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2日起,全国各地2018年高考成绩相继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开始。对于全国900余万考生而言,选择哪个城市、哪所学校、哪个专业,不仅决定了今后4年在哪里学习生活,更将影响一生的职业方向。
站在高考的十字路口,如何做好人生的重要选择题,相信考生们既憧憬又彷徨,答题之前,不妨先来听听两位“过来人”的故事——
今天的你,是否感谢曾经的你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学城的58众创空间,是互联网企业的聚集地,网红学院——“大圣文化”就坐落于此。创始人陈胜波早年毕业于岳阳师范学院,此前,他在广州开办了一家艺术培训学校;2014年,他回到长沙创业,用在线课堂“微课圈”将北京的名师资源引入湖南;2017年,陈胜波创办了“大圣文化”,培养有专业素养、懂网络的职业“网红”。
“我对教育的情感很深,这些年的创业项目,一直在围着‘教育’行业打转。”陈胜波说。
2005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莫磊,却选择了一条看似和专业背道而驰的创业之路。大学毕业后,莫磊先后在阿里巴巴、中联重科等企业工作。2014年底,莫磊辭掉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益阳创办了家庭农场,加盟电商平台,并注册了“董大娘”品牌,不久前,莫磊考取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莫磊说,在农村做电商,并没有离开他的老本行,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带领乡亲致富,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没有站上三尺讲台的陈胜波,在网络的世界里帮助更多“学生”学有所成;没有奋战在IT行业的莫磊,却利用互联网,在农村干出了一番新天地。今天的他们并不后悔曾经的专业选择。
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永远的冷热
高考结束后,记者在长沙市随机采访了20余位考生和家长,请他们谈谈对专业选择的看法,他们大多数认为,金融、法学、医学、计算机等专业,仍是“热门、有前景、让人看好”的专业。
实际上,高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均是动态的,专业的冷与热、好与坏,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评判标准。
如哲学专业,被戏称为“调剂专业的收容所”。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被调剂”到哲学专业。但北京市教委此前发布的一份《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仅2016年,北京地区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就业中,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最高,达到了99.02%。
与哲学专业相比,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物联网等曾经炙手可热的“爆款”专业,却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的危机。今年年初,全国最早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停止物联网招生并撤销该专业,据了解,2017年该校计算机学院二年级分流时,选择物联网的只有14人。
没选对,不妨再来一次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大学生专业选择题做得不合适,还有“备选答案”。
今年高招,多所高校推出了“零门槛转专业”政策。记者致电湖南大学招生处,了解到该校本科生也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一是大一学年末,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转专业;二是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学生前两年按招生大类培养,大二学年末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在专业大类覆盖的专业中自主选择一个专业学习。
除了转专业“重新开始”,多所高校允许学生跨学院、跨学科辅修第二专业,平衡专业选择上的两难。如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多前年就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辅修专业,招收在校在读本科学生。
显然,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再是铁板一块,高校通过多种灵活的渠道,为学生提供调整专业的机会,提供辅修课程,只要有学习的需求,就有满足需求的学习平台。
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专业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预期也在变化之中,那么,眼下的志愿填报,有没有可以遵循的依据?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袁春龙建议,考生可以从生涯发展的角度做好志愿填报。首先,充分了解要报考的专业和大学,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充足,建议去大学现场体验,或者通过学长学姐了解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结合度更高的专业,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洞察社会及专业发展的轨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西南林业大学的张卓亚老师更加赞同如下观点:“成功的关键不是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而是怎么读。”在她看来,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回到文章开头,陈胜波和莫磊的大学专业,不过是为他们的人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底色,从大学毕业到成功创业的十余年间,他们用日益拓宽的眼界和日渐深厚的个人能力,在这层底色上绘就了靓丽的风景。
或许对于眼下正踟蹰焦虑的考生,相信自己的选择,踏实走好脚下的路,同时记得仰望星空,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道。
站在高考的十字路口,如何做好人生的重要选择题,相信考生们既憧憬又彷徨,答题之前,不妨先来听听两位“过来人”的故事——
今天的你,是否感谢曾经的你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学城的58众创空间,是互联网企业的聚集地,网红学院——“大圣文化”就坐落于此。创始人陈胜波早年毕业于岳阳师范学院,此前,他在广州开办了一家艺术培训学校;2014年,他回到长沙创业,用在线课堂“微课圈”将北京的名师资源引入湖南;2017年,陈胜波创办了“大圣文化”,培养有专业素养、懂网络的职业“网红”。
“我对教育的情感很深,这些年的创业项目,一直在围着‘教育’行业打转。”陈胜波说。
2005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莫磊,却选择了一条看似和专业背道而驰的创业之路。大学毕业后,莫磊先后在阿里巴巴、中联重科等企业工作。2014年底,莫磊辭掉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益阳创办了家庭农场,加盟电商平台,并注册了“董大娘”品牌,不久前,莫磊考取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莫磊说,在农村做电商,并没有离开他的老本行,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带领乡亲致富,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没有站上三尺讲台的陈胜波,在网络的世界里帮助更多“学生”学有所成;没有奋战在IT行业的莫磊,却利用互联网,在农村干出了一番新天地。今天的他们并不后悔曾经的专业选择。
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永远的冷热
高考结束后,记者在长沙市随机采访了20余位考生和家长,请他们谈谈对专业选择的看法,他们大多数认为,金融、法学、医学、计算机等专业,仍是“热门、有前景、让人看好”的专业。
实际上,高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均是动态的,专业的冷与热、好与坏,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评判标准。
如哲学专业,被戏称为“调剂专业的收容所”。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被调剂”到哲学专业。但北京市教委此前发布的一份《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仅2016年,北京地区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就业中,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最高,达到了99.02%。
与哲学专业相比,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物联网等曾经炙手可热的“爆款”专业,却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的危机。今年年初,全国最早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停止物联网招生并撤销该专业,据了解,2017年该校计算机学院二年级分流时,选择物联网的只有14人。
没选对,不妨再来一次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大学生专业选择题做得不合适,还有“备选答案”。
今年高招,多所高校推出了“零门槛转专业”政策。记者致电湖南大学招生处,了解到该校本科生也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一是大一学年末,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转专业;二是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学生前两年按招生大类培养,大二学年末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在专业大类覆盖的专业中自主选择一个专业学习。
除了转专业“重新开始”,多所高校允许学生跨学院、跨学科辅修第二专业,平衡专业选择上的两难。如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多前年就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辅修专业,招收在校在读本科学生。
显然,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再是铁板一块,高校通过多种灵活的渠道,为学生提供调整专业的机会,提供辅修课程,只要有学习的需求,就有满足需求的学习平台。
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专业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预期也在变化之中,那么,眼下的志愿填报,有没有可以遵循的依据?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袁春龙建议,考生可以从生涯发展的角度做好志愿填报。首先,充分了解要报考的专业和大学,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充足,建议去大学现场体验,或者通过学长学姐了解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结合度更高的专业,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洞察社会及专业发展的轨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西南林业大学的张卓亚老师更加赞同如下观点:“成功的关键不是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而是怎么读。”在她看来,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回到文章开头,陈胜波和莫磊的大学专业,不过是为他们的人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底色,从大学毕业到成功创业的十余年间,他们用日益拓宽的眼界和日渐深厚的个人能力,在这层底色上绘就了靓丽的风景。
或许对于眼下正踟蹰焦虑的考生,相信自己的选择,踏实走好脚下的路,同时记得仰望星空,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