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主题无边界宽视域阅读”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y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自己从小到大的语文学习和阅读,我对与“吃”相关的文章总是倍感兴趣。读到《惠崇春江晚景》,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成功引起我的注意,虽未尝过,但当时成功将这首诗倒背如流。还有另一句诗,意境同样绝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又名桂鱼,味道鲜美。苏州有一道传统名菜是松鼠桂鱼,外脆里嫩,酸甜适口。小学语文课本王彦鲁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里面描写杨梅的段落很经典,当初还要求背诵下来:“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读到此,我对“望梅”为何“止渴”才有了真切理解。统编教材《昆明的雨》中美味鲜美的菌子、《春酒》中寄托了对母亲的眷念和对故乡的温情的八宝酒、《我的叔叔于勒》中诱人的牡蛎,这些对美食的描写,文字朴实无华却画面感很强。犹记小时候我不懂牡蛎为何物,还以为是甜的汁水,寻遍海鲜市场都找不到。再到名著《西游记》中蟠桃会、吃人参果的片段,《水浒传》中三碗不过冈、好汉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节,《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用火腿竹蟹招待客人的画面、潦倒的马二先生吃面的场景等都让我印象深刻,读起来觉得格外有趣,一个个人物纷然跃于纸上,也激发了我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寻吃”打开了我对语文学习、对阅读的兴趣大门,我的学生们是否也能从兴趣出发打开阅读视域呢?所以我想运用“主题阅读法”,从“吃”出发,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以学生视角进行一场“美食探寻之旅”。
  我们的阅读旅程分为三个部分,全班共同探究。一是诗中有食,食中有诗。二是我与名家近距离。三是舌尖上的金陵城。
  一、 诗中有食,食中有诗
  第一部分一共有两个主题,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探究:1. 读苏轼词,品东坡“吃货人生”;2. 给《随园食单》写菜谱。初一学生古诗文基础薄弱,对文言文、古诗普遍有畏难心理,有兴趣的更是凤毛麟角。从吃入手读诗文,学生们劲头十足,利用课间读起古诗文,吃完午饭大家谈东坡,比谁写的菜谱更有趣。有同学绘制了“东坡美食地图”:汴京的河豚、黃州的猪肉、惠州的荔枝、儋州的生蚝,标于地图并附有古诗和图片的生动形象,更有同学为苏轼的“吃货人生”写传记,说“东坡肉、长江肥鱼、山中竹笋、四季水果,从东坡的吃货人生品出他悠闲自得、豁达随缘的人生态度”。写完菜谱的学生也说,“看《随园食单》幽默风趣的用词悟出袁枚对生活的独特态度”。品味经典、汲取智慧—原来古诗文也可以如此有趣。
  二、 我与名家近距离
  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与学生共读汪曾祺、周作人、叶圣陶、老舍、林语堂等名家散文,跟随名家的笔触让自己的思绪纵横于时空,同时领略至深至美的文化意蕴。学生讲到汪曾祺与陈子展标题同为《萝卜》的两篇文章时,带了萝卜给全班一起品尝:“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边读《萝卜》,边吃萝卜,学生们对文本的感悟与体会更深,拉近了与名家的距离。阅读课、自习课全班一起读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学生写起了读后感:“从汪曾祺对美食爱憎分明的态度感受到他的至情至性,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他对故乡的浓浓情意。”从阅读到写作,从一篇文到整本书的阅读,使整本书阅读渐入“深”境,让孩子们在书页间扇动翅膀。
  三、 舌尖上的金陵城
  为了激发孩子们用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探寻家乡美,我提出了仿照袁枚《随园食单》写一份《金陵食单》。孩子们利用周末吃美食,学习袁枚、梁实秋、汪曾祺描写美食的笔触写文章,更有学生给美食写推荐语做宣传单,鸭血粉丝、盐水鸭、梅花糕、汤包,个个兴趣盎然,原来将自己所爱之物用文字分享给大家是如此快乐。
  利用一些学生有兴趣的主题活动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域,学生对语文阅读更有兴趣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更是爱上了写作。
  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盏茶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乡愁。美食是记忆,是故乡,是社会,是文化。后续的阅读,我有如下构思:一是由吃寻一方文化,领略吃背后的地方文化与风俗。二是由吃来探寻社会风貌,老舍的茶馆、鲁迅的咸亨酒店、初三课文《天下第一楼》,“吃”是时代背景、社会缩影,引发学生对作品背后深层意蕴的探究。三是由吃来品味不同风格的语言,通过画中国美食语文地图,标出不同地域的美食与文章,探寻不同地方不同派别作家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阅读,打开学生的阅读视域,挖掘学生的阅读深度,但也不能仅仅依着学生们的兴趣,这两个月的阅读体验让我深感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提携”作用,有个引导提升的过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益的引导。语文老师也是导游,风景点你先去过,才能对人说得清、说得好。或大“味”至简,或千人千“面”,或饕餮江山,或四季味道,人间有味儿,语文亦有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两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如果形成合力,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生源复杂。调查结果显示:班级六成的学生经常和父母发生争吵,两成的学生基本不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只有两成的学生与父母相处融洽。作为班主任,我认识到:虽然缓解亲子紧张关系的主动权在父母手里,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架设活动性的桥梁,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为此,我设计了生存情境体验项目:十
期刊
阅读经典书籍是获取人生积淀、发展思维力、传承文化的有效的方式。整本书阅读更符合自然阅读状态。阅读活动中涉及的能力要素多,若各个能力要素同时发挥作用,整本书阅读就会成为发展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文学与人生修养。可以说,没有整本书阅读的语文课程,是不完整的课程,没有整本书阅读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  影响当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期刊
童谣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素以篇幅短小精巧、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节奏明快韵律和谐、适合儿童快乐传诵见长。笔者亲历的“童谣课程”很稚嫩,但有自己的特殊性:其诞生,起于孩子的学习需要,兴于师生一个美丽的契约;其发展,源于教师的童谣创作体悟,成于师生共同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的一股冲动。这个经验性的课程之诞生与发展过程,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创生性课程”。  一、 一本书—始于儿童需要,兴于师生契约 
期刊
这是一个关于辩护的古老故事:  有一次,古希腊智者派讼师普罗泰戈拉招收了一个叫欧提勒士的学生,教他学习法庭辩论之术。师徒事先订有合同,规定欧提勒士先付给普罗泰戈拉一半学费,剩下一半,等欧提勒士毕业以后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再付,如果第一场官司打输了,则证明普罗泰戈拉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欧提勒士剩下那一半学费就可以免去不交。  欧提勒士毕业以后并不出庭打官司,也不交剩下那一半学费。普罗泰戈拉等得不耐烦了,就
期刊
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特征,来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的活动,才能真正迸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当这些火花“蓄势而发”时,就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引爆点”。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改造提高,要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来说,初入学的小学生思维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随着年级升高,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形式来调节。  看一则低年段《玩转秋天》教学设计:  师:
期刊
他们是特殊儿童,他们被称作“慢飞天使”。因为“不一样”,他们曾被人群的目光紧抓不放,被普通幼儿园拒之门外。学前融合,让尊重、平等成为可能,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成为同学,融合教育为“不一样”孕育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让孩子了解不同的生命形态,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学会互助、关爱。  记得2014年8月,我和另一个老师被分配在一起接管了一个小班。接管小班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对新生进行家访。当
期刊
一、 指导学生列出写作清单,聚焦习作训练要点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每一次学习活动,我们都希望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但往往一谈到写作,就会有部分孩子不再兴奋,思维受到抑制。  清单,原本是指详细登记有关项目的单
期刊
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学教学是国家义务教育的最前沿岗哨,要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师必须要有效利用教学“一体机”等新型教学资源。“一体机”在助推“三学”高效课堂中有哪些作用呢?  一、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学”  教学“一体机”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场景,让本来不好操作的变得简单起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
期刊
小学德育教材编排了不少劳动教学主题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等。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从而爱劳动、会劳动,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劳动教育的实效?以下,我就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些事我来做》一课为例作些探讨。  一、 担当责任,“我”该做  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课前调查,借此唤醒学生对
期刊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一课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操索过程,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晰算理,在比较中归纳算法,在比较中迁移类推,在比较中沟通分数加减与整数加减的联系,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提问、表达、批判、对话、反思等能力,培养初步的理性思维。  片段一: 复习导入,聚焦计数单位的比较  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