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梅戏最初是从地方民间小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它起源于长江流域,在安徽等地,人们在采茶的过程中会传唱一种曲调,名为“采茶调”。而后,这种曲调广为流传,在两百多年中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便产生了如今的黄梅戏。黄梅戏从当初“采茶调”和地方民歌发展成为“黄梅调”时,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就从当地周边地区延伸流传到安徽,并与安徽当时的各种民间小调进行了融合,在不断演唱、传承、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安庆方言、青阳腔、高腔、怀腔、梆子腔、淮剧音调、西北音调、等等音乐材料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极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的黄梅戏。这是一个继承、融合和发扬的地方民俗艺术特色文化的发展历程。黄梅戏中的“唱腔、念白”也是在黄梅戏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当代黄梅戏的表演中,黄梅戏所特有的情感特色都通过“唱腔、念白”来表达。黄梅戏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安徽地区浓郁的地方风情与其通俗易懂的“唱腔、念白”相辅相成,因此“唱、念”在黄梅戏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演出经验和体会,简要分析黄梅戏“唱腔、念白”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及个人体会。
【关键词】黄梅戏;“唱”;“念”
1.“唱腔”的重要性
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先生曾经说过:“我唱了一辈子的戏,深深的感到,开口容易唱好难”。确实,好戏靠人演,好曲靠人唱。一出戏有没有艺术魅力,首先要看剧中有没有优美动人的唱腔;同样,戏曲演员水平的高低虽然有很多方面,但是首先要看其唱功的深浅。“唱”是戏曲演员的第一功课,这是演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勤奋苦练、耐心钻研的“主课”。演员要想“唱好”,首先就要努力做到“开内口”,演唱时要注意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空灵状态,收放自如,喉头要放松,让气息上下贯通无阻。在此基础之上,演员演唱时要内心饱满、声情并茂,要唱得圆润动人、味浓情酣。演唱时对声腔的装饰、润色也同样的至关重要。要仔细的体会剧中人物和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人物情绪,并能根据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按谱活唱”,去精心地进行再创造。在我们的演唱中,也要学会使用“装饰”的技巧,比如行腔中可以使用不同的上滑、下滑、上颤、下颤、上甩、下甩等技巧来辅助表达,这就像乐谱上的“滑音”、“颤音”和“前、后倚音”。
一段好的作曲,最后还是要依靠演员过硬的唱功去润色和展现,才能使曲调增色,生发出动人的光彩。所谓“唱戏”,“唱”的是角色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口唱心不唱”或“口中有曲而心中无曲”都是无法打动观众的。比如,在《罗帕记》中扮演王科举时,在“逼帕”一场,当听完妻子陈赛金满腹心酸、含冤忍屈的唱完“三劝”后,一定要“以情润腔”的来演唱的“我看她泪如泉涌心不忍”,“心酸情动生恻隐———恨也深来爱也深”来体现他心乱情悲,爱恨交加的内心情绪,呼应了后面 “回帕”一折时唱的“一场痴梦今方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切动人,令观众感同身受,酣畅淋漓,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内心共鸣。
2.“念白”的重要性
戏曲行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千斤念白四两唱”。虽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這主要是强调了戏曲的念白在表演中的份量和难度,所以演员绝不能重唱而轻念。“念白”是“演唱”的基础,“演唱”是“念白”的延伸。如果念白吐字清晰准确,那么演唱发声的位置也会相应的准确。戏曲念白,虽然没有严整的节拍、固定的调门和旋律,但却十分讲究语音的美感和音韵的和谐。戏曲念白,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语言。特别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求与声腔协调,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念白”又分大白和小白。大白要上韵,如京剧念白,小白则多是口语方言,更加贴近生活。
戏曲本身就是一门“方言艺术”,“方言”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的念白是地方语言的乐化形态。黄梅戏来自民间小调,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所以黄梅戏的念白以“安庆官话”为准。其语音、声调,决定了黄梅戏念白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念白”跟演唱一样,也要求“字正腔圆”,而且通常念白的节奏相比较与演唱来说都要快很多,而且有些念白特意做了快速表达的处理。比如《天仙配》选场“路遇”一折中董永的这段念白:“公公,你哪里知道,我是个行路之人,刚才我从上大路行走,这位大姐,拦住了我的路途。二次我从下大路行走,她又来拦住了我的路途。是我二人言语之中争执起来,她与我陪礼,我就与她还礼。她说我肩背包裹,手拿雨伞,就是十礼、百礼也不能算得。二次,我就放下包裹雨伞与她还礼,她———她就将我的包裹雨伞拿去了。公公,你说是哪个有理?”整段语速较快,内容信息较多。这其中包含着董永急迫,无奈,又怕耽误上工,又要解释事情经过的急切心情。整段念白既不能咬死,又不能松浮,既要有速度,也要有力度和弹性。要把人物的思想、情感、气质、和当下整个剧情的意境都准确的表达出来,准确的传达给观众。如果演员念白时含糊不清,观众就会听的不明白究里,这样的念白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总而言之,在黄梅戏的表演中,“唱腔”和“念白”都是向观众传递剧情内容、人物情绪和艺术灵魂的重要手段。无论剧中是唱多念少,还是念多唱少,唱和念都能够从根本上高度提炼剧本的艺术精华,并动人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黄梅戏自然灵动的艺术风采,准确而生动的带给观众黄梅戏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黄梅戏;“唱”;“念”
1.“唱腔”的重要性
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先生曾经说过:“我唱了一辈子的戏,深深的感到,开口容易唱好难”。确实,好戏靠人演,好曲靠人唱。一出戏有没有艺术魅力,首先要看剧中有没有优美动人的唱腔;同样,戏曲演员水平的高低虽然有很多方面,但是首先要看其唱功的深浅。“唱”是戏曲演员的第一功课,这是演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勤奋苦练、耐心钻研的“主课”。演员要想“唱好”,首先就要努力做到“开内口”,演唱时要注意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空灵状态,收放自如,喉头要放松,让气息上下贯通无阻。在此基础之上,演员演唱时要内心饱满、声情并茂,要唱得圆润动人、味浓情酣。演唱时对声腔的装饰、润色也同样的至关重要。要仔细的体会剧中人物和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人物情绪,并能根据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按谱活唱”,去精心地进行再创造。在我们的演唱中,也要学会使用“装饰”的技巧,比如行腔中可以使用不同的上滑、下滑、上颤、下颤、上甩、下甩等技巧来辅助表达,这就像乐谱上的“滑音”、“颤音”和“前、后倚音”。
一段好的作曲,最后还是要依靠演员过硬的唱功去润色和展现,才能使曲调增色,生发出动人的光彩。所谓“唱戏”,“唱”的是角色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口唱心不唱”或“口中有曲而心中无曲”都是无法打动观众的。比如,在《罗帕记》中扮演王科举时,在“逼帕”一场,当听完妻子陈赛金满腹心酸、含冤忍屈的唱完“三劝”后,一定要“以情润腔”的来演唱的“我看她泪如泉涌心不忍”,“心酸情动生恻隐———恨也深来爱也深”来体现他心乱情悲,爱恨交加的内心情绪,呼应了后面 “回帕”一折时唱的“一场痴梦今方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切动人,令观众感同身受,酣畅淋漓,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内心共鸣。
2.“念白”的重要性
戏曲行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千斤念白四两唱”。虽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這主要是强调了戏曲的念白在表演中的份量和难度,所以演员绝不能重唱而轻念。“念白”是“演唱”的基础,“演唱”是“念白”的延伸。如果念白吐字清晰准确,那么演唱发声的位置也会相应的准确。戏曲念白,虽然没有严整的节拍、固定的调门和旋律,但却十分讲究语音的美感和音韵的和谐。戏曲念白,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语言。特别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求与声腔协调,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念白”又分大白和小白。大白要上韵,如京剧念白,小白则多是口语方言,更加贴近生活。
戏曲本身就是一门“方言艺术”,“方言”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的念白是地方语言的乐化形态。黄梅戏来自民间小调,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所以黄梅戏的念白以“安庆官话”为准。其语音、声调,决定了黄梅戏念白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念白”跟演唱一样,也要求“字正腔圆”,而且通常念白的节奏相比较与演唱来说都要快很多,而且有些念白特意做了快速表达的处理。比如《天仙配》选场“路遇”一折中董永的这段念白:“公公,你哪里知道,我是个行路之人,刚才我从上大路行走,这位大姐,拦住了我的路途。二次我从下大路行走,她又来拦住了我的路途。是我二人言语之中争执起来,她与我陪礼,我就与她还礼。她说我肩背包裹,手拿雨伞,就是十礼、百礼也不能算得。二次,我就放下包裹雨伞与她还礼,她———她就将我的包裹雨伞拿去了。公公,你说是哪个有理?”整段语速较快,内容信息较多。这其中包含着董永急迫,无奈,又怕耽误上工,又要解释事情经过的急切心情。整段念白既不能咬死,又不能松浮,既要有速度,也要有力度和弹性。要把人物的思想、情感、气质、和当下整个剧情的意境都准确的表达出来,准确的传达给观众。如果演员念白时含糊不清,观众就会听的不明白究里,这样的念白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总而言之,在黄梅戏的表演中,“唱腔”和“念白”都是向观众传递剧情内容、人物情绪和艺术灵魂的重要手段。无论剧中是唱多念少,还是念多唱少,唱和念都能够从根本上高度提炼剧本的艺术精华,并动人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黄梅戏自然灵动的艺术风采,准确而生动的带给观众黄梅戏它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