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本文认为,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潜能,语文教育者有必要利用资源,增强实践;注重建构,强化效果;形式多样,有效体验;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体验;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047-02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潜能,语文教育者有必要利用资源,增强实践;注重建构,强化效果;形式多样,有效体验;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1 利用资源,增强实践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以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全册书共安排了三次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就新课程对七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来看,要达标,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农村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既小,又太旧、太烂,破损不堪。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至三部名著。怎么办呢?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扩展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赵丽宏老师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为广大同学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学生了解文学中的奇妙世界,我们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在班上搞一次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阅读名著活动,教师先列出一百部名著书单,并对一些名著做重点的推荐,然后由学生自己挑选自己要买哪一本,每人买其中一本,让他们家长亲自带领他们到城里去买,这样班上每人都有一本名著,全班至少也有四五十部名著,每人先阅读自己手上的书,看完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换。这样,三年下来,学生的阅读量可以远远超过260万字,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实践活动也落到了实处。
2 注重建构,强化效果
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建构主义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理论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以知识建构主义为核心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加工和改造并赋予现实以独特意义的一种建构,是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如何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诸方面“同化”、“顺应”并建立起新的知识信息、情感价值等诸方面的过程。比如在上《冰心诗三首》时,可以让学生就自身对成功,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来整体感知全文。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上《伟人细胞》时可以根据学生对“男子汉”、“伟人”的认识谈起,结合文中贾里身上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假如你是贾里,你准备怎样去做等。这一切都是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出发,在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与作为认识的客体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方式获得。比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月亮所代表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朗读这首词,让学生谈谈这首词中作者表现了些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思念”,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离别”,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等。实际上在教学中等学生谈完了,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为了深化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可以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找出文章中最让他感动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这样即使学生弄懂了文章,培养了情感,又使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有话可说,同时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3 形式多樣,有效体验
课改进行了两年多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模式,然而对于有些课文来说,这一模式未必就是最佳选择,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中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说的。强调体验性的理由十分明确,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在实际的教学中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生存过程的体验;二是课程文化的体验;三是创造性活动的体验。因此,体验性教学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除了组织一系列文学活动,办班报、校刊、合作交流等活动之外,另一种课堂模式也应当受到重视,即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一件事,这种学习方式轻松、活泼,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班上最调皮、最好动学生的最佳学习舞台。
4 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教师们都明白,教育教学必须转变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而在乡镇中学,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发言,不敢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学生为中心”望而却步,最后只能丢掉以“学生为中心”变回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该怎么办呢?首先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一点可能年青教师做起来比较容易,老教师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年青教师往往会有一种认同感、亲近感,而老教师就不一定。其次是要多和学生交心谈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缩短同学之间的距离,另外就是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比如课前5分钟说话,组织几次辩论赛,把口语交际落实到实处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对不认同的观点说“不”。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体验;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047-02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潜能,语文教育者有必要利用资源,增强实践;注重建构,强化效果;形式多样,有效体验;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1 利用资源,增强实践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以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全册书共安排了三次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就新课程对七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来看,要达标,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农村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既小,又太旧、太烂,破损不堪。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至三部名著。怎么办呢?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扩展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赵丽宏老师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为广大同学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学生了解文学中的奇妙世界,我们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在班上搞一次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阅读名著活动,教师先列出一百部名著书单,并对一些名著做重点的推荐,然后由学生自己挑选自己要买哪一本,每人买其中一本,让他们家长亲自带领他们到城里去买,这样班上每人都有一本名著,全班至少也有四五十部名著,每人先阅读自己手上的书,看完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换。这样,三年下来,学生的阅读量可以远远超过260万字,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实践活动也落到了实处。
2 注重建构,强化效果
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建构主义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理论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以知识建构主义为核心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加工和改造并赋予现实以独特意义的一种建构,是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如何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诸方面“同化”、“顺应”并建立起新的知识信息、情感价值等诸方面的过程。比如在上《冰心诗三首》时,可以让学生就自身对成功,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来整体感知全文。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上《伟人细胞》时可以根据学生对“男子汉”、“伟人”的认识谈起,结合文中贾里身上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假如你是贾里,你准备怎样去做等。这一切都是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出发,在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与作为认识的客体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方式获得。比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月亮所代表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朗读这首词,让学生谈谈这首词中作者表现了些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思念”,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离别”,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等。实际上在教学中等学生谈完了,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为了深化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可以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找出文章中最让他感动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这样即使学生弄懂了文章,培养了情感,又使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有话可说,同时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3 形式多樣,有效体验
课改进行了两年多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模式,然而对于有些课文来说,这一模式未必就是最佳选择,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中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说的。强调体验性的理由十分明确,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在实际的教学中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生存过程的体验;二是课程文化的体验;三是创造性活动的体验。因此,体验性教学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除了组织一系列文学活动,办班报、校刊、合作交流等活动之外,另一种课堂模式也应当受到重视,即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一件事,这种学习方式轻松、活泼,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班上最调皮、最好动学生的最佳学习舞台。
4 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教师们都明白,教育教学必须转变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而在乡镇中学,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发言,不敢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学生为中心”望而却步,最后只能丢掉以“学生为中心”变回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该怎么办呢?首先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一点可能年青教师做起来比较容易,老教师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年青教师往往会有一种认同感、亲近感,而老教师就不一定。其次是要多和学生交心谈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缩短同学之间的距离,另外就是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比如课前5分钟说话,组织几次辩论赛,把口语交际落实到实处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对不认同的观点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