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泵软针置管的最佳位置,以减少输注中断的发生率及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
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通过测量患者腹围,评估皮下组织厚度确定置管位置。对照组用常规方法置入。比较两组置管方式对胰岛素泵顺利输注的影响,和治疗7天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控制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置管中输注中断率比较(X2=3.914,P<0.05)、空腹血糖比较(t=3.56,P<0.01)、餐后血糖比较(t= 5.12,P<0.01),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通过测量腹围,评估皮下组织厚度后再确定胰岛素泵软针置管位置,胰岛素泵输注中断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血糖稳定,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胰岛素泵 输注中断 针头植入位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5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47-02
胰岛素泵的使用在临床糖尿病强化治疗中越来越普遍,它通过设定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能有效地模拟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与传统多次的胰岛素注射相比,能更及时、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1]。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时要将针置入患者腹部皮下,为了防止钢针对患者皮下的刺激及减少断针的发生,现在多使用软针输注[2]。置于皮下的软针由于受到脂肪的挤压,容易弯曲,从而影响胰岛素泵的顺利输注,尤其是在输注餐前大剂量时导致输注中断引起泵的报警。我们针对软针放置位置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保证胰岛素泵输注顺利以及获得最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均为短期带泵,时间为5-10天。排除感染、酮症酸中毒、心、肝、肾衰竭等应激反应和妊娠妇女。按胰岛素泵治疗的先后时间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5±0.9)岁,病史1~30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7±0.8)岁,病史6个月~30年。两组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病史、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饮食均为我院营养科提供的糖尿病餐,每天保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0分钟。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美敦力易泵及与之匹配的MMT-332A储药器及有专利接口的MMT-396输注管路,管路配置直插软针,针体长度9mm。胰岛素为诺和诺德制药公司生产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的总量按0.5U/kg 设定,其中总量的一半为24小时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另一半设为三餐前大剂量,后每天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每次1~5U。所有患者观察期均用雅培血糖仪监测血糖,每日对血糖仪进行质控。前三天每日测八段血糖,即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h、10Pm、3Am。三天后改为空腹、三餐后2h、10Pm、3Am 6次血糖监测。并记录血糖监测本。
1.3 对照组。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签订泵使用知情同意书。清洁皮肤后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周脐5cm处,避开束腰带处和皮肤皱褶、疤痕、损伤处,无菌操作,用75%的酒精局部消毒,范围>8cm,待干后持助针器将软针垂直刺入皮下,避免人为倾斜注入针头致针头弯曲折叠[3]。缓慢拔出辅针,确保软针完全植入皮下组织并周圈粘贴紧密。打开报警装置。置泵后每天观察皮肤情况、针头有无脱出、管道有无折叠、输注中断、餐前大剂量是否完全输注。每3-5天更换更换输注部位、管路,并与上次输注位置距离2-3cm。并记录于观察本上。
1.4 实验组。对患者的腹部脂肪进行评估,测量腹围[4],男性腹围<90cm,置入位置在脐周5cm处,腹围>90cm,置于上腹部距脐周7~9cm处;女性腹围<80cm,置入位置在脐周5cm处,腹围>80cm,置于下腹部距脐周7~9cm处,其他同对照组。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胰岛素泵使用期间输注中断率比较。
3 讨论
3.1 控制血糖方面。经过7天的胰岛素泵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基本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水平,而实验组血糖波动幅度小,能更快地使血糖达标,血糖下降更平稳。理想的给药模式是使胰岛素良好地吸收,故置管的位置要选择皮下脂肪厚度适宜、血供良好且稳定的部位[5],而避免脂肪蓄积太厚的部位,否则会使胰岛素的吸收受到影响,浪费药液,造成血糖不达标或稳定性差,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3.2 胰岛素泵输注方面。从本研究可见,通过评估不同的皮下脂肪厚度,测量腹围选择适宜的软针置入位置,胰岛素泵输注中断的情况大幅度下降。因太厚的皮下脂肪会对置入的软管造成挤压,甚至弯曲,使胰岛素泵输注受阻。尤其是短时间内泵入餐前大剂量时,胰岛素通过受压弯曲的软管阻力加大,致使输注到一定程度时无法继续泵入,输注中断,餐前大剂量如没有完全泵入致使患者血糖升高,对治疗不利。
3.3 加强上泵期间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便捷及安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认可,临床上的使用率也在明显上升。而胰岛素泵是一种精密仪器,对患者血糖的影响也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泵的运转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护理的质量。临床上做到细致地观察皮肤情况、及时地掌握血糖波动、尤其是皮下置管部位的合理性选择,使患者平稳有效地降糖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封东来,黄斌,何孝华等.胰岛素泵与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7,3(2):26-27
[2]邢秀珍.胰岛素泵两种输注导管针头治疗非肥胖糖尿病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21):59-60
[3]赵素君,卢爱金,陈云芬等.胰岛素泵输注中断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18):92-96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8
[5]李玉萍,史云菊.胰岛素泵针头腹部留置部位的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27(7):624-625
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通过测量患者腹围,评估皮下组织厚度确定置管位置。对照组用常规方法置入。比较两组置管方式对胰岛素泵顺利输注的影响,和治疗7天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控制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置管中输注中断率比较(X2=3.914,P<0.05)、空腹血糖比较(t=3.56,P<0.01)、餐后血糖比较(t= 5.12,P<0.01),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通过测量腹围,评估皮下组织厚度后再确定胰岛素泵软针置管位置,胰岛素泵输注中断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血糖稳定,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胰岛素泵 输注中断 针头植入位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5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47-02
胰岛素泵的使用在临床糖尿病强化治疗中越来越普遍,它通过设定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能有效地模拟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与传统多次的胰岛素注射相比,能更及时、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1]。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时要将针置入患者腹部皮下,为了防止钢针对患者皮下的刺激及减少断针的发生,现在多使用软针输注[2]。置于皮下的软针由于受到脂肪的挤压,容易弯曲,从而影响胰岛素泵的顺利输注,尤其是在输注餐前大剂量时导致输注中断引起泵的报警。我们针对软针放置位置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保证胰岛素泵输注顺利以及获得最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均为短期带泵,时间为5-10天。排除感染、酮症酸中毒、心、肝、肾衰竭等应激反应和妊娠妇女。按胰岛素泵治疗的先后时间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5±0.9)岁,病史1~30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7±0.8)岁,病史6个月~30年。两组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病史、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饮食均为我院营养科提供的糖尿病餐,每天保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0分钟。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美敦力易泵及与之匹配的MMT-332A储药器及有专利接口的MMT-396输注管路,管路配置直插软针,针体长度9mm。胰岛素为诺和诺德制药公司生产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的总量按0.5U/kg 设定,其中总量的一半为24小时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另一半设为三餐前大剂量,后每天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每次1~5U。所有患者观察期均用雅培血糖仪监测血糖,每日对血糖仪进行质控。前三天每日测八段血糖,即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h、10Pm、3Am。三天后改为空腹、三餐后2h、10Pm、3Am 6次血糖监测。并记录血糖监测本。
1.3 对照组。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签订泵使用知情同意书。清洁皮肤后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周脐5cm处,避开束腰带处和皮肤皱褶、疤痕、损伤处,无菌操作,用75%的酒精局部消毒,范围>8cm,待干后持助针器将软针垂直刺入皮下,避免人为倾斜注入针头致针头弯曲折叠[3]。缓慢拔出辅针,确保软针完全植入皮下组织并周圈粘贴紧密。打开报警装置。置泵后每天观察皮肤情况、针头有无脱出、管道有无折叠、输注中断、餐前大剂量是否完全输注。每3-5天更换更换输注部位、管路,并与上次输注位置距离2-3cm。并记录于观察本上。
1.4 实验组。对患者的腹部脂肪进行评估,测量腹围[4],男性腹围<90cm,置入位置在脐周5cm处,腹围>90cm,置于上腹部距脐周7~9cm处;女性腹围<80cm,置入位置在脐周5cm处,腹围>80cm,置于下腹部距脐周7~9cm处,其他同对照组。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胰岛素泵使用期间输注中断率比较。
3 讨论
3.1 控制血糖方面。经过7天的胰岛素泵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基本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水平,而实验组血糖波动幅度小,能更快地使血糖达标,血糖下降更平稳。理想的给药模式是使胰岛素良好地吸收,故置管的位置要选择皮下脂肪厚度适宜、血供良好且稳定的部位[5],而避免脂肪蓄积太厚的部位,否则会使胰岛素的吸收受到影响,浪费药液,造成血糖不达标或稳定性差,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3.2 胰岛素泵输注方面。从本研究可见,通过评估不同的皮下脂肪厚度,测量腹围选择适宜的软针置入位置,胰岛素泵输注中断的情况大幅度下降。因太厚的皮下脂肪会对置入的软管造成挤压,甚至弯曲,使胰岛素泵输注受阻。尤其是短时间内泵入餐前大剂量时,胰岛素通过受压弯曲的软管阻力加大,致使输注到一定程度时无法继续泵入,输注中断,餐前大剂量如没有完全泵入致使患者血糖升高,对治疗不利。
3.3 加强上泵期间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便捷及安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认可,临床上的使用率也在明显上升。而胰岛素泵是一种精密仪器,对患者血糖的影响也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泵的运转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护理的质量。临床上做到细致地观察皮肤情况、及时地掌握血糖波动、尤其是皮下置管部位的合理性选择,使患者平稳有效地降糖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封东来,黄斌,何孝华等.胰岛素泵与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7,3(2):26-27
[2]邢秀珍.胰岛素泵两种输注导管针头治疗非肥胖糖尿病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21):59-60
[3]赵素君,卢爱金,陈云芬等.胰岛素泵输注中断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18):92-96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8
[5]李玉萍,史云菊.胰岛素泵针头腹部留置部位的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27(7):6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