品牌——无论是村上春树的畅销力作、华裔厨师教读者如何烹饪中式料理的菜谱还是布克奖推荐图书,都被重点推荐。同时,在人来人往书店的门前,临街的空地上不仅摆了重点提示内设咖啡座位、提供免费WIFI的广告黑板,甚至直接立出了一般只有旅游纪念品店才大张旗鼓销售的旅游明信片——相比较而言,虽然其他Waterstone书店几乎每家店都有销售当地的明信片,但一般明信片货架只被安排在店内不太起眼的位置。
  而另一方面,Waterstone 在网络发展以及电子书方面的商业探索,则更让人对这家品牌书店的胆识肃然起敬。与中国目前至少在普遍舆论上实体书店与电子阅读器的对立关系相反,今年五月起,Waterstone宣布与亚马逊Kindle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尽管双方对于公众均未公开合作细节,但9月底起,全英的Waterstone书店入口处都可见到Kindle阅读器即将登陆Waterstone门店销售的海报广告。10中旬后,更是几乎所有的Waterstone书店店内都推出了专门陈列Kindle的柜台。与此同时,Waterstone的自家官方网站上,也同样开设了电子书的销售业务——只是所销售的电子书的格式均为Epub或PDF,且标记不与Kindle 兼容。
  旅行书店巨头WHsmith: 多样化经营“从书店”到“交通枢纽的小百货”
  英国书店的另一巨头是WHsmith plc。WHsmith 集团下设WHsmith Travel Limited 和WHsmith Hight Street Limited 两个机构,前者几乎垄断了全英机场、火车站、加油站以及公车站附近的书店业务,一个旅客一踏入英国,还未出机场,就不断与其相遇。而后者,虽然往往开设在地理位置与Waterstone非常靠近的地方,但经营风格迥异——尽管其拥有最早创立于1792年的伦敦这样的惊人历史,但从其店面的经营风格上几乎没有类似Waterstone的人文范儿,甚至花哨的经营风格在英国的高校专攻出版专业的一些本土学生心中“都算不上是一个书店”。但是WHsmith 的确是一个书店,且很成功——其2009年、2010 年、2011年三年的年报显示,WHsmith Travel Limited 的利润三年从4800万英镑持续增长到了5700万英镑,而WHsmith Hight Street Limited的利润也从4700万英镑持续增长到了5200万镑。
  从WHsmith近年的年报中得知,与其说WHsmith的目标做一家最流行的连锁书店,不如说其更大的理想是做一个无所不在的“旅客百货店”。直至2011年,WHsmith Travel Limited 在英国本土和海外共拥有619家实体书店,其中超过549家是开设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附近。为了迎合旅途中的消费者(在WHsmith的战略里,“读者”一词显然过于局限)的消费需求,每一家WHsmith书店中书架只占整个店面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货架则留给了零食、饮料、旅行纪念品甚至贺卡。相反WHsmith Hight Street Limited 旗下的高街店,除了畅销书外,更多地经销文具,甚至与其他商铺联营——比如在斯特灵郡市中心的购物中心里的一家WHsmith书店,商铺竟然租在全城唯一的邮局的一楼——这就意味着,这个城市所有要去邮局办事的人,必须先要进入到WHsmith书店,穿过其重点推荐或发布着诱人折扣的书架——从而有效提高顾客到达书店店面的客流量;而另一家则“准确无误”的开设在了该城市火车站检票口旁边,正对着火车站的入口。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WHsmith和Waterstone 这两家经营理念和目标完全不同的书店,并未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但WHsmith 与日本乐天(Rakuten)旗下的阅读器Kobo的确在今年4月——早于Waterstone宣布与亚马逊Kindle合作前的一个月,对外公布了两家的合作计划。目前,无论是WHsmith Travel Limited还是WHsmith Hight Street Limited,全英1000多家WHsmith的实体店内的显著位置,都可见到Kobo阅读器的重点推广专柜。且在WHsmith的官网上,与Waterstone除与Kindle的合作外亦独立销售自己的电子书不同,WHsmith官网上的ebook栏目,只销售Kobo版的电子书。同时WHsmith的官方网站上也开辟了销售不同版本型号的Kobo阅读器的专门页面。
  小型独立书店:通过特色经营和主题活动增加品牌影响力
  与动辄成百上千家连锁店的Waterstone、WHsmith不同, Fruitmarket Gallery只是“理论上”座落在爱丁堡城堡和老城火车站附近,但实际上是一家有些僻静的小书店,其目标顾客是对视觉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尽管书店内的书架只有四座,书籍品种也基本偏重于摄影、绘画之类的视觉艺术,一楼只有目测不到15平米作为图书销售区域的小小艺术书店,在它的二楼却有一个大约100平米左右的艺术展览空间,每个月几乎不间断地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同时在这家书店的一楼入口处,摆放了大量近期同城艺术活动的海报和手册。而与一楼收款台相连的,则是书店自营的咖啡馆——根据书店在Facebook上的介绍,这个小咖啡馆经常推出翻新的简餐菜单。
  由于并非Waterstone、WHsmith这样媒体关注的“书店大鳄”,很难找到能反映这个书店经营状况的具体数据,但是通过持续三天的拜访,以及观察其在社交媒体上与粉丝的互动,不难看出这家小书店的推广策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家小书店与前文所提到的两家大店一样,超越了图书销售本身,通过对自身核心消费者的消费兴趣的精准定位,支持与核心消费者兴趣吻合的艺术活动、举办主题展览来提高书店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同时,其自营咖啡馆物美价廉且品种丰富的菜单,也吸引了大量周围的居民来此用餐、小聚——从而不仅增加了书店的盈利模式,也有效提高了潜在顾客到达书店的概率。
  以上是英国实体书店在差异化经营和电子阅读方面的一些商业探索,尽管国情不同、环境不同,仍希望可以对国内的实体书店有抛砖引玉的启发。当“去xxx书店买一本书,留住xxx书店”的活动不时在网络上兴起,当不时有书业周边从业人员感叹城市发展对书店的挤压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可以公平地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行业其实都和实体书店一样,不停地面临着科技与商业模式发展带来的行业变迁?当被众多爱书人感慨的独立书店一再迁址,在“好书店不畏流浪”这样读起来既有些悲壮又稍许矫情的标语下,我们是否也可以想一想,其实任何一家书店,或者说任何一门生意,都不可能靠消费者的同情心和不变的忠诚度生存下去。又或者,当一个媒体人说“诚品进香港我不羡慕,进不进内地Let It Be,那样的项目类似书店Shopping MaIl,以书的名义做周围生意。我只关心那些散落在街巷的独立小书店能否存活,它们不是奥运会举办权,而是一座城市的人文金牌数。”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想到:书店做周边生意无可厚非,毕竟养一个书店的艰难众所都知。纯靠卖书和文化活动的书店的确高雅、有姿态,但是如果生存都生存不下去了,尝试换一个姿态也许并非丑到不可接受。小书店的存活,除了爱它的人的支持,也一定是需要它自己去主动尝试新的经营方式、探寻活路。
其他文献
9月22日,初秋时节的台中,天气微阴而炎热。坐落于台中市西区五权西二街的东海书苑,是中台湾老字号的人文书店。书店的一楼藏有不少人文社科类的好书,还设有雅座供客人阅读、休憩、喝茶聊天。从书店一楼尽头的楼梯蜿蜒上到二楼,是今天活动的场地。不大的空间,约莫二三十坪的场地,还有一些文学书与简体书坐落其间,显得雅静。  行前已经大略得知,今天的“编辑带读”活动,并不会有太多人参加。报名全程的读友只有五位。一
期刊
香港电影的文化生产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可谓乍暖还寒,被拍滥及谈滥的合拍模式,昙花一现的新生代浪潮力量,《桃姐》、《夺命金》、《天水围的日与夜》及其所承载的高出所应负担期许的价值坐标,这一切,都令得香港电影批量类型片维持工业进而文化良性循环的面目在今日变得扑朔迷离,是工业本身的位移,亦成为文化批评意义上一道难说分明的沟壑。  此所以(“此所以”这三个字亦在书中反复出现,成为汤祯兆文笔的个人显著标签)
期刊
2012年4月15日这天,过去二十年来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小咖啡馆、文教产业及书店业者群聚最为密集的台大公馆(温罗汀)商圈终于首度出现了一家无论档次与服务质量均足以媲美日本东京神保町“小宫山”等级的“Antique bookstore”(古书店)。  就在“真理堂”教会大楼旁“西雅图咖啡”二楼,举目即见书店的大片玻璃橱窗正对着台大校园新生南路侧门入口,即便是偶然经过的路人都能隐约感受满室书香呼之欲出,
期刊
2012年9月18日,晚上7点,机器轰鸣的印刷车间,在厂长、车间主任、机长及印刷工人的共同注目下,责任印制和我在精挑细选出来的封面色样上分别签下自己的名字。凝视着封面上文茜的盈盈双眼,历经三十多天的努力和等待,直到此刻,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相视而笑。  距离上一本书《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出版不到四个月,中信出版社又隆重推出台湾知名媒体人、社会观察家陈文茜的最新力作《文茜的百年驿站》。前一本书的主题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个平庸的少女,她在台北永和长大。镜子里,总觉得自己不够美,她没有魔镜,只有叫做吊桥的胸罩,不问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因为她相信自己根本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她在广告公司扮演着网络上的别人,她有点迟疑,却不得不被时间被岁月被人生在背后推着,恶意的手肘架了她一个又一个拐子,跌跌撞撞,一跛一跛、无可挽回地变成大人……  从《少女核》到《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字面上看起来,从一
期刊
著名奇幻作家、《鬼妈妈》作者尼尔·盖曼八岁起就爱读詹姆斯·瑟伯的童话,时隔四十年后的2008年,在为“纽约评论50本童话”书系重版的《13只钟》作序时,盖曼依然盛赞此书,他评价说:“这不是一个童话,不是一首诗,也不是寓言、神话、小说或笑话。”他认为,它就像瑟伯写到的“似乎从未有人见过的……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东西”。犹如江湖独门剑术,世人知其好、又难言其所以好。同样收列在上述书系的还有被称为纯粹瑟伯
期刊
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以此比拟金钱的威力强大。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金钱不是万能”(只是没钱的确万万不能)。两派人马僵持不下,各自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然而,能够两派僵持不下,互相激辩的时代,似乎逐渐远去了。这年头,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万万不能”的人,远胜过“金钱不是万能”。就算金钱不是万能(例如还是没办法买到绝症的解药),但也快要无所不能了。看看下面的例子: 
期刊
我喜欢阅读,每年花在实体或网络的阅读时数和作品数,在台湾总人口或华语地区总人口,应该可以挤进前面百分之一行列。但在数字世界中,我还不够快;或者,更精确地说,我还被“嫌”不够快。  奥多比(Adobe Systems ,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电脑软件公司)台湾分公司销售技术顾问夏荣庆,在一篇博文中说:“科技产业走向倍数发展不仅是这两年的事,主流关键技术的变革、市场趋势的改变,往往以季甚至月作单
期刊
独立漫画虽然小众,但在欧美国家蓬勃发展,出版社或美术馆甚至将其作为一种当代艺术来出版和展览。而大陆似乎一直不见响动。大陆市场的漫画长期以日本或商业漫画为主,直到2010年,一部名为《SC3》的独立漫画集在法国安古兰漫画节获“另类漫画大奖”,大家才恍然惊觉大陆独立漫画“突如其来”的风采,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  SC,是“SPECIAL COMIX(特别的漫画)”的意思。第一册《SC》,采用的是“ST
期刊
前不久,光合作用书店因债务问题被一伙供應商哄抢,而导致全盘休业,在业界、政府主管部门、读者心目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来了不少话题。人们更多的是报以惋惜和同情,惋惜的是光合作用从厦门出发,成为民营书业的一朵奇葩,白领阶层的私人书房,读者心目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路走来不容易。同情的是歇业也并非光合不努力,而是大环境出了问题。网络书店等各种新兴平台不断分流读者,使得光合作用往日风光不再;物价,特别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