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上有些书是你早晚都会去读的,这就像和心仪的姑娘只是对视几秒,就微微一怔,然后觉得天地一新。喜欢和不喜欢本来就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而且即便你找到了道理,那也是全无意义。《在路上》对于我来说属于这种。
没看过这书的人可能会吃惊一本书的腰封竟然敢印着这样的话,“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而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问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这简直是牛气的一塌糊涂。而全本书只是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以自己和他的朋友们的遭遇再加上不时地糅入的自传和虚构小说的因素而创作的,他试图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要在美国寻找世界新的价值,进而找到真正的自己。
全书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最后的那段,“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州,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今晚,星星将被隐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吗?在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遮掩最后一处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会向大地挥洒下她那璀璨的点点萤光。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迪安·莫里亚蒂,我真的想念迪安·莫里亚蒂。”主人公萨尔的灵魂里是有一股焦虑感和孤独感的,看起来放浪形骸,内心却保守悲伤。他惧怕时间带走他的记忆,他的年轻,他的特立独行,他爱的所有人。那么天真,那么孩子气。可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蓝图只是垮掉一代的幻想,我们终将老去。所有的一切最后也只能成为拍上沙滩的浪花,一点一点消失,然后被遗忘。可是幸运的是我们始终坚信:“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也许是因为本身自己就喜欢流浪的感觉吧,或者说“在路上”的状态,蓝天白云,没有尽头的路,只是不停地走,仿佛生命也会随着里程而得以延伸。我甚至一度认为在路上的态度才是对人生的真正自信---从来不害怕失去,也不在乎得到。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会遇到怎么样的人生正如你你不会想到接下来的旅途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想来还真是奇妙原本互不联系的独立个体,会因为种种原因聚在一起,彼此链接,不问来程,不问归途。这种状态禅宗称为“自在”,道家称为“逍遥”,而凯鲁亚克则称之为“在路上”。书中主人公萨尔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上路,不断地通过旅途中遇到的千姿百态的面孔,来更清楚认识这个混账的世界。也许正如凯鲁亚克在书中所言,“在抵达理想的圣地之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放任自流和不甘堕落的十字路口继续徘徊。”
凯鲁亚克还说:“如果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真正拥有广阔的疆土,阳光和空气,一种是国王,另外一种人就是流浪汉。” 只有孩子才有权利不负责任,可真正不羁的灵魂,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心中住着高贵的国王。他们永远兴致勃勃地把目光投注在远方,在路上。他们永远对一切事物心怀渴望而又毫无倦意,只是燃烧,燃烧,燃烧。
许多美好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样的状态,出发即意味着相逢,甚至是温暖的邂逅。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路上的心理或许才是人之常情。这里我想到了主人公萨尔,那个永远不会沉迷安稳生活的随时准备出发的行者,还有迪安·莫里亚蒂,那个不管住在哪里永远把行李箱放在床下时刻准备去路上的疯子。虽然离别总是伤感的,可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世界太大了,梦境与希望既然还在,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向前探身,准备迎接天际的下一个冒险吧。毕竟人生除了苟且和将就,还有梦和远方。
选择远方的人注定会付出一些代价,萨尔他们无疑付出了许多,以至于许多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诚然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放弃了安稳生活,但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找到这个世界令人信服的新的价值。即便是付出了一些代价,但面对他们这种好奇带来的自我发现,这些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面對那些从从车窗前划过的风景,风景旁经过的路,路上遇到的面孔,这些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面对书里那些永远走在路上的国王般高贵的灵魂,这些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坦率地说,这不是一本适合很多人读的书,碎片化的描写和流水账似的记录方式等缺点确实存在。即兴式自发性写作还存在整体布局观不严谨,时间空间的转换无逻辑的问题,但也正因为这个读者获得了畅快自由的阅读体验。到底如何评价,仁者见仁。
好了就写到这里了,不知怎么结束就让它戛然而止吧。就像这本书里写得,“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没头没脑的结束,萨尔就那样草率的和老莫里亚蒂告别,从此再也没见过。一脚刹车,这里就是路的尽头。一切都结束了。”
没看过这书的人可能会吃惊一本书的腰封竟然敢印着这样的话,“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而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问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这简直是牛气的一塌糊涂。而全本书只是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以自己和他的朋友们的遭遇再加上不时地糅入的自传和虚构小说的因素而创作的,他试图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要在美国寻找世界新的价值,进而找到真正的自己。
全书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最后的那段,“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州,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今晚,星星将被隐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吗?在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遮掩最后一处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会向大地挥洒下她那璀璨的点点萤光。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迪安·莫里亚蒂,我真的想念迪安·莫里亚蒂。”主人公萨尔的灵魂里是有一股焦虑感和孤独感的,看起来放浪形骸,内心却保守悲伤。他惧怕时间带走他的记忆,他的年轻,他的特立独行,他爱的所有人。那么天真,那么孩子气。可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蓝图只是垮掉一代的幻想,我们终将老去。所有的一切最后也只能成为拍上沙滩的浪花,一点一点消失,然后被遗忘。可是幸运的是我们始终坚信:“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也许是因为本身自己就喜欢流浪的感觉吧,或者说“在路上”的状态,蓝天白云,没有尽头的路,只是不停地走,仿佛生命也会随着里程而得以延伸。我甚至一度认为在路上的态度才是对人生的真正自信---从来不害怕失去,也不在乎得到。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会遇到怎么样的人生正如你你不会想到接下来的旅途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想来还真是奇妙原本互不联系的独立个体,会因为种种原因聚在一起,彼此链接,不问来程,不问归途。这种状态禅宗称为“自在”,道家称为“逍遥”,而凯鲁亚克则称之为“在路上”。书中主人公萨尔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上路,不断地通过旅途中遇到的千姿百态的面孔,来更清楚认识这个混账的世界。也许正如凯鲁亚克在书中所言,“在抵达理想的圣地之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放任自流和不甘堕落的十字路口继续徘徊。”
凯鲁亚克还说:“如果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真正拥有广阔的疆土,阳光和空气,一种是国王,另外一种人就是流浪汉。” 只有孩子才有权利不负责任,可真正不羁的灵魂,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心中住着高贵的国王。他们永远兴致勃勃地把目光投注在远方,在路上。他们永远对一切事物心怀渴望而又毫无倦意,只是燃烧,燃烧,燃烧。
许多美好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样的状态,出发即意味着相逢,甚至是温暖的邂逅。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路上的心理或许才是人之常情。这里我想到了主人公萨尔,那个永远不会沉迷安稳生活的随时准备出发的行者,还有迪安·莫里亚蒂,那个不管住在哪里永远把行李箱放在床下时刻准备去路上的疯子。虽然离别总是伤感的,可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世界太大了,梦境与希望既然还在,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向前探身,准备迎接天际的下一个冒险吧。毕竟人生除了苟且和将就,还有梦和远方。
选择远方的人注定会付出一些代价,萨尔他们无疑付出了许多,以至于许多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诚然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放弃了安稳生活,但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找到这个世界令人信服的新的价值。即便是付出了一些代价,但面对他们这种好奇带来的自我发现,这些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面對那些从从车窗前划过的风景,风景旁经过的路,路上遇到的面孔,这些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面对书里那些永远走在路上的国王般高贵的灵魂,这些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坦率地说,这不是一本适合很多人读的书,碎片化的描写和流水账似的记录方式等缺点确实存在。即兴式自发性写作还存在整体布局观不严谨,时间空间的转换无逻辑的问题,但也正因为这个读者获得了畅快自由的阅读体验。到底如何评价,仁者见仁。
好了就写到这里了,不知怎么结束就让它戛然而止吧。就像这本书里写得,“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没头没脑的结束,萨尔就那样草率的和老莫里亚蒂告别,从此再也没见过。一脚刹车,这里就是路的尽头。一切都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