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体,具有文化内涵丰富,情感饱满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教师应该有效渗透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得到更多宝贵的收获。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将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
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而古诗词不仅在语言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还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并且情感隐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入手点。至于如何去实践,还需要细致的摸索。
1.品读字词,促进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养是对生字生词等的识认和理解。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今汉字、词句的变化,把字词放在课文情境和时代背景中进行理解,加深他们对字词和词义变迁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们熟悉的字,在古诗词中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表达了特定的情感,鉴赏和理解文字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古诗词内涵与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由表及里,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为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打下第一步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江雪》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也可以选出几位学生大声朗读,做到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随后逐一分析“千”与“万”、“孤”与“独”、“绝”与“灭”、“翁”与“雪”等字,“千山”与“万径”、“孤舟”与“独钓”等词的含义,帮助其认知和理解字词的运用
2.品读内容,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理解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事,但这也恰恰是古诗词教学训练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一大优势。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加大辅助和引导力度,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如同样是关于垂钓,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截然不同于柳宗元《江雪》中的孤寂和寒冷,他通过“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描绘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的美好景象。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诗词内容的描述和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训练他们的文字欣赏能力。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诵读,再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张志和,感受眼前的暮春景色并说出来。此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品读和描绘,品读欣赏展现作者内心超然、追求自由的词句。
3.展开想象,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
古诗词描写的画面以及作者的情感都需要学生通过感悟和想象才能理解,这本身就是一项带有想象色彩的学习活动,不能被书本中的内容束缚住了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促进他们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设你是杜甫,此时你身在梓州,却心归故乡,你的心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这一路上,你的见闻感受是什么,试着去描述?杜诗有一大特色,便是诗人善于将主观感受体现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尽管本诗的情感是喜于言表,诗人的还乡想象与实景描绘相统一,句句递进,将诗中的“喜”推向了极致。学生通过想象一路见闻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或是战乱流离带给人民的苦难,或是思乡之苦归乡之切。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展开想象,一方面锻炼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了学生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
4.抓住情感,培植文化感受能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与体现。单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是不能形成核心素养的,需要将它们产生联系,使之整合,形成核心素养[3]。古诗词是最具文化代表性的一类文学作品,尽管它在内容上极简,但却在简短的文字背后包含着纵横捭阖的情感,彰显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化色彩。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渗透和彰显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之一。透过文字,我们要展现家国情怀,民风民俗,让学生透过古诗词接触到传统社会,学习文化、礼仪,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局限于文本,这既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反映,只有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将古诗词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才能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才华走向情怀,从历史走向未来。如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一期播出后,我们就教会学生学习《苔花》这首诗,结合节目中贵州省石门坎小学支教老师梁俊所言“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告诉学生:“只要不放弃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苔花》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意向”这样一种不屈的精神,它继承、弘扬和放大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和情怀,“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勉励,更是骄傲。
5.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着手点,教师要从古诗词的语言、情感、内涵等方面着手,制定出系统化的教学目标,层层落实,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及文化品格得到提升。每一篇古诗词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教师要运用优质性策略,完成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任务。以上方法还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仅供教师们参考。
参考文献
[1]呼碧霞.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精准落地:以《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18(15):32-34.
[2]施晔炯.古詩词拓展:给孩子的心灵点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拓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68-69.
[3]张恩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31):60-61.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
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而古诗词不仅在语言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还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并且情感隐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入手点。至于如何去实践,还需要细致的摸索。
1.品读字词,促进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养是对生字生词等的识认和理解。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今汉字、词句的变化,把字词放在课文情境和时代背景中进行理解,加深他们对字词和词义变迁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们熟悉的字,在古诗词中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表达了特定的情感,鉴赏和理解文字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古诗词内涵与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由表及里,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为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打下第一步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江雪》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也可以选出几位学生大声朗读,做到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随后逐一分析“千”与“万”、“孤”与“独”、“绝”与“灭”、“翁”与“雪”等字,“千山”与“万径”、“孤舟”与“独钓”等词的含义,帮助其认知和理解字词的运用
2.品读内容,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理解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事,但这也恰恰是古诗词教学训练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一大优势。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加大辅助和引导力度,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如同样是关于垂钓,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截然不同于柳宗元《江雪》中的孤寂和寒冷,他通过“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描绘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的美好景象。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诗词内容的描述和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训练他们的文字欣赏能力。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诵读,再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张志和,感受眼前的暮春景色并说出来。此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品读和描绘,品读欣赏展现作者内心超然、追求自由的词句。
3.展开想象,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
古诗词描写的画面以及作者的情感都需要学生通过感悟和想象才能理解,这本身就是一项带有想象色彩的学习活动,不能被书本中的内容束缚住了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促进他们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设你是杜甫,此时你身在梓州,却心归故乡,你的心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这一路上,你的见闻感受是什么,试着去描述?杜诗有一大特色,便是诗人善于将主观感受体现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尽管本诗的情感是喜于言表,诗人的还乡想象与实景描绘相统一,句句递进,将诗中的“喜”推向了极致。学生通过想象一路见闻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或是战乱流离带给人民的苦难,或是思乡之苦归乡之切。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展开想象,一方面锻炼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了学生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
4.抓住情感,培植文化感受能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与体现。单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是不能形成核心素养的,需要将它们产生联系,使之整合,形成核心素养[3]。古诗词是最具文化代表性的一类文学作品,尽管它在内容上极简,但却在简短的文字背后包含着纵横捭阖的情感,彰显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化色彩。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渗透和彰显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之一。透过文字,我们要展现家国情怀,民风民俗,让学生透过古诗词接触到传统社会,学习文化、礼仪,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局限于文本,这既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反映,只有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将古诗词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才能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才华走向情怀,从历史走向未来。如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一期播出后,我们就教会学生学习《苔花》这首诗,结合节目中贵州省石门坎小学支教老师梁俊所言“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告诉学生:“只要不放弃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苔花》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意向”这样一种不屈的精神,它继承、弘扬和放大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和情怀,“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勉励,更是骄傲。
5.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着手点,教师要从古诗词的语言、情感、内涵等方面着手,制定出系统化的教学目标,层层落实,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及文化品格得到提升。每一篇古诗词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教师要运用优质性策略,完成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任务。以上方法还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仅供教师们参考。
参考文献
[1]呼碧霞.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精准落地:以《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18(15):32-34.
[2]施晔炯.古詩词拓展:给孩子的心灵点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拓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68-69.
[3]张恩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3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