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中的创作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师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等等。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课堂教学如果不够高度重视或没有积极主动探索策略,很容易形成乏味、枯燥、有效性低下等种种情况。特别是长期从事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学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会像创作艺术一样去创作课堂教学。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创作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集中多种素材,进行取舍、进行综合、进行创造的过程。创作就要有自己新的思路、新的情感和新的素材集中。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质的特殊作品。
  如果我们对课堂教学能够像创作艺术一样去创作,那么每一堂课都是全新的,独特的,综合了前期优良经验和最新素材的课堂教学,这样,我们老师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老师激情迸发,学生也就会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师生就能共同感受着创作的乐趣。同时,学生所学到的就是创作的结果,可以衡量创作的价值嘛。同样,由于我们不断创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能够与时俱进。
  艺术创作和课堂教学创作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艺术创作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在艺术构思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题材和主题。题材是主题的载体,有了优秀的材料才可能更好的表达深刻的主题。主题是题材的灵魂,在创作中,这两者互动互进,辩证统一。确定了主题和题材后,还要提炼情节,更好的展示作品的内容,还要考虑用恰当的结构将他们构造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艺术表现则是更为坚辛的实际操作过程。艺术表现不仅是艺术构思的实现过程,也是艺术构思的深化、充实、修正和提高的延续过程。艺术技巧是实现艺术构思的手段,在艺术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的,课堂教学也可以从类似的三个阶段来完成创作。
  首先“艺术感受阶段”就是课堂教学的研究收集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通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并收集大量素材进行整合研究。教材必须了解内容细节,希望学生掌握内容重心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尽相同,那么我么必须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甚至某个个别特殊学生的特点。因为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素材收集也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收集,使其能更全面的为教学内容服务。收集的素材还要经过整合研究,取精去糙。
  其次“艺术构思阶段”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构思阶段。我们了解了教学内容、了解了学生、研究了素材,确定教学目标和主旨。教学目标和主旨是教学的灵魂和生命。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些关系在课堂教学里相互联系起来。如何在这短短几十分钟时间内,将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的辅助下,展示给学生,并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和进步。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构思,利用不同学生、不同目标、不同素材的特点。如果每个班级都用同样的构思,那么创作就打了折扣,类似抄袭。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构思,那就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素材等多种元素综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创新思路去构思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艺术表现阶段”则是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有了全新的教学构思还不能完成创作,还必须将它表现出来,形成现实。要把构思付诸教学实践,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驾驭学生、驾驭内容的能力,虽然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但教师的主导性是不能舍弃的,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处置一切突发事件,包括构思中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如若不然,创作就存在缺陷。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表现手段,不能完全依赖于事先构思,根据现实情况,要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而不是要完全的再现构思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创造就像艺术创作一样,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艺术创作如果某一个阶段不够认真,那么作品就会缺少价值,失去意义。课堂教学的创作也一样,任何一个阶段的不踏实都会影响着教学结果——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像创作艺术一样的去创作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像艺术品一样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作者通联:678700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者从自身30年从教和10多年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的经历出发,结合时代的需要和要求,谈对教师和校长职务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关键词】教师校长内涵外延  一.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简单。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丰富的,很难用一句话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教师是什么?
期刊
“三算”结合教学由于引进了珠算的学习、练习和运用,逐步建立了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将三种算法结合起来,有利于克服呆板的注入式教学的弊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将“三算”有机结合,易教易学  “三算”结合教学,就是把口、珠、笔三种计算方法结合起来,各展其长,交替运用,互相促进。它的方式多样、灵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课堂上有较多的思考和活动机会。特别是算盘作为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加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其具有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每个政治教师都特别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根据在教学中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理解一个“透”字  实施初中政治课探索性教学,难在求透。首先,要“吃透”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课程本身的内容。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它的任务就是用
期刊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能直接对认知产生影响并与学习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不同点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所以说,体育教学中除了智力因素的“引导”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体育教学中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手段的切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等教学方法极大的丰富了现代的课堂教学,为新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关键词】小组讨论 多媒体 社会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作为一位从教十余年的老师,虽说也积累了些许的教学经验,但面对新课改的新的挑战,也从未有半点的懈怠和松懈。几年的新课改实践,对于初中的思想品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随着各国数学教学对问题的解决研究不断深入,都逐渐地不约而同地把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规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国际潮流。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不断深入、逐渐细化的过程。“问题解决”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
期刊
人的生活价值高于一切,道德及道德教育都必须为之服务。从德育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的角度理解,同样必然地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注。体现德育本质、实现德育功能的中介只能是德育的“生活化”。因此,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活理念构建的思品教学大课堂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宗旨
期刊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每次语文质量检测的水平,是小学乃至初中、高中语文学习的关键。所以新课程标准更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
期刊
评价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反馈的重要途径,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一.民主和谐的评价气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在民主和谐的评价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微笑效应”,自觉地拉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燃烧起几十位同学的热情,学生会信心倍增,同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点头、摇头等诸如微笑的无声评价,有时会起到话语不可代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