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效、灵动的“副课”课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1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如何让“副科”也高效、灵动,实现以生为本,本人在教学地理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时,探索采用多种手法,让学生能够:看一看,直观明了;想一想,活跃思维;说一说,各抒己见;议一议,碰撞火花;理一理,思路清晰;悟一悟,情感升华,从而更好地实践了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高效;灵动;地理课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33-2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不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最大受益者,而且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教学的有为主体。笔者在上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时,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一反常态,打乱课本知识原有的编排结构,重构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层层深入,调动学生所有感官,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师生共同畅游了一节高效而又灵动的精彩课堂。
  一、看一看,直观明了
  合适的视听资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帮手,它以其生动、丰富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易于使隐藏其后的问题和演进逻辑一目了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促进课堂高效。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按照推进逻辑,我一共使用了三次视听资料。
  上课伊始,我首先播放了非洲草原上动物迁徙的视频,一边播放一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引导,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吗?”学生能很快地答出:“他们在迁徙。”接着从为什么要迁徙引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进而引出这个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在播放热带草原干湿季的视频时,卡通人物播报天气的有趣形象跃入学生的视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加上诙谐的语言,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过程中又用“今天、明天、后天、周末、未来五个月阳光普照又干又热”等词句来描述干季的时间之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旱灾——该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语言描述远不如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视频来得直观明了。而且,在播放前,我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观察思考旱灾给这个地区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看视频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1330万难民流离失所,在生死边缘徘徊”;“每天250名儿童死去”;“平均每6分钟有一个孩子死去”,一组组数据和画面触目惊心,让人深思。显然,没有比这更直观、更震撼的表达效果了。
  二、想一想,活跃思维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由一个一个逐层递进的问题给串联起来的。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问题串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推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对于简单些的问题,学生会很快捷地回答,教学内容就能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部分或环节;对于难一些的问题,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教师就可以通过放慢语速、重复或者启发式提问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活跃思维。
  例如,学生观看过非洲草原上动物迁徙的视频后,在被问到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动物要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时,有的学生能立刻想到了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季,动物在干季快要来临的时候,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所以要进行迁徙,这是比较浅显的回答。这个时候你要肯定他的思考,同时还要提问:“有没有补充的?”学生会马上意识到这个答案还不完整,于是就很自然地进行再思考,等待几秒钟,看学生没有什么反应,教师可以进一步做提示,“你有没有发现非洲被哪一条重要的纬线所穿过?”如果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到重点,可以再推动一下他们的思维,“你们看,以赤道为界的南北半球他们的季节是怎样的?”至此,学生经过教师的层层点拨,积极动脑,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说一說,各抒己见
  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动动脑,也要适时的让他们“动动嘴”,把他们知道的或者想到的答案说出来。这样除了让教师知道他们答案的对错与否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时刻参与到课堂中来,做课堂的小主人。而且,学生的回答会把他们的知识面、地理素养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便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学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譬如,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虽然,这个问题看上去比较大,但是它的答案明显是多维的,学生易于回答。因此,学生会七嘴八舌的争相表现,他们从自然、人文、农业、科技、社会问题、经济情况等方面,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样既给予了学生展现和表达的机会,活跃了课堂,也让老师进一步了解了学情,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同时,它还成为教学环节推进的重要连接点,通过下面的语言转换,“看来大家对撒哈拉以南非洲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刚才还有同学提到这个地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段视频,观察这些动物都在干嘛呢?”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动物的迁徙上来,从而为引出气候的相关内容做好了铺垫。
  四、议一议,碰撞火花
  在一节课中精心挑选一到两个话题来让学生讨论,不仅能很好的处理教学重难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交流中的思想碰撞能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把课堂教学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节课在看完非洲60年一遇的旱灾视频后,当学生震撼于旱灾给撒哈拉以南非洲带来的巨大灾难(饥饿、贫困、死亡等)时,教师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非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环境与粮食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民以食为天,这个地区的粮食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你们觉得粮食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旱灾、人多、环境、生产力水平、科技因素”等方面的结论,总体来说还是客观、全面的,因为这些原因的总结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印象深刻。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另外,这节课还有一个议题:“请你给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合理即可。学生讨论的倒也热烈,陈述的头头是道,教师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参与他们的讨论,分享经验和智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导部分学生和小组做更为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五、理一理,思路清晰
  梳理知识点,突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形成较为清晰的整体把握,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的成因是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得到的,虽说总体上不错,但缺乏对它们内在关系的有效把握,需要师生做进一步的梳理和阐发。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足→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粮食进一步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经过这样的逻辑推演,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就更加全面了,对问题的理解就更为清晰和深刻。问题的原因找到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就有了,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六、悟一悟,感情升华
  一堂高效而灵动的课是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理教学的价值目标是让学生追求真、善、美,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实现的最佳方式显然不是说教,而是借助一定的知识载体让学生感悟、思考、内化和升华,最后转化成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根据课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点并不多,那么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可能就显得较为困难,如果不能达成,则会降低这节课的教学层次,而且,地理教师的知识面、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也会受到质疑。
  因此,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说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联系到卡万戈赞比西跨境保护区。它是全球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地跨许多国家、面积很大。虽然非洲面临耕地少、人口多、干旱面积大的现状,可卡万戈赞比西跨境保护区却是世界范围内自然保護区面积最大的一片区域。对此,请学生就非洲这一做法进行评价。学生的回答非常好,他们认为,非洲人民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这一做法,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开辟了一项重要的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掌声一片!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说到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提到了坦赞铁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它是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范。40多年前,5万多名中华儿女满怀对非洲人民的真挚情谊来到非洲,在茫茫的非洲草原上披荆斩棘,克服千难万险,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筑成了这条坦赞铁路,其中,60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永远长眠在这片远离故乡的土地上。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另外中国还以提供贷款、减免债务、免关税、扩大对非贸易投资、为其培训各类人才、物资援助、派遣维和部队、派遣医疗队等方式援助非洲人民。通过相关的内容介绍和学习,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和内化。最后,在“we are the world”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教师呈现自己编辑的图文动漫资料,升华本课主题,为学生树立与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根据需要恰当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本文从在阅读中切入、在说话中训练、在练习中巩固和在写作中落实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76-1
摘 要:教师的语言修养和沟通技巧无不深刻影响着学生。《礼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记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使人“继志”的前提,也是“善教”的标志。本文从教师语言表达要有吸引力、教师语言表达要有说服力、教师语言表达要有感召力和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有影响力四方面入手,探讨了教师教学沟通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语言技巧;吸引力;说服力;
摘 要: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意蕴丰富,可谓是字字珠玑。中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这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和明辨是非、褒贬是非的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鉴赏;中考;复习;类型;意向;情志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多,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吸引兴趣,提升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语文课堂;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63-1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程少堂说过,语文味,
摘 要:小学生处在较为敏感的时期,在身体与心理等方面发展不够全面,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题,有可能由于教育不得当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妨碍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完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等方式的课程开展为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综合舞台。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一、合理选择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  首先是精选实践内容。根据实际,开设适用于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语文活动课程。七年级强调
摘要: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关键词:有效;积极;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94-1  多媒体在教学
摘 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模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一篇经典选文《长恨歌》。它出现在选修课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人们对其主旨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笔者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法,试图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对《长恨歌》的主旨进行多元解读。  关键词:《长恨歌》;课堂讨论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
摘要:学校发展共同体既是一个工作性的组织,也是一个研究性的联盟,更是一个思考的团队。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共融强化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展三众交流,开辟协同发展的多个层面;多元借力,盘活协同发展的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了文化共融、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长共赢的学校共同体发展模式。  关键词:学校发展共同体;协同发展;思想共融;三众交流;多元借力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
摘 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微课”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要通过微课让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让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让单一的学习内容多元化、让封闭的学习内容拓展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微课;学习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48-1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往往是以静态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对于教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