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不问出处,私募一切靠业绩说话,公募转投私募的名单很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风顺水”
离职不久后,原华夏基金的元老级基金经理孙建东终于正式亮相私募界。孙建东于2010年3月成立了北京鸿道投资有限公司,并与山东信托合作发行首只私募产品“鸿道1期”。
2009年“私奔”成潮,让公募基金痛失诸如张益驰、梁钧、郑拓和李旭利等元老级干将,2010年一季度,华夏两名老将孙建东和张龙几乎同时辞职。
不管是为了追求物质收入还是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投奔私募的公募人士对外宣称的原因之一是:这样可以把投资当作自己的“事业”。
不过,从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只是轻轻一跃,但却失去制度温床的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公募基金明星经理渐渐与世沉沦,泯然众人。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尚淮认为,“一般来说,公募大佬转型后,凭借其过往业绩和号召力,产品募集都相当顺利,但要经历一个适应期,这一阶段对业绩会有所影响,部分人很难再现公募基金时的辉煌。”
规模与业绩
“公募派”明星出身的私募们在发行市场上总是会受到“优待”,在信托证券账户成为稀缺品的时代,他们能够轻松发行产品。
有着20多亿资产管理规模的从容投资由原上投摩根的投资总监吕俊掌管;原华夏优势增长的基金经理张益驰,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成立了6期信托计划;原长盛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田荣华执掌的深圳的武当资产产品已达17只,规模超过20亿元。
北京星石投资由曾任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的江晖执掌,旗下产品也达到了19只。2008年大跌中,星石旗下3只产品获得超过4%的正收益,分别排名2、3、4位,让投资者见识了什么叫“绝对收益”。
2009年第三季度,由曾任南方基金、交银施罗德等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和基金经理的李旭利执掌的“重阳3期”成功发行,规模达11.5亿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只私募信托。上海重阳投资虽然其管理的产品只有五期,但资金规模却是全国阳光私募基金之首,已超50亿元。
不过,“规模”素有“私募业绩杀手”之称。阳光私募的风格在于灵活,由于规模的增大,影响到私募的灵活性。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私募研究员肖永结认为,“在规模的上升过程中,如果投研团队未相应进行合理的扩充,仍单一依赖于一位有‘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核心人物,或其操作风格对交易换手及资金进出灵活性要求较高,或投研核心人物同时身兼营销等职位,以致不能专心于投研等,则管理规模的扩大可能使基金风格出现漂移,并对基金业绩将有不利影响。”
“当我们的资金管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停止募集,集中精力做好业绩,同时也会增加我们的投研队伍。”一位国内规模较大的公募派私募基金总经理表示。
“我们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力和规模是匹配的。”李旭利对记者说,重阳看重投资能力和规模之间的关系。
“公募派”难居“塔尖”
2008年的巨熊和随之而来的2009年的大涨,将每一个阳光私募的投资团队都暴露在烈日下烘烤。英雄不问出处,私募一切靠业绩说话,公募转投私募的名单很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顺风顺水”。
原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嘉实主题精选基金经理王贵文恐怕就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他2007年初涉私募即遭滑铁卢,旗下5只产品中,有4只产品至今都低于1元。2009年高调入市的“重阳3期”,成立半年来净值只有1.2088元,在316只产品中业绩排名第55。极端的例子如2009年年底,成立于2007年5月的三羊资产管理公司,因股权PE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四只阳光私募基金产品被清盘。其掌门人,也深陷各种负面传闻之中。
“从中长期的表现来看,公募派私募仍然略输于券商派私募。”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尚淮表示。
在期满两年的产品中,新价值罗伟广旗下的新价值2期比公募派私募的领头羊尚雅3期52.27%的收益率高出一倍;券商出身的邓继军、李华轮、乔斌旗下产品的业绩表现也优于公募派业绩居前的尚雅的石波、武当的田荣华、淡水泉的赵军。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私募研究院肖永洁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从近1年的业绩情况看,截止到3月底,公募派基金经理的平均收益率是29.33%,跑输指数、券商和民间派。”
记者注意到,公募派领头羊石波管理的“尚雅4期”的收益比券商派罗伟广管理的“新价值2期”的收益低了20%。
而从一个相对较短的期限来说,如2010年的一季度,公募派的表现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整体业绩有很大的提高。
“几乎全部的公募派出身的私募在一季度都获得了正收益,这点是很重要的。其中江晖管理的星石系产品,虽然收益不高,但是却表现出难得的一致性。”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尚淮对《财经国家周刊》说。
另一方面,公募派私募的业绩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从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提供的榜单上看,原泰达荷银基金经理李泽刚以23.19%的收益率摘下2010年一季度的冠军,但武当资产旗下多个产品一季度表现不佳,跌幅多集中在5%左右,排名比较靠后。
角色转换难题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过往的从业背景对投资理念、投资操作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肖永洁说,公募派基金经理在投资理念的转换方面需要的时间长于券商和民间派。一是从相对收益转到绝对收益,公募讲的是排名,是业绩比较基准,而私募更看重绝对收益;二是从管理大资金到管理小资金,从投资策略到投资标的的选择都会发生变化,包括基金经理心态上的落差。
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在投资流程、风控管理方面更加系统和规范,在硬件设施方面也愿意投入,包括专门的交易室、监控设备等。此外,公募派基金经理普遍会自上而下进行资产配置,分散投资标的进行组合管理,部分公募派明确表示不投ST或创业板等高风险股票。
尽管有着明显的优势,转投私募的“公募派”人士依然会有一段“阵痛期”。
“投资风格会发生彻底颠覆。公募的玩法只关注上涨,追趋势;但在私募,首先要考虑的是下行空间有多大,上涨时想到的是风险。”国内一位曾有十多年公募基金从业经验的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说,“刚到私募来的时候,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总是会困惑,到底是坚持最初确定的私募投资策略,还是延续公募时期的追逐热点?”
“私募基金目前处在监管的边缘地带,在操作和管理方面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老鼠仓不是公募的专利,其实私募基金同样存在,比如说资金操作的不透明等等。”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基金研究员钟雨芩告诉记者,“即使是‘公募派’出身的私募也未必就敢说没有上述问题。”
离职不久后,原华夏基金的元老级基金经理孙建东终于正式亮相私募界。孙建东于2010年3月成立了北京鸿道投资有限公司,并与山东信托合作发行首只私募产品“鸿道1期”。
2009年“私奔”成潮,让公募基金痛失诸如张益驰、梁钧、郑拓和李旭利等元老级干将,2010年一季度,华夏两名老将孙建东和张龙几乎同时辞职。
不管是为了追求物质收入还是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投奔私募的公募人士对外宣称的原因之一是:这样可以把投资当作自己的“事业”。
不过,从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只是轻轻一跃,但却失去制度温床的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公募基金明星经理渐渐与世沉沦,泯然众人。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尚淮认为,“一般来说,公募大佬转型后,凭借其过往业绩和号召力,产品募集都相当顺利,但要经历一个适应期,这一阶段对业绩会有所影响,部分人很难再现公募基金时的辉煌。”
规模与业绩
“公募派”明星出身的私募们在发行市场上总是会受到“优待”,在信托证券账户成为稀缺品的时代,他们能够轻松发行产品。
有着20多亿资产管理规模的从容投资由原上投摩根的投资总监吕俊掌管;原华夏优势增长的基金经理张益驰,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成立了6期信托计划;原长盛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田荣华执掌的深圳的武当资产产品已达17只,规模超过20亿元。
北京星石投资由曾任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的江晖执掌,旗下产品也达到了19只。2008年大跌中,星石旗下3只产品获得超过4%的正收益,分别排名2、3、4位,让投资者见识了什么叫“绝对收益”。
2009年第三季度,由曾任南方基金、交银施罗德等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和基金经理的李旭利执掌的“重阳3期”成功发行,规模达11.5亿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只私募信托。上海重阳投资虽然其管理的产品只有五期,但资金规模却是全国阳光私募基金之首,已超50亿元。
不过,“规模”素有“私募业绩杀手”之称。阳光私募的风格在于灵活,由于规模的增大,影响到私募的灵活性。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私募研究员肖永结认为,“在规模的上升过程中,如果投研团队未相应进行合理的扩充,仍单一依赖于一位有‘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核心人物,或其操作风格对交易换手及资金进出灵活性要求较高,或投研核心人物同时身兼营销等职位,以致不能专心于投研等,则管理规模的扩大可能使基金风格出现漂移,并对基金业绩将有不利影响。”
“当我们的资金管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停止募集,集中精力做好业绩,同时也会增加我们的投研队伍。”一位国内规模较大的公募派私募基金总经理表示。
“我们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力和规模是匹配的。”李旭利对记者说,重阳看重投资能力和规模之间的关系。
“公募派”难居“塔尖”
2008年的巨熊和随之而来的2009年的大涨,将每一个阳光私募的投资团队都暴露在烈日下烘烤。英雄不问出处,私募一切靠业绩说话,公募转投私募的名单很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顺风顺水”。
原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嘉实主题精选基金经理王贵文恐怕就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他2007年初涉私募即遭滑铁卢,旗下5只产品中,有4只产品至今都低于1元。2009年高调入市的“重阳3期”,成立半年来净值只有1.2088元,在316只产品中业绩排名第55。极端的例子如2009年年底,成立于2007年5月的三羊资产管理公司,因股权PE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四只阳光私募基金产品被清盘。其掌门人,也深陷各种负面传闻之中。
“从中长期的表现来看,公募派私募仍然略输于券商派私募。”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尚淮表示。
在期满两年的产品中,新价值罗伟广旗下的新价值2期比公募派私募的领头羊尚雅3期52.27%的收益率高出一倍;券商出身的邓继军、李华轮、乔斌旗下产品的业绩表现也优于公募派业绩居前的尚雅的石波、武当的田荣华、淡水泉的赵军。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私募研究院肖永洁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从近1年的业绩情况看,截止到3月底,公募派基金经理的平均收益率是29.33%,跑输指数、券商和民间派。”
记者注意到,公募派领头羊石波管理的“尚雅4期”的收益比券商派罗伟广管理的“新价值2期”的收益低了20%。
而从一个相对较短的期限来说,如2010年的一季度,公募派的表现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整体业绩有很大的提高。
“几乎全部的公募派出身的私募在一季度都获得了正收益,这点是很重要的。其中江晖管理的星石系产品,虽然收益不高,但是却表现出难得的一致性。”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尚淮对《财经国家周刊》说。
另一方面,公募派私募的业绩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从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提供的榜单上看,原泰达荷银基金经理李泽刚以23.19%的收益率摘下2010年一季度的冠军,但武当资产旗下多个产品一季度表现不佳,跌幅多集中在5%左右,排名比较靠后。
角色转换难题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过往的从业背景对投资理念、投资操作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肖永洁说,公募派基金经理在投资理念的转换方面需要的时间长于券商和民间派。一是从相对收益转到绝对收益,公募讲的是排名,是业绩比较基准,而私募更看重绝对收益;二是从管理大资金到管理小资金,从投资策略到投资标的的选择都会发生变化,包括基金经理心态上的落差。
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在投资流程、风控管理方面更加系统和规范,在硬件设施方面也愿意投入,包括专门的交易室、监控设备等。此外,公募派基金经理普遍会自上而下进行资产配置,分散投资标的进行组合管理,部分公募派明确表示不投ST或创业板等高风险股票。
尽管有着明显的优势,转投私募的“公募派”人士依然会有一段“阵痛期”。
“投资风格会发生彻底颠覆。公募的玩法只关注上涨,追趋势;但在私募,首先要考虑的是下行空间有多大,上涨时想到的是风险。”国内一位曾有十多年公募基金从业经验的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说,“刚到私募来的时候,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总是会困惑,到底是坚持最初确定的私募投资策略,还是延续公募时期的追逐热点?”
“私募基金目前处在监管的边缘地带,在操作和管理方面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老鼠仓不是公募的专利,其实私募基金同样存在,比如说资金操作的不透明等等。”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基金研究员钟雨芩告诉记者,“即使是‘公募派’出身的私募也未必就敢说没有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