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翼。但在现实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重能力培养,轻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现象,致使语文变成瘸腿,学生语文营养不良,语文的“人文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与实现。那么,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对话,是重要路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领悟文章内涵,认识生活,了解世间百态,感悟人生,提升自我。我以《送行》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来剖析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走进文本,探究主题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思考本文的主旨究竟是哪一个?
(出示投影)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1.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2.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3.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4.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觉得是第一种。因为文中第一部分写的是真正的送别,饯行过了,再到车站去送行实在没有必要,否则只能使彼此尴尬。
生2:我认为是第二种。勒罗的送别不是真的,但谁又能认为他不是真的呢?他比我们真正的送别更为动人。
生3:我同意第三种。我觉得他跟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是一样的,一切必须透过现象来看本质。
生4:我同意第四种观点。虽然勒罗已不在舞台上表演,但他在站台上的表演无疑是精彩的,也让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师:同学们讲的都有道理。那么这几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呢?
学生再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得出结论: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二、品读细节,透视内涵
师:同学们,勒罗以送行为职业,在送行中充满感情,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勒罗是个真诚的人,从他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
生2:勒罗是个热情的人,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
生3:勒罗是个讲诚信的人,因为他至今都没有忘记还“我”的钱。
生4:勒罗是个工作认真的人,这从他以前做演员和现在在站台送别的表现都可以看得出来。
师:很好,勒罗不是真的送别者,但他却将自己变成了真的送别者,打动着所有的人。勒罗感人之处不仅在于其有真情,更有行动,特别是通过细节,让人感受到其送行是真诚的。请勾画并反复品读描写细节的句子,想一想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生1:第7段中的“他正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写出了勒罗的精彩表演。
生2:第10段里的“双手仍紧抓着”“他确实泪水盈眶”,可见勒罗的送行是动了真情。
生3:勒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走进了送别者与被送别者的内心世界,他知道只有真情沟通才能打动对方。所以,他在细节上下工夫,通过细节来表达真情。
师:说得多好啊。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特别是真情沟通越来越少。同学们,请永远记住:只有真情沟通、真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真的。
三、鼓励质疑,深化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疑问。
生1:我国目前有没有这样的职业?这样的职业会不会流行起来?
生2:我们的送别充满繁文缛节,可是为什么我们每次还要受这些束缚呢?
生3:……
学生一连提出了十来个问题。
师:提得很好,这些问题究竟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形成小组结论。
学生热烈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评析。
师:是啊,文中的送行真是一出滑稽戏,扮演的送行者如此打动人心,这说明我们需要彼此之间的真心相待,真诚沟通,这是人类永远都需要的共同情感,真心希望同学们都能以诚待人,用真心去与人沟通。不仅要懂得,更要行动。
四、联系生活,提升自我
你平常是怎样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教学反思]
一、课堂应关照学生心灵的成长。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语文课应抓住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二、语文课应该以广阔的生活为背景。语文课不能仅仅以文本为本,还应该以生活为本,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学习生活。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悟到人生的哲理,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写自己与人沟通的做法,是对文本所获情感的迁移,这是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生活,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会更深刻。有一个同学写每次打’电话回家的情形,因为妈妈总是急着接电话,有几次都差点摔倒,所以他们约定第一次电话铃响三声,再等十秒打第二次,这样妈妈就不着急了。这样的文字富有真情实感,读来令人动容。
这篇课文蕴含的人文性都是通过对话而发掘的,没有教师的喋喋不休与照本宣科,而是把领悟权、思考权、质疑权、实践权都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学生自然体验深刻、理解透彻,情感收获颇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通过对话方式来体悟文章的人文性与审美性,真正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走进文本,探究主题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思考本文的主旨究竟是哪一个?
(出示投影)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1.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2.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3.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4.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觉得是第一种。因为文中第一部分写的是真正的送别,饯行过了,再到车站去送行实在没有必要,否则只能使彼此尴尬。
生2:我认为是第二种。勒罗的送别不是真的,但谁又能认为他不是真的呢?他比我们真正的送别更为动人。
生3:我同意第三种。我觉得他跟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是一样的,一切必须透过现象来看本质。
生4:我同意第四种观点。虽然勒罗已不在舞台上表演,但他在站台上的表演无疑是精彩的,也让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师:同学们讲的都有道理。那么这几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呢?
学生再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得出结论: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二、品读细节,透视内涵
师:同学们,勒罗以送行为职业,在送行中充满感情,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勒罗是个真诚的人,从他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
生2:勒罗是个热情的人,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
生3:勒罗是个讲诚信的人,因为他至今都没有忘记还“我”的钱。
生4:勒罗是个工作认真的人,这从他以前做演员和现在在站台送别的表现都可以看得出来。
师:很好,勒罗不是真的送别者,但他却将自己变成了真的送别者,打动着所有的人。勒罗感人之处不仅在于其有真情,更有行动,特别是通过细节,让人感受到其送行是真诚的。请勾画并反复品读描写细节的句子,想一想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生1:第7段中的“他正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写出了勒罗的精彩表演。
生2:第10段里的“双手仍紧抓着”“他确实泪水盈眶”,可见勒罗的送行是动了真情。
生3:勒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走进了送别者与被送别者的内心世界,他知道只有真情沟通才能打动对方。所以,他在细节上下工夫,通过细节来表达真情。
师:说得多好啊。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特别是真情沟通越来越少。同学们,请永远记住:只有真情沟通、真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真的。
三、鼓励质疑,深化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疑问。
生1:我国目前有没有这样的职业?这样的职业会不会流行起来?
生2:我们的送别充满繁文缛节,可是为什么我们每次还要受这些束缚呢?
生3:……
学生一连提出了十来个问题。
师:提得很好,这些问题究竟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形成小组结论。
学生热烈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评析。
师:是啊,文中的送行真是一出滑稽戏,扮演的送行者如此打动人心,这说明我们需要彼此之间的真心相待,真诚沟通,这是人类永远都需要的共同情感,真心希望同学们都能以诚待人,用真心去与人沟通。不仅要懂得,更要行动。
四、联系生活,提升自我
你平常是怎样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教学反思]
一、课堂应关照学生心灵的成长。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语文课应抓住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二、语文课应该以广阔的生活为背景。语文课不能仅仅以文本为本,还应该以生活为本,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学习生活。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悟到人生的哲理,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写自己与人沟通的做法,是对文本所获情感的迁移,这是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生活,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会更深刻。有一个同学写每次打’电话回家的情形,因为妈妈总是急着接电话,有几次都差点摔倒,所以他们约定第一次电话铃响三声,再等十秒打第二次,这样妈妈就不着急了。这样的文字富有真情实感,读来令人动容。
这篇课文蕴含的人文性都是通过对话而发掘的,没有教师的喋喋不休与照本宣科,而是把领悟权、思考权、质疑权、实践权都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学生自然体验深刻、理解透彻,情感收获颇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通过对话方式来体悟文章的人文性与审美性,真正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