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自己从小到大的语文学习和阅读,我对与“吃”相关的文章总是倍感兴趣。读到《惠崇春江晚景》,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成功引起我的注意,虽未尝过,但当时成功将这首诗倒背如流。还有另一句诗,意境同样绝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又名桂鱼,味道鲜美。苏州有一道传统名菜是松鼠桂鱼,外脆里嫩,酸甜适口。小学语文课本王彦鲁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里面描写杨梅的段落很经典,当初还要求背诵下来:“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读到此,我对“望梅”为何“止渴”才有了真切理解。统编教材《昆明的雨》中美味鲜美的菌子、《春酒》中寄托了对母亲的眷念和对故乡的温情的八宝酒、《我的叔叔于勒》中诱人的牡蛎,这些对美食的描写,文字朴实无华却画面感很强。犹记小时候我不懂牡蛎为何物,还以为是甜的汁水,寻遍海鲜市场都找不到。再到名著《西游记》中蟠桃会、吃人参果的片段,《水浒传》中三碗不过冈、好汉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节,《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用火腿竹蟹招待客人的画面、潦倒的马二先生吃面的场景等都让我印象深刻,读起来觉得格外有趣,一个个人物纷然跃于纸上,也激发了我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寻吃”打开了我对语文学习、对阅读的兴趣大门,我的学生们是否也能从兴趣出发打开阅读视域呢?所以我想运用“主题阅读法”,从“吃”出发,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以学生视角进行一场“美食探寻之旅”。
我们的阅读旅程分为三个部分,全班共同探究。一是诗中有食,食中有诗。二是我与名家近距离。三是舌尖上的金陵城。
一、 诗中有食,食中有诗
第一部分一共有两个主题,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探究:1. 读苏轼词,品东坡“吃货人生”;2. 给《随园食单》写菜谱。初一学生古诗文基础薄弱,对文言文、古诗普遍有畏难心理,有兴趣的更是凤毛麟角。从吃入手读诗文,学生们劲头十足,利用课间读起古诗文,吃完午饭大家谈东坡,比谁写的菜谱更有趣。有同学绘制了“东坡美食地图”:汴京的河豚、黃州的猪肉、惠州的荔枝、儋州的生蚝,标于地图并附有古诗和图片的生动形象,更有同学为苏轼的“吃货人生”写传记,说“东坡肉、长江肥鱼、山中竹笋、四季水果,从东坡的吃货人生品出他悠闲自得、豁达随缘的人生态度”。写完菜谱的学生也说,“看《随园食单》幽默风趣的用词悟出袁枚对生活的独特态度”。品味经典、汲取智慧—原来古诗文也可以如此有趣。
二、 我与名家近距离
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与学生共读汪曾祺、周作人、叶圣陶、老舍、林语堂等名家散文,跟随名家的笔触让自己的思绪纵横于时空,同时领略至深至美的文化意蕴。学生讲到汪曾祺与陈子展标题同为《萝卜》的两篇文章时,带了萝卜给全班一起品尝:“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边读《萝卜》,边吃萝卜,学生们对文本的感悟与体会更深,拉近了与名家的距离。阅读课、自习课全班一起读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学生写起了读后感:“从汪曾祺对美食爱憎分明的态度感受到他的至情至性,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他对故乡的浓浓情意。”从阅读到写作,从一篇文到整本书的阅读,使整本书阅读渐入“深”境,让孩子们在书页间扇动翅膀。
三、 舌尖上的金陵城
为了激发孩子们用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探寻家乡美,我提出了仿照袁枚《随园食单》写一份《金陵食单》。孩子们利用周末吃美食,学习袁枚、梁实秋、汪曾祺描写美食的笔触写文章,更有学生给美食写推荐语做宣传单,鸭血粉丝、盐水鸭、梅花糕、汤包,个个兴趣盎然,原来将自己所爱之物用文字分享给大家是如此快乐。
利用一些学生有兴趣的主题活动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域,学生对语文阅读更有兴趣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更是爱上了写作。
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盏茶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乡愁。美食是记忆,是故乡,是社会,是文化。后续的阅读,我有如下构思:一是由吃寻一方文化,领略吃背后的地方文化与风俗。二是由吃来探寻社会风貌,老舍的茶馆、鲁迅的咸亨酒店、初三课文《天下第一楼》,“吃”是时代背景、社会缩影,引发学生对作品背后深层意蕴的探究。三是由吃来品味不同风格的语言,通过画中国美食语文地图,标出不同地域的美食与文章,探寻不同地方不同派别作家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阅读,打开学生的阅读视域,挖掘学生的阅读深度,但也不能仅仅依着学生们的兴趣,这两个月的阅读体验让我深感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提携”作用,有个引导提升的过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益的引导。语文老师也是导游,风景点你先去过,才能对人说得清、说得好。或大“味”至简,或千人千“面”,或饕餮江山,或四季味道,人间有味儿,语文亦有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我们的阅读旅程分为三个部分,全班共同探究。一是诗中有食,食中有诗。二是我与名家近距离。三是舌尖上的金陵城。
一、 诗中有食,食中有诗
第一部分一共有两个主题,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探究:1. 读苏轼词,品东坡“吃货人生”;2. 给《随园食单》写菜谱。初一学生古诗文基础薄弱,对文言文、古诗普遍有畏难心理,有兴趣的更是凤毛麟角。从吃入手读诗文,学生们劲头十足,利用课间读起古诗文,吃完午饭大家谈东坡,比谁写的菜谱更有趣。有同学绘制了“东坡美食地图”:汴京的河豚、黃州的猪肉、惠州的荔枝、儋州的生蚝,标于地图并附有古诗和图片的生动形象,更有同学为苏轼的“吃货人生”写传记,说“东坡肉、长江肥鱼、山中竹笋、四季水果,从东坡的吃货人生品出他悠闲自得、豁达随缘的人生态度”。写完菜谱的学生也说,“看《随园食单》幽默风趣的用词悟出袁枚对生活的独特态度”。品味经典、汲取智慧—原来古诗文也可以如此有趣。
二、 我与名家近距离
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与学生共读汪曾祺、周作人、叶圣陶、老舍、林语堂等名家散文,跟随名家的笔触让自己的思绪纵横于时空,同时领略至深至美的文化意蕴。学生讲到汪曾祺与陈子展标题同为《萝卜》的两篇文章时,带了萝卜给全班一起品尝:“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边读《萝卜》,边吃萝卜,学生们对文本的感悟与体会更深,拉近了与名家的距离。阅读课、自习课全班一起读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学生写起了读后感:“从汪曾祺对美食爱憎分明的态度感受到他的至情至性,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他对故乡的浓浓情意。”从阅读到写作,从一篇文到整本书的阅读,使整本书阅读渐入“深”境,让孩子们在书页间扇动翅膀。
三、 舌尖上的金陵城
为了激发孩子们用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探寻家乡美,我提出了仿照袁枚《随园食单》写一份《金陵食单》。孩子们利用周末吃美食,学习袁枚、梁实秋、汪曾祺描写美食的笔触写文章,更有学生给美食写推荐语做宣传单,鸭血粉丝、盐水鸭、梅花糕、汤包,个个兴趣盎然,原来将自己所爱之物用文字分享给大家是如此快乐。
利用一些学生有兴趣的主题活动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域,学生对语文阅读更有兴趣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更是爱上了写作。
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盏茶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乡愁。美食是记忆,是故乡,是社会,是文化。后续的阅读,我有如下构思:一是由吃寻一方文化,领略吃背后的地方文化与风俗。二是由吃来探寻社会风貌,老舍的茶馆、鲁迅的咸亨酒店、初三课文《天下第一楼》,“吃”是时代背景、社会缩影,引发学生对作品背后深层意蕴的探究。三是由吃来品味不同风格的语言,通过画中国美食语文地图,标出不同地域的美食与文章,探寻不同地方不同派别作家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阅读,打开学生的阅读视域,挖掘学生的阅读深度,但也不能仅仅依着学生们的兴趣,这两个月的阅读体验让我深感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提携”作用,有个引导提升的过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益的引导。语文老师也是导游,风景点你先去过,才能对人说得清、说得好。或大“味”至简,或千人千“面”,或饕餮江山,或四季味道,人间有味儿,语文亦有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