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随着经济、科技、教育以及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学习、经济、心理以及交往困难学生愈来愈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这四类困难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心理特点,通过日常管理经验探索出高校对这四类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困难;高校;心理特点;教育管理
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人际交往困难这四类“困难学生”,一直是高校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认真分析和掌握这四类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管理的方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四类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1.学习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群体容易出现自卑心理、经常有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能力弱、自制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萎靡、堕落、自暴自弃等心理特点。其原因,一是因为高考失利,感觉比其他同学低一等,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产生恐惧﹑逃避心理;二是考上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进取,放任自流,沉迷于网络游戏耽误了学业;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固守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过于依赖老师,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不会举一反三或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2.经济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尊与思想迷茫共存、渴望沟通与强烈自卑同在、道德观念与实际行为分离、依赖心理与消极行为交织,表现为自我萎缩、信心不足,自我压抑、焦虑过重,自我封闭、孤僻多疑,自我粉饰、虚荣浮夸等。究其原因,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但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或与人交流,独来独往,自我封闭,并在封闭中对人际关系失去信任;二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过于否定自己,同时有自尊心强,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别人的言行过度敏感,往往一句话﹑一件小事就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三是过度自卑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经济困难不能正确认识和勇敢面对,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就会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极力进行掩饰,而演变成虚荣。
3.心理困难学生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统计,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主要特征是焦虑不安、精神恍惚、恐惧、强迫症及抑郁症。除了学习﹑人际交往和经济困难的压力,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外,据有关资料显示,34.94%的网友认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和学校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应付困难及承受力的锻炼,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标准,他们面对多重价值并存的社会文化语境而置身于两难选择甚至多难选择的尴尬境地,比其他社会群体承受着更多的精神挫折和心理矛盾。”
二、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原则及方法
1.情感交流,激起共鸣是帮助困难学生“脱困”的前提和基础
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感情上已经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疏远了,为了“保护”自己,这些困难学生有意无意将自己和其他同学和老师之间拉开距离,形成一道深深的“心理鸿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依靠情感交流来消除困难学生的疑心心理形成的隔阂。首先要关心困难学生。即对困难学生要多关怀、体贴。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是真诚深切的感情就能激发困难学生的积极情感。其次就是要善于同困难学生交心。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同困难学生推心置腹地进行交心谈心。交心谈心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同困难学生交朋友,切忌摆架子而拉大与困难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再次,对困难学生的帮助要有耐心。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困难学生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工作。
2.尊重困难学生,维护自尊心,是促使困难学生“脱困”的内在动力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困难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学习、经济、交往或者身体等原因,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要帮助他们“脫困”,首先是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医治”他们的感情创伤,扶植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其次要积极挖掘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特征和优点,不能以偏概全或一棍子打死人,要看到并认可他们积极的方面,并引导他们认识﹑发现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使他们对潜在的自我树立更多的信心,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是主动对困难学生进行目标教育,激起他们对生活﹑人生的希望,通过引导困难生多读一些励志类的文学作品,或让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自己励志的经历,帮助他们向杰出历史人物和优秀学长学姐靠拢,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或理想。
3.运用“强化”理论,帮助困难学生“脱困”
运用强化手段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将其引导到预期状态。不同的强化物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强化效果。“由于每个困难学生的需求结构和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教育者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强化物才能收到预期的强化效果。”例如,对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则需要物质上的奖励,包括奖学金及生活用品等。对于困难学生的优点、取得的进步或成绩、或者在某个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给与充分的肯定、鼓励、表扬等正强化手段,增强困难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保持这种理想的状态,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困难学生还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学习困难学生以“一帮一”等重点帮扶手段,帮助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济困难学生,要充分利用奖、助、补、贷以及勤工俭学等国家资助政策。心理困难学生,要及时通过与家长沟通,适时调整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辅导等手段进行帮扶。
参考文献:
[1]白莉,曹士云,虞恩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2]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3]杨小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J].教学研究,2008.
作者简介:
陈玲(1980—),女,河南信阳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关键词:学生;困难;高校;心理特点;教育管理
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人际交往困难这四类“困难学生”,一直是高校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认真分析和掌握这四类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管理的方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四类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1.学习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群体容易出现自卑心理、经常有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能力弱、自制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萎靡、堕落、自暴自弃等心理特点。其原因,一是因为高考失利,感觉比其他同学低一等,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产生恐惧﹑逃避心理;二是考上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进取,放任自流,沉迷于网络游戏耽误了学业;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固守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过于依赖老师,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不会举一反三或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2.经济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尊与思想迷茫共存、渴望沟通与强烈自卑同在、道德观念与实际行为分离、依赖心理与消极行为交织,表现为自我萎缩、信心不足,自我压抑、焦虑过重,自我封闭、孤僻多疑,自我粉饰、虚荣浮夸等。究其原因,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但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或与人交流,独来独往,自我封闭,并在封闭中对人际关系失去信任;二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过于否定自己,同时有自尊心强,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别人的言行过度敏感,往往一句话﹑一件小事就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三是过度自卑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经济困难不能正确认识和勇敢面对,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就会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极力进行掩饰,而演变成虚荣。
3.心理困难学生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统计,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主要特征是焦虑不安、精神恍惚、恐惧、强迫症及抑郁症。除了学习﹑人际交往和经济困难的压力,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外,据有关资料显示,34.94%的网友认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和学校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应付困难及承受力的锻炼,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标准,他们面对多重价值并存的社会文化语境而置身于两难选择甚至多难选择的尴尬境地,比其他社会群体承受着更多的精神挫折和心理矛盾。”
二、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原则及方法
1.情感交流,激起共鸣是帮助困难学生“脱困”的前提和基础
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感情上已经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疏远了,为了“保护”自己,这些困难学生有意无意将自己和其他同学和老师之间拉开距离,形成一道深深的“心理鸿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依靠情感交流来消除困难学生的疑心心理形成的隔阂。首先要关心困难学生。即对困难学生要多关怀、体贴。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是真诚深切的感情就能激发困难学生的积极情感。其次就是要善于同困难学生交心。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同困难学生推心置腹地进行交心谈心。交心谈心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同困难学生交朋友,切忌摆架子而拉大与困难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再次,对困难学生的帮助要有耐心。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困难学生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工作。
2.尊重困难学生,维护自尊心,是促使困难学生“脱困”的内在动力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困难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学习、经济、交往或者身体等原因,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要帮助他们“脫困”,首先是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医治”他们的感情创伤,扶植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其次要积极挖掘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特征和优点,不能以偏概全或一棍子打死人,要看到并认可他们积极的方面,并引导他们认识﹑发现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使他们对潜在的自我树立更多的信心,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是主动对困难学生进行目标教育,激起他们对生活﹑人生的希望,通过引导困难生多读一些励志类的文学作品,或让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自己励志的经历,帮助他们向杰出历史人物和优秀学长学姐靠拢,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或理想。
3.运用“强化”理论,帮助困难学生“脱困”
运用强化手段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将其引导到预期状态。不同的强化物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强化效果。“由于每个困难学生的需求结构和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教育者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强化物才能收到预期的强化效果。”例如,对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则需要物质上的奖励,包括奖学金及生活用品等。对于困难学生的优点、取得的进步或成绩、或者在某个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给与充分的肯定、鼓励、表扬等正强化手段,增强困难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保持这种理想的状态,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困难学生还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学习困难学生以“一帮一”等重点帮扶手段,帮助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济困难学生,要充分利用奖、助、补、贷以及勤工俭学等国家资助政策。心理困难学生,要及时通过与家长沟通,适时调整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辅导等手段进行帮扶。
参考文献:
[1]白莉,曹士云,虞恩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2]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3]杨小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J].教学研究,2008.
作者简介:
陈玲(1980—),女,河南信阳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