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学教育在以人的主动、和谐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中,承担着独特的任务,其主渠道在于课堂,课堂上应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提供思考,探究,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基于此目的,我就我的一堂市级示范课——组合数性质(二)来谈一谈:如何“在探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升华”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在以人的主动、和谐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中,承担着独特的任务,其主渠道在于课堂,课堂上应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提供思考,探究,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基于此目的,我就我的一堂市级示范课——组合数性质(二)来谈一谈:如何“在探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升华”的.
其他文献
一、 选择题的特点 1. 选择题的考察方向: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掌握. 2. 选择题的特点:单个题目涉及内容比较单一,题目数量较多,总体覆盖面比较广,题型比较灵活.在结构形式上又有如下特点: 前提由三部分组成: (1) 统一前提:数学选择题的共同说明词,即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 (2) 具体前提:题干,即已知条件. (3) 选择前提:四
研究背景
立体视觉属于第三级视功能,对于人体获取空间信息及深度信息有重要作用。而通过识别空间和深度进行姿势调整、减少躯体晃动,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必要条件。既往研究多针对于老年人群进行立体视觉功能和平衡能力的相关性探索,发现立体视觉是影响平衡控制能力的主要视觉功能之一,立体视觉较差的老年人往往伴随着更高的跌倒风险。但既往研究大部分针对约几百人的人群,样本量有限,对平衡的评估主要局限于问卷或随访调查跌倒情况,且尚无在全年龄段人群中进行相关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以浙江省杭州市社区的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y=cx+dax+ba≠0,ca≠db型函数的单调性、值域、对称中心、作图等在中学数学中经常出现.解决此类函数的基本手段是作出其函数图象,然后根据图象求解.解题方法常常采用先将函数化为y=qx+p+m形式,再利用反比例函数y=qx的图象进行两次变换y=qx→y=qx+p和y=qx+p→y=qx+p+m依次作图即可,但其过程冗长,两次平移函数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显得杂乱.笔者通过探索,找到了一种
一、 用力系平衡的概念解题 力系平衡时,在各个方向上各分力的代数和为零.依此原理可解某些数学问题. 例1 求cos5°+cos77°+cos149°+cos221°+cos293°的值. 解:上式恰好是五个作用点在原点,大小为1且与x轴正向分别成5°、77°、149°、221°、293°的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的代数和,因为这五个单位力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之内,所以力系平衡,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的代
本文涉及的问题是富含多变量的条件最值问题.我们知道,n元变量同时变化,互相制约,互相干扰,往往使人感到纷繁复杂,漫无头绪,难以下手.但我们可以分而治之,即让大多数的变量固定,而让少数的变量变动,然后搞清所论的量对少数变量的依赖关系,从而局部调整,然后让先前固定的变量“活化”而重新动起来,我们称这种思想为“局部调整思想”.以下是使用“局部调整法”对一道IMO试题的新解:
导数是联系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纽带,导数融数形于一体,既有求导的运算,又有其几何意义,是高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交汇点,是联系多个数学内容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它常与函数、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内容交叉渗透、自然交汇,使得以导数为载体的数学问题丰富多彩,且自然流畅.因此,导数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凡涉及到不等式的问题,其综合性强、思维量大,因此历来是高考的难点.利用导数证
向量是高中数学中工具性较强的知识点,它区别于我们以前所学的数量,不仅有大小而且又有方向,因此在使用向量时要非常谨慎,又加之向量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常常要求问题要分类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在解题时经常犯错,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以下给出了向量的常见错误,希望对读者以后的学习有所启示.
《光明日报》1月22日发表的《孩子,你不该走——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报道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实验中学14岁的初一学生强强(化名)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身亡的故事。据警方推测,轻生的原因是他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不堪忍受压力所致。 这是一桩惨痛的悲剧。更为惨痛的是:对这样的悲剧,人们多少已经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因为悲剧在重复之后,冲击力会被逐
定积分是一种和式的极限,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学习时要对它的数学符号的运用、微积分基本定理的理解、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方面仔细加以体会和感悟.
L ast weekend, I went apple picking. It’s one of my favorite fall traditions, and I have been going every year since I can remember. When I was a kid, my mother made a trip to the apple orchard a m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