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实践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浦东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项目的背景
  2010年初,我开始参与“优青校长培养工程”,依托“优青”工程的导师团队和自身的不断思考,结合学校的自身特色,我提出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实践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这一实践项目。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因此,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里仅仅给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这给实践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客观上也给课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实施空间。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把中小学教育与社会资源相融汇,将社会的一切有利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活动的资源,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力,同步、协调地提升学生的素养,这是整个实践项目立足的重心。基于这种背景,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我校分析了自身所处的国际化社区的地理位置、我校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未来可能的社会角色,以及他们自身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与素质的需求,努力探索把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教育优势的有效途径,以求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多样的形式。
  二、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 成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学校校长、德育主任、事务部主任、家委会代表、教师、学生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有:拟订课程资源开发计划;组织师生申报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课程目标及实施的具体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对资源开发的合理性、效用性、可行性等进行评估,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监控与管理。
  2. 围绕项目的展开与实施,分析校情,确定了实践课程的基本特征
  我校围绕着为孩子提供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的目标,通过各种努力来打造“生命、生态、生活”的学校文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和举措进行校本化的实践课程建设,形成了我校实践课程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
  (1) 尊重生命、关注个体,确立“师生”在实践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尊重每一位学生、老师和家长,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个性和差异性。第一,学校实践课程的课程设计尽可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课程服务,以此实现学生幸福成长。第二,学校充分尊重师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每个人都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每一门实践课程都由教师自主申报,自主开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2) 诠释生活、学会学习,确立“生活”成为实践课程建设的主题。我们提出要办一所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实验东校的实践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实验东校自主开发的探究型课程——STS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科学类和人文类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和系列的课程都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并深入,既有环保理念和技术这样的科技前沿,也有了解家人、关爱家人这样的人文关怀。学校还将课程深入社区,强调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居住环境的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民俗特点和企业文化及精神,进而产生对社区的认同和探索意识,接近生活环境,进而关怀自然与生命。
  (3)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让“生态”成为实践课程的实施成果。在校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发动学生参与,将课程中探究的成果以不同形式展示出来,打造主题化的校园环境。
  3.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来分析和论证实施实践课程的可行性和优势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如教师的知识、经验、特征、技能,学生的知识、兴趣、特征等;学校内部设施的资源,如原有的教材资源、图书馆、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家庭课程资源是指: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家居环境、文艺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艺术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社区课程资源指:科技工作者、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天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是我们实施社会实践课程的保证。
  经过分析和论证,我校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相当丰富,除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社会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为了使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我们在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将其有机的整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
  (二) 实施阶段
  1.以自然和人文景点的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为课程建设突破点
  学校自2009年9月起,就致力于不同年级不同的春秋季社会考察活动地点与内容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本次项目研究工作就以此为突破点展开。学校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点的教育资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成长需求,深入挖掘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使学校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整合学科,在具体的课程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良好学习方式。以初中预备年级天目山考察活动为例:作为学校 “科技教育”系列、“爱我森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大致了解天目山自然资源、珍稀植物和生态环境,并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初步掌握植物压制标本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动手能力及对自然和艺术的情趣,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整个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贯穿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主动探究。
  2.以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课程建设的增长点
  要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可谓是一个极佳的途径。我校一贯注重挖掘家长中可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考察内容。如:张江的中医药博物馆之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是一个社会资源,但又有我们学校的家长资源可借助,既可用以实施学校德育的教育,又能在这一具体的社会实践课程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相关素养。因此,我们把四年级的社会实践主题确定为“走近神奇的中药世界,窥探中药医术的奥秘。” 通过对中医药博物馆的考察活动,期望达成以下目标:(1)通过自然学科、家长讲座等相关资源,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中医发展历史,引发民族自豪感。(2)通过上网查看相关网站、咨询有关专家等方式了解一些感兴趣的中医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3)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4)通过考察实践的反馈展示,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中华传统医学的兴趣。   3.以社会资源的充分挖掘为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大背景,离不开社会专业人士的亲临指导。为让我们的学生从交流、学习中更好地领悟良好学习方式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积极挖掘社会资源,精致地打造学校的缤纷的“五节”综合实践活动。
  读书节上,我们围绕“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的总目标,请来著名作家与孩子们零距离互动;科技节中,我们努力实现着“参与、探索、创新、发展”的思路,依托上海科技馆,思考让全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促进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精神,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体育文化节上,我们与日本人学校相互切磋,让全体学生在尽情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丽,而且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掌握体育竞技的技能与技巧;在艺术节期间,专业艺术教师的精心打磨和辅导,让我们的节目表演精彩纷呈;“爱心节”中,我们更是调动起一切社会力量,精心组织开幕式、义捐义卖、拍卖会、游艺活动、焰火晚会等,聚集体力量共同打造东校品牌文化节日,彰显了社会成功人士、东校师生、家长博大的爱的胸怀,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奉献爱心,表达爱意的时间与空间。紧随其后的广西杆洞乡“手拉手”活动,更是进一步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
  4.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实践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评价
  在实践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制定了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案,初步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有: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评价;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评价。
  (1) 对某项实践课程本身的评价
  即针对某项课程,制定全面的评价。如,STS“探究性课程”,我们从以下几点实施评价:(1)过程性评价,以学习单元为单位,根据学生一个单元的表现,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情况结合自己日常的观察对学生该单元学习过程进行评价。(2)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整体发展。(3)搜集并分析学生的发展状况的亮点展示资料,有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判断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发展潜力,为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4)总评是结合自评、组评和师评三方面得分给出。
  (2) 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关注每一次活动的学习者态度、参与情况,我们开发了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对学生良好学习方式养成教育等情况进行累积记录;结果评价主要关注学习者预期目标、结果的达成情况。两者结合,使学生既重视日常参与,也重视对每一次活动和不同阶段预期目标、结果达成的追求。如2011年5月的“爱心节”活动, 我们针对“爱心节”的三个环节,设计了三类评价表(自评、学生评、家长评)。对每个环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设计新意、过程组织、合作能力、体验结果进行多方面评价。
  (3) 对学生素质发展评价
  我们将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生多方面的水平与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发展评价由学生个人、教师、同学、家长、社会共同评价综合而成。对每一次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考核与评价,根据课程内容制定评价量表。
  我们初步研制了三个评价标准。一是面向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的《上实东校学生成长加油站努力目标达成评价》,把主题活动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结合,分别对这些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等相关素养,在每次活动后对照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二是面向六至九年级学生的《上实东校学生学习素养养成评价》,抽取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相关素养的要素,由学生、家长、教师分别进行阶段性评价;三是《上实东校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累积性综合评价。
  三、研究的初步成效
  (—)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推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在此之中,课程的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因此,我们考虑了社会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着重对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学校不仅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内部各种课程资源,更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我校地处浦东碧云国际社区,课程资源相当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社会资源。自2004年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创办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几年以来,具有东校特色的各类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校与家委会研究建立“上海市实验东校家长资源库”,热心的家长们携自己的社会资源走进校园、走近孩子,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起到了家校互补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丰富的课程资源,帮助实验东校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
  学校以实践项目推动为引领,进行了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学科拓展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探究性课程、德育课程等四大类20多门社会实践课程,尤其是节庆活动、野外考察、半日营考察、陶艺、蝶艺、STS等特色课程已经比较成熟。每年的读书节,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还在改编中外名著的戏剧故事表演中涌现了一批设计师和演员;每年的艺术节,学校成为优秀文艺作品争奇斗艳的园地,锻炼了学生艺术特长,涌现了一批书画、小制作、刺绣、摄影等作品;每年的科技节,培养了学生环保创新能力。在参与特色课程如陶艺、蝶艺等学习中,涌现了一批这方面的爱好者。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形成了东校课程特色,也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与积极配合,2010年2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共同关注”播放了学校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
  (二) 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具有良好的育人效应   1. 社会实践课程培养了学生
  课程设计的宗旨是课程要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课程方案有没有价值,就看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校实践课程的设计宗旨是要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课程服务,以此实现学生幸福成长。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主体。社会实践,其基本操作过程为:学校确定社会实践项目;教师(班主任为主)开展实践前辅导;学生设计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措施与过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总结活动后的主要效果和可以改进完善之处。我校在社会实践中还有一个特点:全员参与。人人参与的实践,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感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方式的相关素养。
  2.社会实践活动唤起了家长对教育的支持,实现了家校互动、家校互助
  家长将自身的社会资源带入学校,进一步扩展学校资源,起到了家校互补的作用:有的家长利用自己的专长给孩子们做了护牙、护眼讲座;有的家长联系消防队、电视台、品牌大学、草莓庄园等单位,让孩子们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有的家长配合英语老师辅导孩子口语会话;有的家长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到学校图书馆带领孩子们广泛阅读;有的家长为学校大型活动担任摄影、摄像工作;有的医生家长给孩子们检查身体;有的家长把名人专家请进课堂,给孩子们的生活注入无限的激情……家长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学校的课程理念、实践课程特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更乐于参与、支持、配合学校开展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三) 通过实践项目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社会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挖掘资源、构建实践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发掘、积累课程资料,一个主题的初步设想到生成,形成较完整的活动材料,都要经过教师反复的商议、讨论、修改,最终使主题活动逐步趋于完善。教师在不断的揣摩、思索中创新着自己的思维,寻找各自的课程特色,通过及时总结,撰写活动设计、主题案例、教育随笔、论文等实践,教师们既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教科研能力,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实验信息,达到了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专项实践活动使我校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关于实践项目的进一步思考
  参加“优青”工程两年以来,在优青导师团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逐步按照实践项目研究进度,始终不渝地执行实践项目的各项计划。伴随着项目的实施,我也在逐步成长。经验需要慢慢沉淀,思考也在慢慢的深刻。对于一些问题,我开始有了较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任何课程都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利用社会资源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做有目的的筛选,不能为利用而利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有整合的意识,要把社会资源与学校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其次,课程建设与学校的发展要紧密相连。课程是学校的一个产品,而好的课程则是学校的一个品牌与标签,如何做大做好社会实践课程,并从课程构建走向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校长在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中,校长发挥着引领作用,在课程建设的组织、开发、评价等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校长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的眼光。
其他文献
《中草药植物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我参与“优青校长培养工程”期间所选定的实践项目。两年多来,我以此项目引领和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努力实现挖掘社区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并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培育办学特色生长点,逐步形成学校特色。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其内涵分析  (一) 项目实施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打破了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确立了“国家、
期刊
2010年,初夏的一个下午,刚刚上完胡绳梁的散文——《马来的雨》,我拍拍手上的粉笔灰,正准备离开—— “陆老师,下节课上什么呢?”一群孩子围了上来。“当然是《在埃及数骆驼》啊!”“啊?”孩子脸上刚刚还满是期盼的神情,随着我话音的落下,瞬间悄然而逝。“怎么了?不喜欢吗?”“不是,老师,我们不是很喜欢上散文。”“为什么?”“因为没有故事情节,没劲!”胖乎乎的褚同学首先提出抗议。“有时候跳来跳去,看不懂
期刊
“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体裁,它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它能打开儿童的思维之窗,为儿童插上幻想的翅膀。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寓意深刻、脍灸人口的故事。童话故事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特别在低年级语文课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引领孩子进入童话的圣殿,亲近童话,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童年,是义不
期刊
一、研究背景  (一) 一些学校组织的少先队活动,经常以同一种模式面向全体少先队员,不分年级不分中队,活动目标笼统,内容无序列,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和脱节。这样的少先队活动很难照顾到每一个队员,也很少考虑不同队员的认知水平差异、智力水平差异,不但不利于队员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还导致了少先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强、整体性不强,影响了教育效果。为了解决少先队活动的“大锅饭”现象,全
期刊
经常听到老师在抱怨孩子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老师说一学生就做一,没有主动探个究竟的劲头,甚至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有了厌学情绪。所以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现象一: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解课文,激情洋溢,听讲的学生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虽努力集中精神,却是一脸茫然。面对老师精心设计和反复讲解的问题,回答者寥寥无几,或者驴头不对马嘴,老师的满腔热情一下子被泼了盆冷水,接下去的教学,老师
期刊
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内容是富有生命气息的,它的灵魂和价值取向应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内向发展”,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疲于提高考试量化的“显性成绩”,无暇重视生命成长的“隐性成绩”。学生的大量时间被训练所占据,应试性的功利人格遍布校园,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是他们的年龄,精神却没得到同步成长。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成绩”更应该得到重视。它指通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滋养,让他们拥有坚
期刊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借助互联网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合作小组,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于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正逐渐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 开放性。借助网络的优点,网络协作学习对时间及空间并没有限制
期刊
数学阅读像语文阅读一样,需要学生读懂其中字、词、句、段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数学阅读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数学阅读中会有数学特有的名称、符号和图表,需要学生读懂;其次数学阅读中会有复杂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需要学生理清;还有数学阅读中会有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明白。语文阅读学生有理解的“对或错”和“深或浅”之分。但数学阅读只存在理解得“对或错”,不存在理解得“深或浅”。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内容必须彻
期刊
从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建成投产之日开始,就存在发生腐蚀的各种环境条件,就存在事故隐患,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如果在生产装置运行中,各种腐蚀环境条件不能及时控制与改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得到监控,就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腐蚀既然是一种物质运动,就有其发生、发展的运动规律可循,就可以找到相应的预防、避免或防护的方法,使腐蚀程度降至最小,而经济效益力争最大。基于这点,本研究论文从腐蚀介质来源、腐蚀环境体系类型与机理、腐蚀类型与机理着手,研究分析各种腐蚀类
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小学阶段也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科学态度、科学行为习惯基本养成。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逐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青少年科技教育将会越来越与学校的其他教育相融合,校外科技教育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活动性,重视学生经验的获得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但是由于经济和历史等一系列原因,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持已
期刊