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是大地的行者,是生命的歌者。无论是恢宏的历史、诡谲的政治,还是神话传说,以至个体及人类的命运,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象。诗人打捞记忆,钩沉历史,抨击苦难和悲怆,歌颂光荣和梦想,让时光回流,强权俯首,把美和爱铸成人类精神史上不朽的丰碑。帕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大海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
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在人体的黑夜里,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
世界,你一片昏暗,
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这首名为《朦胧中所见的生活》的小诗虽然没有史诗那般深邃而幽远的特质,却能在简短的文字里表现出昂扬的生命激情和无穷的审美意味,堪称“以小搏大”,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墨西哥诗人。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丁美洲八国首脑联合向帕斯发出贺电,称他为“伟大的拉丁美洲人,我们大陆的骄傲”,甚至连与他有思想歧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先后打电话发贺电向他表示祝贺。
在《朦胧中所见的生活》里,“闪电”反复出现:“游鱼”是闪电,“鸟儿”是闪电,“白骨”是闪电,“生活本身”也是闪电。而“闪电”这一意象,充满原始的光和热,充满撕裂夜空的原力。不难看出,“闪电”在诗人心底象征着生命的激情。但“闪电”在诗中并不是一个实在的意象,它是以喻体的形式呈现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虚无”的意象。
全诗分两节。第一节,实在的意象有“大海的黑夜”“穿梭的游鱼”“森林的黑夜”和“翻飞的鸟儿”。“大海”与“森林”无疑代表了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帕斯以“大海的黑夜”与“森林的黑夜”向读者营造出茫茫无际的浓黑的背景,整个世界就是一片黑暗。死寂中渴望着生机,黑暗里期盼着光明。“穿梭的游鱼”和“翻飞的鸟儿”恰恰就是希望所在,它们不是真正的“闪电”,却胜似真正的“闪电”。第二节在上一节的铺垫之下,很自然地过渡到“人体的黑夜”。“人体”这个意象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实在的也是虚无的。不管如何,“人体”都是一个复杂的小宇宙,和外在的世界一样也密布着无边的黑暗。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白的肉,红的血,青的筋,唯有骨头,粼粼的白骨才显出与黑夜不一样的颜色。这是残酷中的一点诗意的显现,也昭示着人性复苏的可能。正是有了这点可能,星星之火便可燎原。所以,“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比较而下,全诗最大的两个意象当属最后的“世界”与“生活”。它们都有“显”和“隐”的特色:世界既在眼前,也在天边;生活既在脚下,也在头顶的星空。两个意象囊括了前面的“大海”“森林”“游鱼”“鸟儿”。这一系列意象,依次推进,由小到大,由隐到显,由具体与抽象,诗人的情感也跃至峰巅。他情不自禁地呐喊:“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世界的黑暗仿佛一眼看不到尽头,绝望顿生,生活的希望在哪里?帕斯告诉我们,出路就在“生活本身”,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身。新生的勇气和世界的光亮将由此诞生——这是一道“人性的闪电”。
帕斯的诗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但他抒情却不“滥情”。就拿这首小诗来说,在激情奔涌的浪潮下還蜿蜒着一条理性的暗河。“生活”“世界”,两个简单的词语组成的乃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终极哲学命题,至今还没有哪位哲学家能一劳永逸地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而帕斯伸出神奇之手,透过纷繁的世界表象直接抓取到生活也是世界的至理,那就是“生活本身”。大道至简,唯有帕斯这般“爱智慧”且有情感的人才能洞见。应该说,帕斯的诗多少受到一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帕斯的“存在”更温暖,更人性,更富有生命的激情。对世界的关注,最终还是回归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首小诗就充分体现了诺奖颁奖辞中所说的“完美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不是凌空蹈虚,高居于个人之上,而是脚踏实地,深切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这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的起点,也是“人道主义”的终点。
反复诵读,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其实也颇具特色。系词“是”的大量使用,“×××是闪电”。如此,将诗意表达上升为哲学命题,哲学命题形象化为诗意表达:感性与理性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读来铿锵悦耳,有着斩钉截铁的力量。帕斯就这样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鼓舞着人们生活的信念。
一首简短的小诗,没有晦涩的言词,没有丰沛的意象,却为欣赏者营造出激情暗涌而又温暖玄妙的意境,帕斯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另一位诺奖获得者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盛赞帕斯:“他留下了一条很深的痕迹,使得自己的崇拜者和反对者都深深为他的思想、他的美学意象以及他用智慧和激情所捍卫的价值观念而折服。”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
在大海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
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在人体的黑夜里,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
世界,你一片昏暗,
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这首名为《朦胧中所见的生活》的小诗虽然没有史诗那般深邃而幽远的特质,却能在简短的文字里表现出昂扬的生命激情和无穷的审美意味,堪称“以小搏大”,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墨西哥诗人。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丁美洲八国首脑联合向帕斯发出贺电,称他为“伟大的拉丁美洲人,我们大陆的骄傲”,甚至连与他有思想歧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先后打电话发贺电向他表示祝贺。
在《朦胧中所见的生活》里,“闪电”反复出现:“游鱼”是闪电,“鸟儿”是闪电,“白骨”是闪电,“生活本身”也是闪电。而“闪电”这一意象,充满原始的光和热,充满撕裂夜空的原力。不难看出,“闪电”在诗人心底象征着生命的激情。但“闪电”在诗中并不是一个实在的意象,它是以喻体的形式呈现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虚无”的意象。
全诗分两节。第一节,实在的意象有“大海的黑夜”“穿梭的游鱼”“森林的黑夜”和“翻飞的鸟儿”。“大海”与“森林”无疑代表了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帕斯以“大海的黑夜”与“森林的黑夜”向读者营造出茫茫无际的浓黑的背景,整个世界就是一片黑暗。死寂中渴望着生机,黑暗里期盼着光明。“穿梭的游鱼”和“翻飞的鸟儿”恰恰就是希望所在,它们不是真正的“闪电”,却胜似真正的“闪电”。第二节在上一节的铺垫之下,很自然地过渡到“人体的黑夜”。“人体”这个意象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实在的也是虚无的。不管如何,“人体”都是一个复杂的小宇宙,和外在的世界一样也密布着无边的黑暗。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白的肉,红的血,青的筋,唯有骨头,粼粼的白骨才显出与黑夜不一样的颜色。这是残酷中的一点诗意的显现,也昭示着人性复苏的可能。正是有了这点可能,星星之火便可燎原。所以,“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比较而下,全诗最大的两个意象当属最后的“世界”与“生活”。它们都有“显”和“隐”的特色:世界既在眼前,也在天边;生活既在脚下,也在头顶的星空。两个意象囊括了前面的“大海”“森林”“游鱼”“鸟儿”。这一系列意象,依次推进,由小到大,由隐到显,由具体与抽象,诗人的情感也跃至峰巅。他情不自禁地呐喊:“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世界的黑暗仿佛一眼看不到尽头,绝望顿生,生活的希望在哪里?帕斯告诉我们,出路就在“生活本身”,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身。新生的勇气和世界的光亮将由此诞生——这是一道“人性的闪电”。
帕斯的诗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但他抒情却不“滥情”。就拿这首小诗来说,在激情奔涌的浪潮下還蜿蜒着一条理性的暗河。“生活”“世界”,两个简单的词语组成的乃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终极哲学命题,至今还没有哪位哲学家能一劳永逸地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而帕斯伸出神奇之手,透过纷繁的世界表象直接抓取到生活也是世界的至理,那就是“生活本身”。大道至简,唯有帕斯这般“爱智慧”且有情感的人才能洞见。应该说,帕斯的诗多少受到一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帕斯的“存在”更温暖,更人性,更富有生命的激情。对世界的关注,最终还是回归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首小诗就充分体现了诺奖颁奖辞中所说的“完美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不是凌空蹈虚,高居于个人之上,而是脚踏实地,深切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这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的起点,也是“人道主义”的终点。
反复诵读,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其实也颇具特色。系词“是”的大量使用,“×××是闪电”。如此,将诗意表达上升为哲学命题,哲学命题形象化为诗意表达:感性与理性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读来铿锵悦耳,有着斩钉截铁的力量。帕斯就这样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鼓舞着人们生活的信念。
一首简短的小诗,没有晦涩的言词,没有丰沛的意象,却为欣赏者营造出激情暗涌而又温暖玄妙的意境,帕斯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另一位诺奖获得者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盛赞帕斯:“他留下了一条很深的痕迹,使得自己的崇拜者和反对者都深深为他的思想、他的美学意象以及他用智慧和激情所捍卫的价值观念而折服。”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