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 A
1调研的目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1.1调研的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使用者对它的用后评估。对其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和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成都即将开工的其他地铁线路的设计提供启示和帮助。
1.2 调研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影响地铁站地下空间使用舒适性的因素很多,不同区域位置、空间设计对人的行为,心理影响不尽相同,因此,為了达到调研的目的,我对整条线路进行了参与性观察研究,并选择了一号线具有代表性的火车北站、天府广场站、省体育馆站、火车南站作为问卷发放地,分别在平时和假日对其进行了问卷调研。
1.3 调研的方法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现场踏勘采集数据以及实地采访相关人员等方法,对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空间使用情况进行了客观调研。还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得到人们对地铁站地下的空间环境设计、设施设置、生态性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感性认识。通过问卷调查可将调查结果定量化,然后利用这些定量化的数值,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数据。此外,为了使调研结果更具参考价值,笔者还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期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现状。
1.4 调研问卷的设计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受试者尽可能全面地写出“影响地铁站地下空间舒适性的项目。”项目以语义差别量表方法设计选择项,对个项目采取4等级给予评定。每个项目的量表值4表示对该项目持满意或赞同观点,量表值1表示不满意或反对。其他以此类推。并以各项目的平均量表值作为该项目的评价值,做横向,纵向比较得出所需要的结果。
2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99份,有效问卷92份。
2.1 受试者情况
总共回收的92份有效问卷中,得出这个样本参与者特征是:女性略多于男性;年轻人较多(20-40岁约占60%),年龄跨度从11岁-68岁;其中经常乘坐地铁的(每周一次以上)约占20%,较少乘坐约占40%。
2.2 统计结果
统计全部问卷,结果如图所示。以上述方法计算受试者对各项目的评价值(表2-1)。
表2-1全体受试者项目评价值
从总体评价值可知,人们对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总体印象跟感受是满意的(除了设施需求满意度项目外,各项目评价值都超过了2.5),满意和认为还可以的达到了85%。
综合结果横向分析各项目的评价值,我们得知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声音,色彩,设施需求的满意度三方面。我们将在以下章节逐一提出改善办法和设计原则。
再进一步对这些项目的子项目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造成噪音的因素依次为:列车(约36%),人流(约44%),播放的音乐(约12%),其他(约8%)。
在调查中,大部分人对地铁站的空间色彩表示“还可以”,而觉得地铁站色彩运用不好的人,主要集中在两个满意度项目:色彩单调,使人疲乏(约43%),色彩过于艳丽,使人反感(约52%)。
由于成都地铁1号线的建设是“一站一景”,每一站除了风格上的差异,在空间色彩上的差异也非常大,有的站色彩相对素雅、简单,有些受试者认为这样的色彩和谐淡雅,有些则认为单调乏味;有的站色彩相对艳丽,部分受试者认为色彩丰富多彩,但也有人认为在灯光与部分反光材料的作用下容易使人产生眩目。
对于成都地铁站的设施,受试者要求增加的设施集中在提高车站舒适度和方便性上,这些设施包括:卫生间,茶饮水设施,更多座椅,报刊阅读区,投币电话,多功能充电器小件寄存处等。
3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方法
在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设计中,除了满足建筑空间本身的各种使用功能以外,如何更好地考虑地下空间使用主体——人的因素,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与地面隔绝在给地下空间带来诸多优点的同时,也给地下空间环境造成了一些弊端。比如低可视性、天然光线不足、通风差、潮湿等。要保证健康的地下空间环境质量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对空气质量、视觉环境、热湿环境、听觉环境、光环境和嗅觉环境进行综合控制。地铁站的公共设施是地铁站中乘客使用最频繁,分布最广,与人们接触最密切,同时也是地铁站内最需要设计的内容。
1、 在空气质量方面。湿辐射的作用以及地铁站地下空间地温、其中的人、设备使用、车辆来往造成的热量聚集,从而形成的热湿共同作用,容易使人感到胸闷、气急等不适。同时气流速度不佳,几乎没有空气流动,对人体散热与皮肤蒸发不利,容易感到闷热不适。
2、光环境方面。在是否需要引进阳光的调查中,评价值超过2.5,通过与受试者的交流,大部分的乘客都希望地铁站地下空间引入天然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均匀和单调的光线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容易忽略空间的变化,迷失方向。
3、 噪音方面。在地铁站地下空间内,城市噪音的影响很小但对于内部噪音源,如人流、播放的音乐、地铁等产生的噪音,则比同类型的地面建筑的噪音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地铁站地下空间内四周都是实体墙,吸声效果差,加上内部往来人数多,声音不易扩散。
在噪声强度较大时,在墙壁、吊顶、地板采取吸声表面设计,减少各种噪音通过界面反射传递。而在噪音声量不大的室内环境,适当配备优美动听的音乐背景,只要音响在50db以下反而会减弱高峰噪音的干扰,取得令人愉悦的效果。
4、 必要的行为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成都地铁一号线把卫生间设置在了站外,这造成了很多远程乘客的困扰,而且在以后其它线路投入使用后,站内不设卫生间对换乘乘客也会造成很大不便。此外,在此次调研中,很多受试者在需求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其中包括:茶饮水设施、报刊阅读区、投币电话、多功能充电器、儿童读物、小件寄存处以及更多的垃圾筒与休息座椅。
5、 地铁站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是针对特殊弱势人群的需求,对地下空间的设施进行设计、改造。 例如, 设置专门检票口, 在各站点出入口及有台阶的地方设残疾人电梯或坡道, 设盲人提示音, 按钮上配盲文等。目前大部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都已比较成熟合理, 但同时也发现有些细节方面需要得到完善, 如残疾人专用洗手间空间太小, 洗手盆高度过高,; 地面盲道未按行走路线全线铺设等。
6、 地下空间的绿色植物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及组织空间的作用,还能够缓解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紧张感,并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调研中发现,成都地铁地下空间的设计中考虑到了绿化,但是力度很小,只有垃圾桶上摆放了绿色小品。
地下空间绿化必须使其与地下建筑空间、使用功能和整体环境气氛相协调。其基本手法有:
使地下建筑内外空间环境自然过渡
运用植物绿化进行空间限定与分隔
参考文献:
[1] 周丽霞.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研究[D]. 清华大学,2007
[2] 陆姗姗. 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索[D].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1调研的目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1.1调研的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使用者对它的用后评估。对其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和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成都即将开工的其他地铁线路的设计提供启示和帮助。
1.2 调研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影响地铁站地下空间使用舒适性的因素很多,不同区域位置、空间设计对人的行为,心理影响不尽相同,因此,為了达到调研的目的,我对整条线路进行了参与性观察研究,并选择了一号线具有代表性的火车北站、天府广场站、省体育馆站、火车南站作为问卷发放地,分别在平时和假日对其进行了问卷调研。
1.3 调研的方法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现场踏勘采集数据以及实地采访相关人员等方法,对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空间使用情况进行了客观调研。还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得到人们对地铁站地下的空间环境设计、设施设置、生态性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感性认识。通过问卷调查可将调查结果定量化,然后利用这些定量化的数值,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数据。此外,为了使调研结果更具参考价值,笔者还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期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现状。
1.4 调研问卷的设计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受试者尽可能全面地写出“影响地铁站地下空间舒适性的项目。”项目以语义差别量表方法设计选择项,对个项目采取4等级给予评定。每个项目的量表值4表示对该项目持满意或赞同观点,量表值1表示不满意或反对。其他以此类推。并以各项目的平均量表值作为该项目的评价值,做横向,纵向比较得出所需要的结果。
2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99份,有效问卷92份。
2.1 受试者情况
总共回收的92份有效问卷中,得出这个样本参与者特征是:女性略多于男性;年轻人较多(20-40岁约占60%),年龄跨度从11岁-68岁;其中经常乘坐地铁的(每周一次以上)约占20%,较少乘坐约占40%。
2.2 统计结果
统计全部问卷,结果如图所示。以上述方法计算受试者对各项目的评价值(表2-1)。
表2-1全体受试者项目评价值
从总体评价值可知,人们对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总体印象跟感受是满意的(除了设施需求满意度项目外,各项目评价值都超过了2.5),满意和认为还可以的达到了85%。
综合结果横向分析各项目的评价值,我们得知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声音,色彩,设施需求的满意度三方面。我们将在以下章节逐一提出改善办法和设计原则。
再进一步对这些项目的子项目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造成噪音的因素依次为:列车(约36%),人流(约44%),播放的音乐(约12%),其他(约8%)。
在调查中,大部分人对地铁站的空间色彩表示“还可以”,而觉得地铁站色彩运用不好的人,主要集中在两个满意度项目:色彩单调,使人疲乏(约43%),色彩过于艳丽,使人反感(约52%)。
由于成都地铁1号线的建设是“一站一景”,每一站除了风格上的差异,在空间色彩上的差异也非常大,有的站色彩相对素雅、简单,有些受试者认为这样的色彩和谐淡雅,有些则认为单调乏味;有的站色彩相对艳丽,部分受试者认为色彩丰富多彩,但也有人认为在灯光与部分反光材料的作用下容易使人产生眩目。
对于成都地铁站的设施,受试者要求增加的设施集中在提高车站舒适度和方便性上,这些设施包括:卫生间,茶饮水设施,更多座椅,报刊阅读区,投币电话,多功能充电器小件寄存处等。
3成都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方法
在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设计中,除了满足建筑空间本身的各种使用功能以外,如何更好地考虑地下空间使用主体——人的因素,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与地面隔绝在给地下空间带来诸多优点的同时,也给地下空间环境造成了一些弊端。比如低可视性、天然光线不足、通风差、潮湿等。要保证健康的地下空间环境质量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对空气质量、视觉环境、热湿环境、听觉环境、光环境和嗅觉环境进行综合控制。地铁站的公共设施是地铁站中乘客使用最频繁,分布最广,与人们接触最密切,同时也是地铁站内最需要设计的内容。
1、 在空气质量方面。湿辐射的作用以及地铁站地下空间地温、其中的人、设备使用、车辆来往造成的热量聚集,从而形成的热湿共同作用,容易使人感到胸闷、气急等不适。同时气流速度不佳,几乎没有空气流动,对人体散热与皮肤蒸发不利,容易感到闷热不适。
2、光环境方面。在是否需要引进阳光的调查中,评价值超过2.5,通过与受试者的交流,大部分的乘客都希望地铁站地下空间引入天然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均匀和单调的光线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容易忽略空间的变化,迷失方向。
3、 噪音方面。在地铁站地下空间内,城市噪音的影响很小但对于内部噪音源,如人流、播放的音乐、地铁等产生的噪音,则比同类型的地面建筑的噪音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地铁站地下空间内四周都是实体墙,吸声效果差,加上内部往来人数多,声音不易扩散。
在噪声强度较大时,在墙壁、吊顶、地板采取吸声表面设计,减少各种噪音通过界面反射传递。而在噪音声量不大的室内环境,适当配备优美动听的音乐背景,只要音响在50db以下反而会减弱高峰噪音的干扰,取得令人愉悦的效果。
4、 必要的行为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成都地铁一号线把卫生间设置在了站外,这造成了很多远程乘客的困扰,而且在以后其它线路投入使用后,站内不设卫生间对换乘乘客也会造成很大不便。此外,在此次调研中,很多受试者在需求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其中包括:茶饮水设施、报刊阅读区、投币电话、多功能充电器、儿童读物、小件寄存处以及更多的垃圾筒与休息座椅。
5、 地铁站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是针对特殊弱势人群的需求,对地下空间的设施进行设计、改造。 例如, 设置专门检票口, 在各站点出入口及有台阶的地方设残疾人电梯或坡道, 设盲人提示音, 按钮上配盲文等。目前大部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都已比较成熟合理, 但同时也发现有些细节方面需要得到完善, 如残疾人专用洗手间空间太小, 洗手盆高度过高,; 地面盲道未按行走路线全线铺设等。
6、 地下空间的绿色植物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及组织空间的作用,还能够缓解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紧张感,并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调研中发现,成都地铁地下空间的设计中考虑到了绿化,但是力度很小,只有垃圾桶上摆放了绿色小品。
地下空间绿化必须使其与地下建筑空间、使用功能和整体环境气氛相协调。其基本手法有:
使地下建筑内外空间环境自然过渡
运用植物绿化进行空间限定与分隔
参考文献:
[1] 周丽霞.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研究[D]. 清华大学,2007
[2] 陆姗姗. 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索[D]. 武汉理工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