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203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从小没娘,母亲没有婆婆,但我对祖母却恋得很深。
  在“人人都去学大寨,自己孩子没人爱”的年代,母亲对我们兄弟三人的唯一照料,就是将我们喂饱后用长绳把我们的脚和桌子腿连在一起,出门挣工分。大人出门后,家里的情形可想而知,叮叮咣咣,哭声悠扬,半天过后都入梦乡。长大后我们姐弟的嗓音都不错——的的确确是小时候“哭”练的结果。
  一次,直到很晚父母才回来,当我被惊惧的喊声吓醒的时候,母亲正在忙乱中找小弟,后来竟发现小弟已经自己爬到旮旯里睡着了。
  庆幸的是,我们哭来了一个奶奶。
  邻家奶奶见我们家这种情形,就对母亲说:“不挣工分不行,孩子没人管也不行,这样吧,就当我又添了三个孙儿。”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有了红皮的鸡蛋,有了拨浪鼓,有了童谣,有了故事,有了一个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为我们擦一把鼻涕,加一件衣裳的人,有了一个无论你如何烦恼都在倾听你宣泄的人,有了一个我们愿意把心中的委屈向她倾诉的人——我们有了一个奶奶。
  奶奶爱笑,笑着看我们把她家红枣撒得满院子都是,笑着看我们背着书包上学去,笑着看我们把一张张奖状贴满她的屋子,笑着送我们上大学,笑着看我们娶媳妇,笑着看我们携妻带子回家与她团圆。
  奶奶爱夸,夸她的孙子最聪明,夸她的孙子娶了最俊的媳妇,夸她的孙女是最孝顺的孩子。奶奶付出太多,从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去报答。她总是说,我是土快埋到头顶的人了,好东西给我等于垫了坑。
  飘雪的冬日,奶奶在为我们赶制棉鞋,当我用做好的一只棉鞋盛上冰凉的雪水送给她喝的时候,她将我紧紧揽入怀中,良久不曾松开,滚烫的泪水一滴滴落到我冻得发紫的脸上。此后,她逢人便说:“这孩子从小就孝顺,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奶奶听得懂你的脚步,无论多晚回家,未开门时便传出她急切的问侯;她读得懂你的眼神,你的喜怒哀乐全瞒不过她;她再老也不糊涂,87岁高龄的弥留之际还在惦念我:差两天就一个月啦,怎么还不回来?
  奶奶终于还是走了,一抔黄土在陪伴着她,陪伴她的还有一个凄婉的故事。
  她幼年丧母,17岁出嫁,新婚不到一年,丈夫便死于战乱中,含辛茹苦将丈夫的遗腹子和孙子孙女拉扯大,唯一的亲生儿子又先她而去。寿高八十有七,七十度春秋寡居,四世同堂,一生沧桑。
  悲伤的眼里没有眼泪,祖母去世时我没有哭。伫立在她的墓前,恍惚中总能看到她挪动小脚走路的样子,总能看到她背着柴草倚树而憩的身影,也总能听到小时候她拍我们入眠的儿歌。
  大地沉默,收留了她,她为儿孙度过了艰辛、顽强的87个春秋。
其他文献
一  冬令时节,坡岸路边满目枯草,耕牛也只得啃些残草,偶然间几棵嫩草裹在其间,牛儿会脸露欣喜,从摇摆着的尾巴可以看出它的欢乐。人们都知道熊猫喜欢吃竹子竹叶,而牛儿也同样喜欢,冬天牛儿很少吃到绿色的草儿,家乡散生的碧绿小竹叶当然是个宝了。牛儿的身体给人取暖,它自己渴了却在破了冰的水潭里找水喝,冰冷的水喝下去咕咚咕咚鼓起喉结,喝得有滋有味。  晚上或雨雪天,我和其他小伙伴总是将准备好的干净稻草放在牛栏
期刊
1200年前,唐人张继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排行二十,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佐戎幕,又为盐铁判官。相传第一次赴京落榜,或官场失意,曾夜泊姑苏城外的枫桥,时值深秋,寒光漫天,霜华满地,月落西山,只有江岸的几株枫树与一叶孤舟的渔火相伴,又听乌鸦悲鸣,更添旅愁,难以入眠。听
期刊
乌江渡,位于瓮安县江界河风景区,从唐代开渡以来,有1000多年历史。渡口宽约250米,两岸山势险峻,水深急流,自古被称作天险,诗曰:“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随着江界河大桥的建成,昔日喧嚣的渡口,变得清冷落寞。电站建成后,乌江渡便永远消失了。  乌江渡,是乌江航线重庆涪陵进入贵州的终点码头,也是红军长征强渡的战斗遗址,因此而闻名于世。1935年1月,中央红军冒严寒、战恶浪、破天险、抢渡乌江,在这
期刊
Z哥是我的高中室友,是一名爱打呼噜,同时又忠实于我国古典诗词的文艺哥。由于我对Z哥的文艺呼噜感触颇多,在此就不得不写写Z哥与他的呼噜。如有失真之处,那属我笔拙,我对Z哥的爱戴是不可置疑的。  热爱古典诗词的文艺男青年在三观正常的人的脑海中,该是一位风衣飘飘的眼镜秀士,似不食人间烟火,能一脸淡定又满怀深情地把句句诗词信手拈来。但Z哥的出现彻底将我的三观颠覆。Z哥生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凤目隆准、奇额
期刊
九曲黄河万里沙,万里黄河渡口多。  黄河上的第一个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处,那里的河水极浅,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轻而易举地踏过黄河。“黄河第一渡”在青海省的玛多县城边上,那里有黄河源标志的牛头碑。黄河流过青海、宁夏、内蒙、陕北、山西等地时,保留了大量的古渡口遗迹,不同的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故事,临津渡、金城渡、横城渡、风陵渡、孙口渡、大禹渡、茅津渡,这些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古渡口,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
期刊
对于藏族同胞,我是心生敬意、敬爱、敬重的,只因为他们生活在地球最高的地方,一个天界般的地方,他们的精神和生活正如他们所信奉的藏传佛教一样的圣洁和纯美,天然和自然,更因为有了他们牦牛和藏羚羊般的坚守,才让我们拥有了从世界屋脊到大海一个完美的家,拥有了完整的长江和黄河,拥有了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只是隔着千山万水,除了电影、电视、歌曲、书籍、图片的了解,我和青藏高原和藏族同胞终是没有零距离地亲近过,
期刊
在家乡临淄,打碗花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种花了,它俗名“麻虎眼”,圆叶黄花,沟头崖底随处可见。  有俗语道:“麻虎眼,麻虎眼,拿回家里打破碗。”阳春三月,群花竞艳时,打碗花在野地里默默地开放,很少有人问津——都怕拿回家里打破碗,但我的小伙伴玲玲却喜欢它。  玲玲是城里来的一个小姑娘,邻居家的小客人。我们一起在河滩里拧柳笛,编草帽,过家家,娶亲亲。我们一起用花草盖我们的“房子”,给“孩子”喝水喂饭;一起骑
期刊
也许,这一切,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直到某日无意中发现,河边的柳树已发出青青的嫩芽,才恍然发觉,春天已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临了。  当桃花、梨花不曾展笑颜时,开放得最为奔放的,要数那迎春花。一丛丛,一片片,冲入眼帘,渗入心扉的,是那暖暖的颜色。虽然花不名贵,随处可见,但她就如邻家女孩般亲切。  今天,我再次觅得她——梦中玉兰花的踪影。在看到的那一瞬,竟然想去抚摸。“净若清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微风轻
期刊
有好久,没有陪母亲一起睡热炕了。  如今又一个冬来了,周末,难得的晴天。温热的阳光把天空洗干净了。  在暖气如春的窗前,突然很累很茫然,就特别想回家,见见冷风里的妈妈。  小儿子在院子外的一截陡坡路上,挣脱我的手,一边跑,一边大喊:“奶奶,我来了……”我穿过篱笆进了院子见到了妈妈,说:“妈,我和娃今天不走,住一晚。”  母亲就很惊喜的样子。  傍晚,我说:“我睡床,有电热毯,我习惯了。”  母亲执
期刊
似乎是在寻梦,临淄人在淄河滩里新建的“太公湖”,唤回了无数人,尤其是临淄人对这条母亲河的回忆。  春风过处,芽胚一动,河水便开始醒来,随着咔咔的断裂声,大块大块的浮冰开始随水漂流。我们曾经学着《闪闪的红星》中潘东子的样子,在冰块上高唱“小小竹排向东流——”但冰块毕竟不是那“小小竹排”,我们往往在最得意的时候,随着断裂的冰块落入水中而狼狈不堪。尽管回家后自己的屁股免不了要跟父母那不听辩解的鞋底来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